徐承锋
一堂高效的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必不可少的。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应用它们,提高课堂效率。
1 温故知新,从容导入
在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温故知新导入法,这样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先提问:小学中是如何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学生回答利用拼图法——即把3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量得恰好180°,从而得出结论。再问学生:能不能只剪下一个角来,利用所学的平行线的知识,得到此结论?如果不剪角,能否只利用平行线的知识得到此结论?学生一听来了兴趣,积极投入到教师的讲课思路中来。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
2 类比对照,自然导入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在讲三角形的相似条件和相似三角形的特征时,可以类比对照三角形的全等条件和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周长、对应面积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中,这几组量怎么样呢?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比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类比导入法运用对比分析的做法,联系旧知,提示新知。这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的知识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学具有温故知新的特殊作用。
3 设疑求解,轻松导入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坏了(图1),能否只带一块玻璃去玻璃店就复制出一样大小的一块玻璃?学生议论纷纷。笔者向学生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判定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重点强调,直接导入
这是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圆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说:“三角形是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模块的重点,而圆是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模块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
5 运用多媒体,精彩导入
媒体导入法是把不便于课堂直接演示和无法演示的数学现象或规律制作成课件或幻灯片,用计算机模拟或放映图片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幻灯、录像、投影仪、计算机等电教设备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时,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三维动画模拟动态的形成过程,创设情境,使抽象内容变得形象直观、趣味横生,此时引入新课迎合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6 通过练习,巧妙导入
练习导入法,即先根据新课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的练习,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讲解平方差公式时给学生安排相关课堂练习,计算下列各题:1)(x+2)(x-2);2)(1+3a)(1-3a);3)(x+5y)(x-5y);4)(y+3z)(y-3z)。通过以上算式的结构特点及其运算结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由此得出平方差公式。练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编写,将会对新知识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7 动手操作,好奇导入
动手操作导入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一定的活动中来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奥妙的愿望,进而引出新课主题。例如讲解勾股定理时,让学生数方格中各个正方形的面积,来推断三者面积的关系,从而得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进一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若干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三边,看三边平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进而导入新课。
8 引用数学史,激情导入
数学史引入法是利用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发展史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的探索热情。设计思路:先讲述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利用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去感动学生,同时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教师点题引入新课。例如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杨辉三角”,并介绍其发现的艰苦历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导入新课。
导入法的选择要根据课程具体内容的需要来选择,有时几种方法融合在一起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绣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