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兰
摘 要:时间副词“刚”和表示完成意味的动态助词“了”何时可以共现,以满足句子的自足条件;何时二者取其一,才不会造成语义多余和重复表达,这是外国学习者比较困惑的地方。本文旨在针对这些问题来探讨“刚”能否与“了”共现的问题,以及共现的条件、规律及其相关的因素。
关键词:“刚” “了” 共现
一、引言
根据谢成名调查北京语言大学中介语料库的结果——在34句带“刚”的偏误句中,除去混用偏误1项、方位结构偏误12项、其他偏误5项,剩下16项全是与“了”共现偏误句,偏误率最高。对于这个问题,前人曾提出“刚”和动态助词“了”共现不自由的论断(周晓冰,1993;聂建军、尚秀妍,1998)。谢成名则结合动词的内部语义特征并在区别词尾“了”和句尾“了”的情况下考察了“了”的隐现情况以及从韵律角度分析了二者的共现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启示下,采取了不同的论证方法,从“刚”和“了”自身的语义出发,考察了其间动词的时间意义并结合后续宾语、动量补语、时量补语等具体情况分析了二者共现的问题、满足的条件,补充描述了共现的规律并给出了明朗的论证和分析。
二、从“刚”“了”自身语义角度分析
在和外国学习者的交往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句话“*我刚到了”。每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会意识到这句话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来具体分析。
首先,变化句式如下:
01
根据我们的语感,可以判断以上A和B两句都符合语言表达习惯,都准确地表达了说话者的意愿。A成立,B亦成立,而将A与B综合起来C则不成立。那么就说明一个问题“刚”与“了”不“兼容”,也就是很多学者所提出的“刚”与“了”不能共现的观点。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得到了验证。
“副词‘刚和助词‘了都有表示事情发生或动作完成的语法功能,如果二者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就违背了语法的经济性原则”(聂建军、尚秀妍,1998)。
所谓“经济性原则”听起来的确有些道理。但是面对下面这个问题似乎就无法解释清楚。例如:
(1)我刚吃过。
我们知道“过”有“过1”和“过2”之分。“过1”表示动作完毕;“过2”表示过去曾经有这样的事情(孔令达,1986)。例句“我刚吃过”中的“过”属于“过1”。按照聂建军、尚秀妍的第一点“经济性原则”的解释,副词“刚”和助词“了”都有表示事情发生或动作完成的语法功能,所以“刚”和“了”不应该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可是“刚”和“过”也都有表示事情发生和动作完成的语法功能,那么“经济性原则”就会约束它们不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但是事实上,我们无法拒绝“我刚吃过”作为一个合法的句子而存在。
二者不可共现的另一个原因——“‘刚强调事情发生在短暂的时间之前,它侧重的是事情的发生,而并不表明事情一定是完成了的。”(聂建军、尚秀妍,1998)
在存在偏误的句子“*我刚到了”中,包含两层意思:
1.“我到了”即“我”已经完成动作,到达目的地。因为动态助词“了”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即已成为事实。
2.进一层的意思是“我”到达某个目的地这个动作完成的时间点是什么?“刚”强调了“到”这个动作完成的时间点。由此可见“刚”的语法意义强调的是一种时间关系,从现在的视点范围看这个动作也许已经完成,也许还会继续下去,如:
(2)我刚吃。
“吃”这个动作就有持续的可能。所谓强调时间关系也就是说它所表达的重点并不在于动作是否处于完结状态而是看动作对现在的状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因此, “刚”在以上只能强调动作“到”,而表示状态的“到了”就无法由“刚”来强调修饰。这与以上谢成名、聂建军和尚秀妍观点的潜在意思是相映照的。
我们可用图示表示如下:
02
“汉语的‘了只表示动作处于完成状态,跟动作发生的时间无关”(朱德熙,1982)。就该句而言,“到了”表示的是动作处于完成的状态,“刚”表示的是动作完成的时间点,表状态的动词是不能用时间点词修饰的。
“刚”所指的时间如果进一步用数字概念加以解释,可以短至几秒,是个瞬间的概念,不妨用“点”来表示;同时“刚”也可以指泛化到几年、几十年,如“中国经济状况刚好转”(聂建军、尚秀妍,1998),不妨用“直线”表示。“到”表动作的完成是瞬间发生的,与“刚”表示瞬间概念的外延不相违背,亦可用“点”表示,表示时间点概念的“刚”可以修饰表时间点概念的动作“到”;而“到了”即“到”加上词尾“了”就不再和“到”的概念等同,其时间概念延长表状态,不可被表时间点的副词“刚”修饰强调,所以“刚到了”不成立。(如图)
03
三、从“刚”与“了”之间动词时间特征分析
分析问题之前,先看以下几个例子:
(3)我刚吃了。
(4)我刚看了。
(5)他刚哭了。
它们与偏误句“*我刚到了”有相同的句法结构,可描述为“S+刚+V+了”句式。可是“*我刚到了”不成立,“我刚吃了”一类句子却可以成立,为什么同样的句法结构会出现有的句子可以成立,而有的则不可以成立?由此可见,“刚”与“了”能否共现的问题不仅与“刚”“了”自身的语义有关,也与“刚”和“了”之间的动词有关。
动词的分类可根据不同标准做出不同的分类,据谢成名考察动词内部时间特征的启示并参见郭锐(1993)把动词按照是否有起点、终点和续断分为无限、前限、后限、双限和点结构的标准,我们不妨用图示明朗地论证“S+刚+V+了”中动词对共现的影响。这不同于谢成名就“S+刚+V+了+某一数量成分”句式及从韵律因素对“了”隐现问题的考察。
04
“到”表示瞬间完成到达某归着点这一动作,不强调延续的过程,属于五类结构中的“点结构”;而“看”“吃”“哭”这几个词都有共同的特征——有起点有终点,属“双限结构”。根据提供的例句,代入点结构动词时“刚”和“了”不可以共现,而中间动词是“双限结构”时,则可以共现。
接下来考察“前限结构”“后限结构”及“无限结构”动词介入时二者共现的情况。即在“刚……了”中代入典型的具有“前限结构”“后限结构”及“无限结构”时间特征的词,结果表明代入“前限结构”“后限结构”动词如“认识”“知道”“走”“离开”“打破”的句子成立,但是代入“是”“成为”之类无限结构动词时则不成立。
由此可见,如果其间是“双限、前限、后限结构”动词则可共现;如果是“无限和点结构”动词则不可共现,这也同样揭示了“*我刚到了”中“刚”与“了”互不兼容的原因。
四、结合“刚”“了”的后续成分进行分析
除以上两个因素,后续成分也影响“刚”与“了”的共现。如“刚看了三遍”“刚等了一分钟”“刚参观了北京”“刚到了上海”“刚吃了饭”“王冕刚死了父亲”“刚洗了澡”之类后面带上宾语、动量补语、时量补语,“刚”和“了”则由不可共现过渡到可以共现的状态。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刚”与“了”的共现规律:
(一)后续不定量的表示短时间的或长时间的时量补语,可共现。
(6)刚到了一会儿。(不定量、短时间)
(7)刚哭了一会儿。(同上)
(8)刚练了三五天。(同上)
(9)刚想了半天。(不定量、表长时间)
(二)后续时间跨度大的定量时量补语,则不可共现;后续时间跨度相当小的定量时量补语,则可以共现。
(10)*刚等了三小时/三年。(时间跨度大)
(11)刚等了一分钟。(时间跨度小)
(三)后续动量补语,无所谓定量与否,均可共现。
(12)刚吃了一碗/十碗。(定量)
(13)刚打了几仗。(不定量)
(14)刚踢了几脚。(不定量)
(15)刚吼了一声/几声。(定量/不定量)
(四)后续大部分动宾式的离合词可以共现。
(16)刚理了发。
(17)刚离了婚。
试看以下几组变化句式:
动宾结构V+O V+了+O 刚+V+了+O
打架 打了架 刚打了架
煮饭 煮了饭 刚煮了饭
洗衣服 洗了衣服 刚洗了衣服
写文章 写了文章 刚写了文章
看论文 看了论文 刚看了论文
参观北京 参观了北京 刚参观了北京
种地 *种了地 *刚种了地
教书 *教了书 *刚教了书
根据以上的几组变化例句,我们可以得出动宾结构中凡是中间可以加上“了”的大部分都可以和“刚”组合成句,也就是说,大部分离合词是可以实现“刚”与“了”的共现的。如果仅从动宾结构上考虑,也可以这样总结:大部分动宾结构凡是中间可以加上“了”的都可以与“刚”共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像“种地”“教书”这类表示总体性概念而不是具体动作的动宾式结构则无法满足“刚”与“了”的共现条件。
(五)后续表示穷尽性的程度补语,可以共现。
(18)刚吃了个饱。
(19)刚喝了个痛快。
(20)刚看了个究竟。
(21)刚想了个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刚”与“了”不是不可共现,而是二者的共现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与其自身语义、其间动词及后续成分有关。在无后续成分情况下,能否共现取决于其间动词的时间特性;而在有后续成分的情况下,共现情况要自由得多,文中对其共现规律做了详细的描述,但是其形成机制及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谢成名.从语义范畴的角度看“刚”和“刚才”的区别[J].世界汉语教学,2009,(1).
[2]聂建军,尚秀妍.说“刚”和“刚才”[J].汉语学习,1998,(2).
[3]周晓冰.充当状语的“刚”和“刚才”[J].汉语学习,1993,(1).
[4]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J].中国语文,1993,(6).
[5]孔令达.关于动态助词“过1”和“过2”[J].中国语文,1986,(4).
[6]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叶兰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