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玲
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该问题的普遍存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很大的危害性,如何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迫在眉睫。所谓教师职业倦怠,即“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Maslach和Jackson(1981)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具体表现,即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的个人成就感。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已经成为人们在研究职业倦怠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的定义,而且也是当前判断教师是否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依据。[2]许多研究者对其表现形式、影响、产生的根源和缓解策略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总的来看,对其产生的根源大多从社会、学校、教师个人和学生品德这几个因素来分析。而职业倦怠感是由于长期所产生的不良情绪的积压而形成精神衰竭的状态,应该主要从教师个人身上挖掘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即教师的“职业情感”的消退,也就是教师认为从事的职业毫无意义,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心中缺失了对工作的信念,从而产生的一些厌恶、浮躁、冷漠等不良情绪。而语文学科因其特有的丰富的情感性特点,探究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根源,更是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情感息息相关。
一、语文教师职业情感的内涵
语文课程作为人文课程,其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听、说、读、写外显知识的获得,还包括人生经验的丰富、生命本体的活跃和文化涵养的加深,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发展的教育观念、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技能,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职业情感。本文所指的情感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理智的、高尚的情感,即情操,这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积极的情感,也就是语文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崇高的信念,把自身巨大的爱的力量投入其中,并且从中感受到幸福感。正如钱梦龙老师说的“教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语文教师的职业情感包括爱母语、爱语文教育、爱学生三个方面。
1.爱母语
童庆炳先生曾说过:对于学生来说,语文素养首先意味着热爱母语。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母语产生深厚的感情,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对母语产生的积极情感,即民族母语的自尊和自豪感。母语是民族的灵魂,它涵盖了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语文教师对它要赋予炽热的感情,在全民重视外语的大环境下要坚决捍卫母语的主人地位。另外,语文教师还要形成一种母语思维方式,也就是善于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要警惕当下一些网络语言、外来语等对母语的消解和随意更改。因此,加强对母语的规范,保持母语的纯洁性,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挑起这份重任。
2.爱语文教育
语文教师必须要爱语文教育,即对语文教育怀着崇高的信念,在语文教学中倾注自己美好的情感,甘愿做一辈子合格的语文教师,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为了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奉献一切。就像叶澜先生所说:“作为教师应该看到教育的深沉和神圣,谁如果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者,谁如果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那么,谁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人,成为热爱人、理解人、善于研究人的人,成为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教育相关的一切,并对人类社会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为使人类与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智慧、力量与生命的同时,使自己也变得更美好。”[3]
3.爱学生
高尔基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这句话很贴切地说明了师爱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很多研究证明,师爱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必须要在充满人情味的条件下才可能被学生接受。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要公平地对待并且尊重每一位学生。就像于漪老师说的,她对学生是“满腔热忱满腔爱”。师爱可以温暖学生的心灵,营造一种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让学生在爱的抚慰下学习。只有爱学生,才能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倾诉,从中获取其准确的情感因素,并且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情感梳理,才能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因为语文教育的特殊性,更有利于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最深切的人文关怀。
二、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根源在于其职业情感的消退
语文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感,可能跟社会、学校和个人的一些因素有关,如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赞同的观点: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较高而使其承担过高的压力,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报酬偏低,学校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教师角色冲突与模糊等等。然而,最终归因起来,都与教师的职业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职业情感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积极的情感,也就是语文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崇高的信念,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的情感使教师能够克服在工作中出现的很多消极情绪,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长期保持对工作的热爱,从而形成稳定的教学情感。职业倦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工作没有了热情,感觉工作毫无意义,这恰恰就是源于教师职业情感的消退。
可以说语文教师的职业情感是其长期维系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的精神支柱,使教师乐于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奉献给语文教育事业。以一颗“赤子之心”换来无尚的光荣,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曾玲娟,武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2003,(11).
[2]张继培.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任玲 重庆 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