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同生
一、 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误区
当下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不少误区,请先看实例。
[例一]
《穷人》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12个生字,掌握“舒适、抱怨”15个词语。
2. 学习默读批注,提高默读的能力。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渔夫的勤劳、纯朴。
4. 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默读批注的方法。
2. 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德。
2. 体会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
[例二]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揣摩优美语句,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3. 感受爸爸的心愿,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4. 学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以上两例,反映了当下小学语文教师确定阅读教学目标的常用模式。第一种模式,我们称之为“三维式”。这样拟定教学目标,意在体现新课程三个维度的特点,用意是好的。然而明眼人一看就会发现其弊端:一是目标太多,一堂课八个教学目标,平均每个教学目标用时只有5分钟,教学岂不会蜻蜓点水?二是教学目标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都为交叉、包含关系。按这样的目标教学,岂不是重复啰嗦,学生还有兴趣学下去吗?三个维度是建构课程目标的整体框架,而面对一篇课文,却要善于把三个维度整合为一体,选准一个重点目标切入,从而带动多元目标的同步达成。
第二种模式是当下不少语文教师用得较多的一种教学目标设计模式。这种“并列式”比起“三维式”要好,它的条目相对较少;条目之间意思明白,不交叉,不包含。然而,这种“并列式”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是几个目标之间是并列关系,四个目标成了四足鼎立,看不出重点,而一堂课如果没有重点,就可能是一盘散沙。二是把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人为地割裂开来,似乎体会思想感情(人文性目标)与朗读课文、揣摩句子、领悟表达方法(工具性目标)是不相干的两码事。目标的割裂,很可能是致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三是把领悟表达方法与揣摩句子分割开来,可能导致学生在认识上出现错觉:文章的表达方法似乎可以独立于句子之外,成为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因此,这种“并列式”的设计模式,也是教学目标定位中的一种误区。
教学目标的设置,关系到一堂课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 阅读教学目标整合的思路
教学目标的拟定,贵在整合。要在深钻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所谓整合,从哲学层面来说,就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来解决问题;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说,课文中的各种因素会构成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抓住一个要点就可以带动全篇。阅读教学目标整合,有以下思路:
1.围绕培养语文能力这个基点来整合
语文教学的基点是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并未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建构目标体系,而是主要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拟定目标,其他目标,如知识、方法、情感等目标,则有机渗透其中,并未成为独立的目标条目。课标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并作出了整合的示范。这样的指导思想,同样适应于拟定课文的教学目标。
如前面提到的《穷人》一课,拟定了八个教学目标。略作分析即可发现:学习默读批注、领悟心理描写的方法,这两点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直接相关, 可以作为重点来整合其他目标。然后作进一步整合:第一课时以学习默读批注作为主要目标贯穿全课。在默读批注中,必然会学习字词,必然会涉及课文内容的感受与理解,必然会经历默读的过程,学习默读的方法,这样,一个主目标就可以带出若干次目标。第二课时以领悟心理描写的方法为主线贯穿全课,在领悟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人物的情感和品德,同样,一个主目标会带出许多其他目标。这样整合之后,一个课时突出一个重点,又能兼顾其他,教师教起来顺手,学生学起来顺心。
2.注重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的整合
确定教学目标时,有些教师习惯于把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分开来拟定,从而形成了并列式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方”的目标结构。这其实是不妥当的。一篇课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两朵花,而是一朵花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犹如花蕾与花瓣,或花的形状与颜色,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比如词句与情感就是一个统一体:情感靠词句来表达,而词句必然表达相应的情感。再如文章的写作方法与文章的主旨、情感的关系:写作方法必然为表达某种主旨服务、为表达某种情感服务,离开了这些,就写作方法讲写作方法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学会把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整合为一体,并形成贯穿全课的主目标。
如前面提到的《白杨》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教者分别从朗读、学句、悟情、写法四个方面拟定四个教学目标,而没有整合出一个统摄全过程的重点目标,教学难免散乱无章。其实,这四个目标完全可以整合为一个重点目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感受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愿。全课以“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为重点目标贯穿始终,这样一个重点目标必然会带出其他三个目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要从典型句子入手,“学句”的目标即能渗透其中;抓住了典型句子,就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朗读”的目标即可渗透其中;借物喻人,这“人”就是“爸爸”,必然要涉及“爸爸”的心愿和感情,这样,“悟情”的目标也就自然地渗透其中了。于是,抓住了一个重点目标,就可以带出其他目标的同步达成,而且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融为一体,学习表达方法与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这样教,既符合课文固有特点,又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高境界。
3. 重视语文能力目标之间的整合
如果一堂课在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两三个教学目标,教学时不可平均用力,要从中选定一个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则可渗透其中。究竟以何者作为主要目标,要视具体的课文而定。总之,设计一课时的主目标,犹如构思一篇文章的中心,无中心不成文,无重点不成课。
三、 整合之后教学主线设计举例
目标整合之后,要紧紧围绕重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主线,并将其他目标有机渗透其中。现举若干课例供老师们参考。
[例一]
《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整合
教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教师可能拟定以下目标:
1. 能默读课文,掌握有关生字词。
2. 了解关于鲸的体形、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3. 抓住课文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以上三个目标,不宜并列式地按先后顺序去实施,而要从三个目标中选定一个重点目标,即选定“抓住课文要点”作为重点目标。为什么要选这个重点呢?第一,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标年段目标中对教说明文的要求是“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方法可以安排在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抓住要点”。第二,课后第一个思考题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编者设计这样一个思考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抓要点。第三,“抓要点”与鲸的有关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要点抓住了,鲸的有关知识自然就知道了。
教学时可分以下三步设计教学主线:
第一步,默读课文,用词语概括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给学生5—8分钟时间默读,默读时画画写写,用心思考、概括。大体可从三个方面概括:体形、种类、生活习性。反馈时要比较谁的概括较准确,立足于提高全班学生抓要点的能力。
第二步,默读课文第一段,了解作者写鲸的体形是抓住哪些要点来写的。引导学生发现:从鲸的体重、体长、嘴大三个方面,说明鲸是一种十分巨大的动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要点。
第三步,默读课文其余各段,了解作者写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是抓住哪些要点来写的,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围绕是否准确抓住了要点予以点拨。
这样设计,“抓住要点”成为贯穿全课的教学重点,而其他目标如默读课文、了解鲸的有关知识也都渗透其中。这样教,是教语文,而不是教科学知识。
[例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整合
教师可能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3. 体会父与子之间深情的爱。
4.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和动作的特点来写人。
以上四个目标,可以整合为一个重点目标:品人物描写,悟父子深情。这样的目标定位,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有机统一,语文能力的培养充分彰显。
围绕这一重点,可设计如下教学主线:
第一步,学一个典型句示范。
可考虑从下面这个句子切入:父亲在挖掘时,“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读后问:好心人劝父亲,父亲为什么“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这里的神态描写要表达什么感情?(领悟:父亲对这些好心人的劝告表示怀疑,表示不认同。他心里在想:我的儿子一定活着,怎么能说“没有希望了”!)再问:好心人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父亲为什么不回答“还不晚,还有希望”,却偏偏答非所问地说:“谁愿意帮助我?”这句话表达了父亲什么样的心情?(领悟:父亲认为“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回答,他相信儿子一定活着,何况父子之间还有约定呢!父亲的一句话,表达了坚定的信念和对儿子深挚的爱。)领悟之后再朗读,并归纳:作者很善于通过神态、语言描写来表达父子之间深情的爱。这样教,言意融合,言意兼得,又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铺垫。
第二步,放手让学生找其他人物描写的句子领悟作者怎样写人。一边圈画句子,一边朗读句子,一边领悟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师要舍得放手,要让学生主动发现,不要局限于教师备课时设想的几个重点句子。反馈时,要围绕主目标去启发、点拨、评价,不要太多的“节外生枝”。
第三步,课堂小练笔。可设计一段写人比较抽象的话让学生修改,增加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责编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