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刚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集会因大量文人参与而使祓禊活动与诗歌紧密相连,因此造就了上巳诗作、兰亭梦想、诗酒人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从现存与祓禊相关的诗歌来看,当时上巳节文人活动应具备嘉时出游、曲水流觞、赋诗成章、音乐歌舞等成分,成为吸引文人士子目光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上巳节 诗歌
上巳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源远流长。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的别称,这一天,人们往往进行一种被称为“祓禊”的活动。《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又《后汉书·志第四·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絜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絜之矣。”再《诗经·郑风·溱洧》:“唯溱与洧,方洹洹兮,唯士与女,方秉兰兮。”韩诗注曰:“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由文献记载可知,上巳祓禊活动颇具神秘色彩,其要素一是“浴”,一是“祓”,甚至“招魂续魄”。但这种活动,一是户外水流,一是祈福请愿,它所具有的浪漫因素显然会吸引文人士子的目光。因此,大批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纷纷参与,使这一活动的文化因素逐渐增加,由单纯的神秘的民间信仰活动,逐渐分化出一种主要由文人士子参加的聚会。这一文化色彩逐渐增多的聚会,也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留下了显著的痕迹,不但产生了一批关于袱禊的诗作,也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从诗歌看袱禊活动
单就魏晋南北朝文学来说,关于上巳节的诗作为数不少,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收录情况来看,单单以上巳诗、三日诗、三月三日诗为题的诗歌,就有四十多首,更有兰亭集会诸人的《兰亭诗》。从这些诗作的记录来看,当时上巳节袱禊活动明显具有以下因素:
(一)嘉时出游。上巳的袱禊活动,颇似今天的春游,从诗作来看,上巳袱禊对天气的要求是风和日丽,最妙当在雨后初晴,此时出游,更觉神清气爽。如阮修《上巳会诗》:“既雨既零,风以散之”,闾丘冲《三月三日应诏诗》:“微风扇秽,朝雨翳尘”,王羲之《兰亭诗二首》:“欣此暮雨,和气载柔”等等。魏晋南北朝正是山水意识抬头之际,人们对山水等自然风光有一种浪漫的向往之情,不少人看来,山水可以使人神清气爽,如卢思道的《上巳禊饮诗》“山泉好风日,城市厌嚣尘”明显表达了对山水的向往和对城市的厌恶,而王肃之《兰亭诗二首》“今我斯游,神怡心静,……嘉会欣此游,豁尔畅心神”,则将山水对心灵的净化一一揭示。在山水意识笼罩下的文人士子,更愿意在风和日丽的上巳节出游,在青山绿水中感悟自然和人生。
(二)曲水流觞。曲水流觞一词,因王羲之诸人兰亭集会而广为流传,但这种诗酒相合的行为并非兰亭集会所独有,而是当时非常普遍的行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日的文人士子集会中,临流举杯已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种诗酒相合的行为,并非单纯的举杯畅饮、率尔赋诗,而是以一种极其雅致的形式来进行,即曲水流觞。对曲水流觞的直接描写,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羲之《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种描写也见于萧刚的《三日侍皇太子曲水宴诗序》:“分阶树羽,疏泉泛爵,兰觞沿泝。”在魏晋南北朝关于上巳节的诗歌中,这种描写随处可见,如王济《平吴后三月三日华林园诗》“清池流爵”,张华《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诗》“羽觞波滕”,徐丰之《兰亭诗二首》“零觞飞曲津”,谢灵运《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滥觞逶迤,周流兰殿”,鲍照《三日诗》“临流竞覆杯”,沈约《上巳华光殿诗》“清波微动漾羽卮”等等。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方式多种多样,但酒与诗如此雅致的结合起来,无疑是上巳节文人士子活动的独特行为。酒,对于文人士子而言,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解脱之道、寄托之物,如王羲之《兰亭诗二首》有“三觞解天刑”一句,就揭示了饮酒的疏解之妙,但如此高雅而愉快的饮酒方式,仍然是上巳节所特有的。上巳节的曲水流觞,已经成为一种文人梦想、一个文化符号。
(三)赋诗成章。魏晋时期,文人往往具有强烈的自觉创作意识,他们希望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从而不朽。这种文学的自觉创作,在上巳节文人士子的袱禊活动中,虽然也不可忽视,但更多的却越来越发展成为一种硬性的规定,如在兰亭集会中,王献之等十六人“诗不成,罚酒三觥”,如郝隆诸人“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升”,如宋文帝“元嘉十一年三月丙申,禊饮于乐游苑,且祖道江夏王义恭、衡阳王义季,有诏会者赋诗”。而且这种现象并非孤立,如《宋书·礼志》:“玄盛上巳日宴于曲水,命群僚赋诗,而亲为之序”,《南史·孙融传》:“太后与肃宗幸华林园,宴群臣于都亭曲水,令王公已下各赋七言诗”,《北史·李暠传》:“太后与明帝幸华林园,宴群臣于都亭曲水,令王公以下赋七言诗”等等。如果说在文人集会中还以罚酒来结束的话,而在官方集会中,就已造成己不成诗而央人代作的现象,如谢朓就有《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十章和《三日侍宴曲水代人应诏诗》九章。在关于上巳节的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曲水宴应诏作诗,这种诗作的大量出现,固然有文人士子颂赞皇权的需要,更多的仍是出于当权的命令或者示范。
当然,作为一种大型的文人活动集会,上巳节袱禊中,还具备其他因素,比如乐舞等等,庾肩吾《三日侍兰亭曲水宴》诗中“百戏俱临水,千钟共逐流”一句就揭示了活动中的乐舞因素。
二、上巳节袱禊活动对诗歌的影响
从文献的最初记载来看,上巳节的袱禊活动,显然是一种神秘的信仰,人们认为可以由此去除灾害、祈求幸福。但在文人士子的集会中,这种神秘信仰的性质渐渐退居到次要地位,“袱”的行为渐渐淡出文人视野,取而代之的则是诗酒乐舞的欢会,它对文人士子的影响逐渐由外及内,由行为到心灵,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巳节祓禊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量文人参与上巳集会并留下诗作。上巳节集会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权贵宴会,一是文人集会。权贵宴会一般由皇室贵族甚至皇帝本人召集,文人作为侍臣参与,宴中的诗酒唱答显然是一种群体行为。从程咸《平吴后三月三日从华林园作诗》和王济《平吴后三月三日华林园诗》来看,西晋灭吴后,皇帝曾于上巳节在华林园举行集会,虽然仅有两人的诗作流传下来,但是如此之大的皇家聚会,文人侍臣众多,当时诗作显然不仅此两首而已,只是佚失罢了。其余张华有太康六年后园会诗;颜延之有元嘉十一年曲水宴诗;谢脁有华光殿代人应诏诗;萧纲等人有侍皇太子曲水宴诗;屡次的集会虽然只有这些诗作流传下来,但当时不止只有这些诗作。如颜延之《应诏燕曲水作诗》作于元嘉十一年三月乐游苑集会中,当时有诏令会者赋诗,所产生的诗作当不止此一首。而陈叔宝《上巳玄圃宣猷嘉辰禊酌各赋六韵以次成篇诗》题名已明确标明当时作诗无人可免,计当时有张式、陆瓊、顾野王、陆琢、岑之敬五人以上。其余诗作全部佚失的也不在少数。总的来说,上巳节的权贵宴会由大量具有官员身份的文人参与,并留下了很多诗歌作品。上巳节的文人集会,典型的莫过于兰亭之会,计有42人参与其会,其中26人留下了诗歌作品,保存也比较完整。
(二)上巳节文人集会的典型——兰亭——已经成一种文人梦想和文化符号。文人集会虽然很多,但在金谷、兰亭之前,并非纯粹的文人集会,文人集团往往具有其他性质,如齐国稷下文人集会,如曹魏邺下文人集会,前者是为强大齐国而聚集起来的,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后者是奉曹氏父子为首的,也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政治的烙印。至金谷、兰亭之会,参与者基本是平等的,不存在明显的政治依附关系,作为纯粹的文人士子集会,在摆脱了政治的明显影响之后,必然会被后世推崇个体独立的文人所仰慕,这种模式虽然始于金谷之会,但声势更大、影响更深的无疑仍是兰亭之会。这种以诗酒欢娱为目的的文人雅集,在兰亭之会大放光彩,而兰亭之会本身则成为后世文人士子的一种梦想、一个文化符号:它意味着超脱、自由和风雅。历代文人集会不断,对兰亭梦想的追慕也随处可见,“兰亭”一词,常常闪耀在后世诗文之中。如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国辅少府》“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司马光《上已日与太学诸同舍饮王都尉园》“积弩遗风陋,兰亭旧俗微何”,刘敞《依韵和致政庞相公上巳约游集禧观不至》“明年三月芳菲在,须把兰亭褉事修”,郭谏臣《上已日过大柳驿》“乘传两番经柳驿,流觞千载忆兰亭”等等。
(三)曲水流觞和率尔赋诗,使诗、酒雅致地结合,影响深远。上巳节文人集会的一大独特行为就是曲水流觞,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中,在轻松散淡的氛围里,文人士子将饮酒极其雅趣化,同时与赋诗相结合,使酒成为一种赋诗时的助兴或惩罚手段,诗与酒雅致的结合,正如陈叔宝《上巳玄圃宣猷嘉辰禊酌各赋六韵以次成篇诗》所说:“既悦弦筒畅,复欢文酒合。”“复欢文酒合”一句,恰当地揭示了诗酒相娱的性质。上巳节曲水流觞和率尔赋诗的结合,使诗酒联系更加雅致而紧密,有利于后世诗酒自娱观念的形成。上巳节中诗、酒这种紧密而雅致的联系,使集会文人在轻松的交流中完成精神的互动,使诗酒对文人心灵的净化更为有效。这也必然使后世文人士子更加关注这种行为,关注诗、酒,得意时“纵酒赋新诗”,宣泄心中的欢畅,失意时“诗酒寄闲身”,消解心中的抑郁,诗酒就成了他们人生随处可见的宣泄和寄托,成为文人士子不可或缺的身份标志。他们甚至如明王樵《西曹记》所说“专以文墨诗酒为风雅”,直至诗酒一生,如明代王立道《秋居五首》有“诗酒一生过”之语,陈渊《廖成伯朝请墓表》则说:“平居无事,唯以诗酒为乐。”赵善括《黄公墓志铭》也说:“寄诗酒为迹,以篇咏佐壶觞。”诗、酒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深入心灵的人生寄托。
上巳节,因祓禊活动需要出游临水,吸引了大批皇室贵族、文人士子参与,而文人的积极参与,则赋予这一活动越来越多的文化气息,不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诗歌作品,而且造就了兰亭之类的文人集会梦想,更因它诗酒雅致地结合,深入了文人心灵的深处,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葛立方.韵语阳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8]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叶刚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