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要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师的课程学习与专业探究是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根本动力。学生的多样化参与和成长体验是高中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成效。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课程实施;主体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6-0040-02
高中新课程实施,作为课程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转化为课程实践的过程,是决定课程改革质量与成效的关键环节。研究表明,课程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而是与课程主体对于课程变革目标的认同与关联度、课程主体的具体行动参与、课程变革所处的各种条件氛围和各方面的实际举措等多种要素密切联系的(李子健、黄显华,1996)。可见,要研究课程实施过程,就必须与具体的课程行动者、行动情境联系在一起分析。
1、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伴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而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学校课程实施,往往与校长的课程理解、价值引导和领导风格密切相关。校长是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现实引领者与支持者,也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直接示范者和参与者。从北京一些校长对高中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看,校长在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方面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第一,在不断学习中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参与各种专业学习有助于校长课程理解力的提升。2008年,北京先后有近50名正副校长分4期赴上海参加教育部人事司和基教司共同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市)样本校校长专题班的学习。北京市高中新课程的“祥云行动”更是让所有高中校长经历了跟进式培训,参加案例分享、专家引领、现场学习、多方对话等立体式交流学习。
第二,主持制订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不少校长在课程设置与整体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设计与校本教研,生涯规划与导师制、综合素质评价与德育管理创新(方中雄、陈丽,2008)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探索。
第三,致力于学校课程的管理创新和资源建设。在北京,有的学校在选修课的开设与安排上建立了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有的学校将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融为一体。有的学校着力在教师整体提高上搭设舞台;有的学校利用已有的文化积淀来丰富课程门类;有的学校将学科课程与德育活动有机整合,有的学校教师已经编写出与新课标配套的学科课程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校将家长等校外人力资源纳入课程建设的资源中加以利用。诸多的做法说明高中课程的改革目标因真实行动而逐步得到落实。
曾有学者指出,成功的课程领导应当是多种策略的整合与创新,要在学校中强化合作的文化氛围,要善于利用不同的科层机构,刺激文化变迁,要对文化规范、价值及信念进行直接而频密的沟通,要与他人分享权力,要提高个人的责任感,要善于利用符号表达文化价值(李子健等,1996)。只有当校长将课程实施与学校整体发展有机融通,课程才能成为学校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和有力抓手。
2、教师的课程学习与专业探究是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根本动力
研究表明,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投入感,并不是依靠单纯的外在援助、已有的教育经验或者物质装备就可以赢得的,关键是唤醒教师自主探索的勇气。
在北京推进高中新课程的过程中,一线教师全面介入专业培训,开展课程研制等活动,体现出自身的专业力量。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师参与培训的全员性、整体性。仅以2008年北京高中新课程培训为例,全市性的教师培训分别面向2007年先期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和新进入课程改革的教师,分别就课程改革的背景、经验基础、资源条件、学科教学、教材分析等问题,组织紧扣课程改革的经验,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增强教师的理解力和操作能力。
第二,教师主动参与多样化的交流与探索活动。随着课改的推进,各个层次的课程改革征文活动、课例征集活动、学科教研活动等不断吸引着教师主动分享、反思教学。如2008年3月,北京的高中新课程社会传播与理解项目组面向高中实验教师开展了“我的课堂新在哪儿”的征文活动,短短两个月,就有来自十多个区县的150名教师自愿投稿。又如: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教师们共同编写了课程(模块)纲要,并编制了各个学科的纲要约4.4万字。该校教师还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组织了广泛的问卷调研。在各种活动中,教师展现着自己的专业能力。
第三,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据北京某区县统计,一个学年中,各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合计约600门。北京第十五中学还专门成立了具有专业引领特色的教师民间学术组织——学术委员会,专门就教师课程开发与教学问题组织教师答辩等。在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更多的活动都是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与团队攻坚。
第四,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比较活跃。诸如“同上一节课”、“同课异构”等教学研究活动越来越多地在区域间、校际间以及学校内开放的教研活动中出现。这种跨区域、跨学校的研究,弥补了已往教研活动封闭、单一的缺陷,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理念。
在参与各种专业活动中,教师逐渐学会了从教学实际、学生现状和社会要求等方面整体理解课程。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和被动的课程“消费者”,而是担当起学习者、研究者、教学者、开发者的责任。诸多的学习、培训、研讨成果渐渐地转化为日常课堂教学的具体改进与调整,教师成为新课程理念与目标转化为教师的专业品质与教育行动的现实承载者。当然,一些教师也因此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做教育的艰辛与压力。可以说,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专业热情,是新课程理念和学校课程方案得以落实的现实动力。
3、学生的多样化参与和成长体验是高中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成效
学生的感受、收获与行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效所在。这方面的具体表现有:
第一,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适宜的课题,开展合作研究,是学生在已往的学习中鲜有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修习的重要内容。在北京的一所高中,全校392名高一学生就上报了113个课题。这些课题选题范围广、涉及学科门类多、研究方法多样、实践性强,折射出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科学、关爱自然的主流价值取向。
第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新课程增加了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自己、认识社会。如在北京通州区,学生利用放假前一周的时间走进居委会,参与各种服务活动,利用实践基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第三,学生参与网络条件下的课程修习。一些学生参与到超越区域、学校、年级、班级、教室等时空限制的网上学科模块的学习中。
透过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发现,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正在使学生体验新的学习,引导学生从态度、情感、方式、过程、方法、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自主体验和调节。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以自身的专业能力来引导和帮助学生。
任何改革只有进入人的视野,并具有主体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存在,才会引发人真正的、有目的的行动,而意义是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并随之强化的。因此,校长、教师、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现实推动力。
编辑沙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