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2009-01-29 06:07张更祯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7期
关键词:诗经悲剧妇女

摘 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弃妇诗”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即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本文将从“弃妇诗”产生的原因入手,探究“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弃妇诗”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 弃妇诗 《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所塑造的一批生动、鲜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穿越历史隧洞,依然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至今让人惊叹不已。在这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弃妇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相当感人。“弃妇诗”在《诗经》情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了解西周时期的家庭和婚姻生活等方面的习俗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将从“弃妇诗”产生的原因入手,探究“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弃妇诗”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诗经》的“弃妇诗”共有八篇:《召南·江有汜》、《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推》、《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小弁》、《小雅·谷风》。弃妇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女性经济地位低下

《诗经》中“弃妇诗”的出现,最深层的原因是当时女性经济地位的低下。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社会地位很高。然而,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母系氏族社会逐渐为父系氏族社会所代替,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也丧失了,她们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渐失去了独立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一切均受制于男人。因此女性经济地位的低下,经济上对男人的依赖,是“弃妇诗”大量产生的最深层原因。

(二)礼法制度的束缚

周人取得天下后,把统治秩序规范化、理论化,形成了周礼。在周礼中,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观念处处可见。首先,它规定了妇女的从属地位。《说文解字》中:“妇,服也。”《春秋谷梁·传隐公二年》说:“妇女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从也。”其次,妇女也不得参与政事,如《大雅·瞻》:“妇无公事,休其蚕织”,就是说妇女不能参与政事的讨论,不能因此影响做家务。

二、“弃妇诗”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中的几首“弃妇诗”,每首都是字字血、声声泪的控诉,到今读起来,仍有“慷慨有余哀”之感。弃妇的遭遇激起了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极大痛绝,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这种感人的悲剧力量从何而来?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则在于“弃妇诗”中为我们塑造了鲜明生动的弃妇形象和负心男子的丑恶形象。

《氓》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全诗共六章,每章各十句。它叙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竟遭遗弃,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折磨和痛苦。从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可看到《氓》诗中的女主人公的性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纯朴热情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纯朴热情。她阅世未深,天真单纯,未能识破“氓”的假象,错误地把他的虚情假意当做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因而竟不顾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约束,放弃了明媒正娶的要求,勇敢地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轻率地把自己的宝贵爱情投在了一个骗子身上。

当她献出自己的宝贵爱情之后,就把终身的幸福寄托在“氓”的身上,从定婚的那一天起,她就像火一般热恋着她的情人。诗中的“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她对爱情的一往情深,忠贞不渝。这样的一种性格刻画,也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女主人公后来的性格的发展变化打下了基础。

(二)勤劳善良

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氓》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成家以后,就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之中。“自我祖尔,三岁食贫”,创家立业的艰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她也毫无怨言。为了爱情,为了家庭,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牺牲了自己的青春,而她所得到的不是丈夫的体贴恩爱,而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三)坚毅不屈,敢于反抗

这是《氓》诗女主人公的一个突出的性格,她深深地爱着她的“氓”,可一旦发觉“氓”并不是她理想中的丈夫,就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如同贪吃桑叶的斑鸿一样,用“于磋鸿兮,无食桑套。于磋女兮,无与士耽”对同命运的姐妹们提出警告。她从自己的血泪教训之中,得出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子耽兮,不可说也”的结论,表示了对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强烈愤慨。她自豪地宣称自己具有“女也不爽”的美好品质,愤怒地谴责男子的“二三其德”的丑恶行径。虽然爱情的破灭给她在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可她并没有沉浸在自悼自伤的悲哀之中,“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了她下决心不再留念过去的一切,和“氓”一刀两断和决绝而不留念的反抗性格。

《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光辉起点,为我国文学奠定了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诗经》中的“弃妇诗”对后世同类题材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是历代弃妇诗模写的典范。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上山采靡芜》、《怨歌行》和《孔雀东南飞》,中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母别子》、《琵琶行》,敦煌曲子词、“花间派”词及宋词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弃妇之作,在宋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关于弃妇的题材更是多种多样。它们都或多或少地从《诗经》“弃妇诗”中汲取了营养,较好地表现了弃妇的思想感情,具有较强的批判力量。即使在当今社会,虽然广大妇女的地位得已显著提高,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势力的根深蒂固,封建流毒尚未彻底肃清,拐卖妇女,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旧的悲剧时有重演,这也是今天的文学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从这一点说《诗经》中的“弃妇诗”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靳极苍.诗经楚辞汉乐府选详解[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4]袁愈,唐莫尧.诗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5]何纯.《诗经·氓》的艺术表现[J].语言学习,1956,(11).

(张更祯 甘肃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730070)

猜你喜欢
诗经悲剧妇女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画家的悲剧
当代妇女的工作
巧用《诗经》解难题
近视的悲剧
妇女的脚变大了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
《诗经》掇药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