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演变实证分析

2009-02-03 04:23韩正清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6期
关键词:城乡统筹软化重庆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重庆是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年轻内陆直辖市,经济二元结构突出。本文探讨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指标评价体系,据此对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软化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重庆 城乡统筹 经济二元结构 强度 软化

重庆是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年轻内陆直辖市,经济二元结构突出。2007年6月,重庆与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09年第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将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也赋予了重庆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探讨重庆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结构问题,有助于正确认识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艰巨性,有利于客观地提出相应策略。

重庆二元经济结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二元经济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他研究了不发达经济的发展过程,指出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部门,即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组成。刘易斯认为不发达经济的发展过程也就是通过现代部门的扩张来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使异质的二元结构向同质的一元结构转换的过程。费景汗和拉尼斯发展了刘易斯的理论,认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进行。

纵观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任何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国民经济二元结构的产生。可以看出,二元经济结构可能不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但工业化却是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必然原因。因此,考察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也必须沿着其工业化的轨迹进行。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也随之陆续内迁,其中,重庆是大批工业企业的主要迁移地。重庆也因此成为了大后方唯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同时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城市规模也迅速膨胀。城市人口从1937年的47.6万人,增加到1945年的104.9万人,一跃成为“国统区”内最大的工业城市。战时重庆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彻底改变了重庆原有的经济格局,二元经济结构迅速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其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64年起,随着全国生产力布局和投资重点的转移,重庆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特别是在重庆及其周围地区集中兴建了兵器、船舶、航天、电子、核工业等国防工业企业和科研单位90多个,总投资达42亿元。这一超工业化思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方针对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决定作用。

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迅速推进工业化的,所以工业很难靠自身的积累取得高速增长。我国政府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采取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分割的计划经济体制,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就业压力、城市生活资料、住房和基础设施供给负担的增加等)。这一与赶超型发展战略相配套的经济体制,虽然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增长,但同时对农业的发展却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滞留,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提高;农业自身发展受到阻碍,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这种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是以牺牲农业的发展为代价的,严重背离了一元化发展的原则,给国民经济带来了长期的停滞和巨大的损失,使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更加突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重庆各个地区都迅速发展,但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更为突出,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多个方面表现出来。

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指标

目前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指标主要有: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恩格尔系数、城市化水平、三次产业构成比重等。本文结合重庆市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主要采用以下三个指标对重庆二元经济结构进行全面分析:

(一)二元对比系数

二元对比系数t=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x100%。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比重/第一产业从业总人口比重;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第二、三产业从业总人口比重。二元对比系数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反方向变动,一般情况下,二元对比系数越小,两部门的差别越大,二元结构越明显。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在31%-45%之间,发达国家一般在52%-86%之间。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s=1-n/c。式中,s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n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c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s的变动区间为0

(三)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e),可定义为乡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减去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之差。当e<5%时,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基本一致;当5%10%时,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变动分析

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分析数据(见表1)。由表1可知,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s)大于0.5,在0.7上下浮动,这表明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达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30%,且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重庆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之差(e)除了个别年份小于10%外,绝大多数年份大于10%,且有差距扩大的趋势;重庆二元对比系数(t)一直在15%到24%之间波动,这也表明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直处于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状态。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重庆二元经济结构强度一直都处于较大程度,在直辖以来不但没有得到改善,有些指标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由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历程可以看出,重庆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存在波动上升的趋势,这对重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不利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阻碍城市化进程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断强化使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无法转移,强化了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格局,造成了重庆整体消费需求不足,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形成了经济结构转变的“双重演进”的特征,加大了重庆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成本,加剧了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不同步性,导致城市化发展长期滞后。

(二)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制约农村产品市场扩张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化使得重庆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投入不足,农业比较利益长期低下,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重庆本土农产品市场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足,农民的收入增加受到严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

(三)城乡之间要素非对称流动造成农村资源流失

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生产要素难以在城乡之间实现双向交流。从流动方向看,资金、技术、人才资源难以向农村流动,但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则表现为向城市单向流动,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社会地位边缘化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化不仅不利于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和重庆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重庆城乡和谐关系的构建。其原因在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化加剧了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这种差距除了直观的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外,还有更为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心理等社会意义的差距。在二元经济结构强化的情况下,重庆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社会经济地位逐渐边缘化,处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断裂带”上,严重影响城乡和谐社会的构建。

软化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措施

重庆作为一个拥有较多农业人口的直辖市,要快步走出二元经济,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就必须不断缩小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差距,实现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历史机遇且制定合理的城乡统筹发展政策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使重庆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2007年3月8日,胡锦涛在参加全国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就新阶段重庆发展勾画蓝图、导航定向,即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2007年6月重庆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这些都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重庆应当抓住机遇,制定合理的对策,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结构问题。

(二)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且科学协调发展

重庆是大农村和大城市并存的区域,发展小城镇是缓解城市压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小集镇建设和周边二、三级城市建设中,要切合当地的发展实际,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一方面,利用重庆目前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有利于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农业人口转移的障碍,逐步实现城镇化。但这一切的实施必须要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先导,构建全方位发展的立体交通体系,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小城镇,并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工业布局、商品流通、交通运输一体化的结构,从而使重庆经济可持续发展走上正轨。

(三)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城市是工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工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依托;农村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也是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必要条件。要以生态精品卫星城建设为龙头,全面营造区县发展大环境,加快工业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空间,为招商引资和发展工业企业创造条件。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逐步形成以都市圈为中心、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面向现代化发展的城镇体系。通过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速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等多种形式,形成与城镇化建设相配套的产业支撑。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通过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抓好区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提升区县工业竞争力。切实抓好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协调和发展,在进行传统布局调整和结构升级换代时,尽可能将增量资产项目安排集中到区县开发区;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和企业“退二进三”对接工作,建立和完善园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区县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区县工业“小巨人”企业,从而推进重庆农村工业化进程,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同时,加快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的本质,可从农业自身与非农产业两个层面入手。

农业方面: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现代化特色农业,必须实行农业产业化调整,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现代化特色农业、高附加值农业,这是被中外农业发展历史所证实的经验。重庆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提高,就必须切实贯彻“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的规划,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培育各地区的现代化农业,实现一个地区有一个重点生产基地,2-5个骨干生产基地,以及每个乡镇有一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必须要积极推进种植养殖基地建设,重点抓好茶叶、蔬菜、水果、蚕桑、花卉苗木、中药材、名优特新水产品生产,着力发展绿色食品;二是要大力开发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三是要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延长农副产品链,促进农副产品转化增值,鼓励发展各类农副产品储藏、保鲜、运销等龙头企业和批发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非农业方面: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第三产业,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改变重庆二元经济结构,增加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非农产业,首先应该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这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要调整农业的产品分布和技术结构,鼓励成区联片的发展,从而有效地聚集资本和人口,实现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最后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各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围绕自身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发展旅游经济。总之,各地区应努力开辟新的经济市场,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及第三产业,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苏雪串.中国的城市化与二元经济转化[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黄晋太.二元工业化与城市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楼培敏.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与城市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刘文勇.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证的分析[J].西部经济论坛,2007

7.沈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证分析[J].西部经济论坛,2007

8.夏耕,王宏.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王宏.重庆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

韩正清(1974-),男,四川仁寿人,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猜你喜欢
城乡统筹软化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在这里看重庆
浅谈我国农民工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
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早期髌骨软化症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肿瘤性骨软化症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