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归根到底,要引导学生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地说明了多读的重要性。信息时代,阅读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面对已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学生仅靠课堂阅读是不够的。有资料调查表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与课外阅读成正比。在调查中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阅读中外名著在十本以上的中学生,语文成绩一般都名列前茅,而且作文水平也高,口头表达能力也强,其它学科成绩也不差。这就提醒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不要把课外阅读看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训练,时间富裕时就抓得紧,时间紧张时就放弃课外活动的指导,忽冷忽热,缺乏计划性,不能长期坚持,导致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老一辈科学家像杨振宁、钱学森、苏步青等都有着扎实的深厚的文学功底,他们在读书的时候也没有经过这法那法的训练,只不过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多读了一些书而已。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原因
1.阅读面窄。学生阅读的多是面对中学生发行的报纸期刊以及与考试有关的复习资料,而阅读文学作品的很少,古代文学名著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读过,更不要说当代作品了。喜欢课外看书的学生,多半读的是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读书不读名著的现象很普遍。
2.阅读时间少。学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所笼罩,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有的学校不开设阅读课,学生只能利用闲暇时间粗略浏览。没有时间做保障,课外阅读只能流于形式。
3.缺乏选择,没有计划性,盲目性很大。很多中学生阅读的还是童话、寓言之类,停留在浅层次上。即使读有一定深度的作品,理解也很肤浅,至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情节等很少去分析思考,更不要说鉴赏运用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一些学校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觉得课堂教学是主要任务,而课外阅读则处于无人倡导、无人引导、无人指导的状态。其次是个别家长认为孩子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在看“闲书”,只让孩子看与考试有关的书籍,很少给孩子订阅报刊杂志。家长担心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影响到考试成绩。所以,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不予支持。三是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由于校舍紧张或经费不足等原因,学校很少购买图书,没有专门的阅览室,这些都是造成课外阅读不能正常开展的原因。
二、加强指导,制订计划,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1.激发阅读兴趣,明确阅读目的。古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对某种事物产生需要时,才能产生内驱力,从而自发地去为满足需要而努力。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如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读书格言,把它作为读书的座右铭。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越读越薄。”等名句,都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其次是向学生讲述古代和现代一些历史人物刻苦读书的事例,来增强学生的自读意识。
2.因人而宜,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计划,势必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阅读心理和阅读实际,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要想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切不可一开始就把一些大部头的长篇作品一股脑地推给学生,应该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初中生阅读以中国的近现代作品为主,高中生逐渐向古典和外国作品延伸。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来制订阅读计划。如有的学生爱读小说,就侧重于读现当代小说和古典小说,通过阅读达到鉴赏的目的。这样阅读的好处是针对性强,理解深刻,有深度。要让学生感到读书是自己的需要,书既是益友,又是良师,从而改变由老师布置的被动性阅读为自觉去寻觅探索的主动性阅读。
3.及时检查,做好督促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制订好计划后,教师还要定期检查,及时督促,要针对学生缺乏坚持性这一特点,及时给予鼓励。检查时要对读书笔记做的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课外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使学生在读书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4.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为了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还要通过组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辩论会、读书讨论会等活动,使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在认识上产生质的飞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认识层面上,使学生“读,然后知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书。
总之,读书贵在坚持。只要坚持下去,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闫红兵 甘肃省玉门高级中学73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