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金 李小玉 庄燕娜
摘要: 本文对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建设做了一番细致的梳理与解析,并结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特点,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以有助于促进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
关键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关键路径
一、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简介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的高职高专示范性课程,它体现了高职高专独特的教育特色和先进的教学质量。高职高专课程建设和改革是提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彰显高职高专办学实力的关键。其中,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是引领和推动高职高专课程建设强而有力的“引擎”。
2009年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以下简称“新评审指标”)为“6+1” 模式:一级指标一至六项占总分的9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总分的10%。其中,一级指标分值为:课程设置10分,教学内容25分,教学方法与手段25分,教学队伍20分,实践条件10分,教学效果10分。较之2007年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新评审指标变化较大,主要是增加了一级指标课程设置,加大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的比重,减弱了或近两年高职院校均有较大提高的实践条件或难以客观真实测评的教学效果两项。
二、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关键路径解析
1.课程选择和教师团队的组建。
新评审指标新增一级指标“课程设置”,下设“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两个二级指标,分别强调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和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因此,选择拟建课程时,要求入选课程要有明确的建设定位和完整的总体建设思路。首先是在专业对应岗位工作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如对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具有关键作用的专业骨干课程;其次是面对受益面大如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具有特殊作用的基础性课程。
“教学队伍”一级指标下设“主讲教师”和“教学队伍结构”两个二级指标,分别强调主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以及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要承担的主要实践教学任务。衡量精品课程的标准主要取决于课程负责人在本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教学队伍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教学水平。因此,教学团队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展开,以“企业一线岗位职员”为辅助,形成高质量的教学团队,保持教师稳定性、凝聚力和创造力。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大力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熟悉高职教育、科研能力强的高端人才,确保团队在动态中寻求稳定,不至于精品课程建设因某一名师退出而中断。
其次,主讲教师人员派出计划,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派出人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深入到各行业企业顶岗、轮岗挂职工作,深入到各兄弟院校特别是示范校学习和交流。
最后,积极鼓励有较好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企业骨干补充专业实践教学的第一线。
此外,还要加快内部机制改革,建立“以聘上岗、双向选择、能上能下、人尽其才”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建立以“定岗定责、以岗定薪、多劳多得、绩效挂钩”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新评审指标 “教学内容”一级指标下设“内容选取” “内容组织”与“表现形式”三个二级指标。其中,“内容选取”强调了针对性和适用性。教学内容确定要在职业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上,由课程团队和校企合作企业共同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深入开展岗位群工作过程分析,根据行业企业标准,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萃取合适的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精品教材的支撑,上述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精品教材的编写开始提上日程。课程编写要遵循:首先,通过课程对应的工作过程调研,分析和描述一般工作任务,提升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行动领域,以求“毕业与就业零过渡”;其次,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发展螺旋上升规律,把行业岗位由低到高的执业标准(中高级技能考证)序化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学习领域,促进教学设计由静态封闭的“教案设计”转向动态开放的“学程设计”,争取“教学与工作零距离”;最后,融入相关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从实际工作中选择相应的“载体”给每个学习领域找到真实的项目,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完整的工作过程编写教材,达到“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此外,要定期与战略合作企业研讨课程教学要点,团队教师定期参与行业学术交流或企业实践,确保其专业技术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还要形成教材编写实时反馈系统:理论适度性——不求大而全,但求精而准;内容先进性——内容与技术同步,方法与认知同步;应用系统性——不求学科系统性、但求应用系统性;技术发展性——不求科研后劲,但求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后劲;实践指导性——主流设备与社会发展同步、实际项目或典型案例与企业技术同步。
综上所述,精品课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精品课教材的编写是协同发展的,是一个反复调研逐步建设的过程。因此,精品课教学内容选取、组织和表现与精品教材编写可以同时进行,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3.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的反馈。
新评审指标两项一级指标“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效果”强调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和网络资源的灵活运用,包含社会企业评价在内更为务实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和评价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和加强教学方法和务实评价体系构建是精品课程示范性的基本保证。
教学方法改革目标是探索行动(工作)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紧紧抓住“体验性探究式学习”这个关键点,从而引导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理解“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场地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运用 “任务导向法”“项目驱动法” “课堂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认知感性教育法” “顶岗实习法”和“社会调查法”等;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仿真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生考评上,注重过程性考评,构建以学校结合国家行业标准考评为主、企业用工单位考评为辅的考评系统,及时、有效、综合地监督学习过程。
教学效果以学生和行业(企业)的评价为主体教学效果是衡量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志,引入企业质量检控体系和绩效考核方法,建立全面、系统而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全程质量控制。课程和教学质量控制的重点从外部评估转向教师的自我控制,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通过教学质量检查、教学信息反馈、学生评教、师生及行业企业专家座谈、课程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形式,完成对课程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在精品课评估实践中,将校外专家、校内督导组及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意见分解到课程建设教师身上,通过绩效考核落实课程,并及时完善。
4.教学条件和生产实训的落实。
新评审指标一级指标“实践条件”下设“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训环境”。其中,“校实训条件”强调校内实训基地应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应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教学实践由校内实验实训室扩展到校外真实工作室,实践项目由模拟、仿真倾斜到真实的工作项目。落实教学条件和生产实训,笔者建议:
(1)加强校企联建生产性实训场地建设。首先,设立“XX实训场地”股份联建项目,学校应控制相对大的股份来确保该实训场地主要用于教学,其他联建企业占有相对较少的股权来享受该实训场地辅助功能如企业科研、培训甚至生产环节。其次,招标以向社会公开招商引资为形式,学校主要以“实训场地、教师智力、学生劳动”等入股,联建企业主要以“实训设备、先进技术、奖学资金”等入股。联建项目一经实现就可结合双方优势进入实际运营。
(2)落实校外实践基地长期高效合作。学校以外部办学环境分析为切入点,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外部企业的劣势,发挥“已长”,补“他短”,通过以行业协会为依托、以校友为纽带和以职教集团为载体的运作机制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开设各种校企订单班,将学校置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学校与各企业通过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就业机会、横向课题和教学素材;学校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员工后续教育、技术创新与指导,从而有效地促进产学合作的稳定与发展。
(3)借鉴NYP“教学工厂”模式引入工厂。将现代工厂经营和管理观念引入学校,将现代工作生产和经营环境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经营有机结合在一起。文经类专业的教学工厂可以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形式设立,将电商物流类、企管人力类、财金法律类、人文创业类专业学生地安排在工厂的生产、销售、经营、管理、财务、人力等部门轮岗工作。理工类专业的教学工厂则可以将企业某一生产经营环节或某一项目承包到学校,组织设计研发类、技术操作类、质控检验类专业的学生小批量、多批次地安排在承包项目里作业。
(4)配精准描述的“现场作业录影”助教。由于银行、证券和国际贸易等行业难以在学校进行生产性实训,所对应的软件操作系统也只有企业员工才能使用,校内实训只能通过仿真、模拟等方式解决。配上精准描述的“现场作业录影”助教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真正的职业环境,以有效深化工学结合。
三、结语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具有系统性,涉及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材和网络资源、教学评价和管理等各方面,需要得到诸如理念、制度和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必须有整体的观念和视野。要使得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效,我们要做到“上顶天下立地”: “上顶天”即理念保持最先进,准确理解各种相关政策法规,树立生涯发展规划观、多元复合人才观、能力本位教育观和弹性管理学制观等;“下立地”即实践逐步推进,高职精品课建设大致可遵循“选取师资强的特色主干课程—深入调研改革课程内容编写教材—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务实效果评价体系—加强校企合作落实生产实训”的路径实施。
[作者单位:李小金,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李小玉,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庄燕娜,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
参考文献:
[1] 尤玉秋.把握关键环节推进高职精品课程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2008,(6).
[2] 沈苏林.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提高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质量[J].教育探索,2008,(11).
[3] 李小金. 工作过程本位高职课程改革初探[J].陕西教育,2009,(1).
[4] 池哲萍.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标准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J].新课程研究, 2009,(1).
[5] 陈志刚.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需明确的几个定位[J].职教论坛,2009,(4).
[6] 严中华.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三次浪潮解读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9,(5).
责任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