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小学科学教材

2009-01-29 10:27李进起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内容过程

李进起

摘 要:理解教材主要包括理解教材的结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课文的编写思路、教材的优点和缺点。理解教材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经历感知教材和思维加工两个阶段。理解教材的方法主要有换位法、阅读法和挖掘法等。

关键词:小学科学;理解教材;内容;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2-0047-04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前人文化、智慧积淀的精华,是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精选和编制的,是知识、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精华。它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典范性和育人有效性等特点。我们要搞好小学科学教学,首先要理解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所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一、理解教材的内容

理解教材主要包括理解教材的结构,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呈现方式,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理解教材的优点和缺点等内容。

1.理解教材的结构。

教材结构是指教材内容的搭配和排列顺序,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结构体系。理解教材结构就是从纵向上理解各册教材的排列顺序,理解每册教材中各单元的排列顺序,单元内各课教材内容的排列顺序。从横向上理解每课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冀人版小学《科学》教材以四组统一概念作为贯穿教材的主线,每个年级的教材都围绕着一组统一概念来统整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领域的内容,其结构如下:

理解教材时,我们可以从“统一概念”这条主线入手,分析、把握教材的纵向结构。比如,四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围绕着 “运动”这条主线,先从起始课《运动着的世界》入手,让学生形成有关运动的问题,接着从“动物运动”、“机械运动”、“地球运动”三方面设计了四个单元内容,最后以“交通运输”即“运动与生活”综合本册的教材内容。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 “提出运动的问题—探究运动的内容—运用运动的知识”。

就单元来讲,我们也可以从统一概念入手,分析各单元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其内在结构。比如,五年级上册围绕“作用与平衡”设计了 “生物生长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环境与保护”四个单元。生物、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平衡”可以用下面的图示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动植物和人与环境的作用与平衡可以用“需要、影响、适应”来概括,即动物、植物和人都需要周围的环境;动植物和人在向环境索取的同时,对其造成一定的破环,环境则对它们带来一定的影响;动植物和人要生存就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是围绕着“需要”设计的,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围绕着“影响和适应”设计的,第三单元“人与环境”、第六单元“环境与保护”则围绕着“需要、影响、适应”设计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统一概念入手分析某课教材内容的结构。

2.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是教材优化处理的核心。我们抓住教材重点和难点,就抓住了教学的关键。

教材的重点是相对一般内容而言的,没有一般的内容就无所谓重点。教材的重点有全册重点、单元重点、某课重点,有知识重点、方法、技能重点之分。科学教材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要的科学事实,如“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现象”是学生形成“物体热胀冷缩”知识的基础;二是具有关联性的知识,如学生要认识“运动”,首先要认识“位置”、“动与静”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对学生形成“运动”的概念至关重要,因此它们都是单元教学的重点;三是基本方法与技能,如常规仪器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观察、实验、交流、评价等基本活动方法都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的重点;四是科学的情感与态度,它们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也是教材的重点。如果我们把教学看成是一张捕鱼的网,而网结则是教学的重点。要确定教材的重点,就要从关联性(结点)和基础性(核心概念、基本方法和技能、情感与态度)上进行分析和把握。

教材的难点是学生学习困难所在。产生难点的原因是由教材的科学体系与学生的接受水平、智力发展的差距造成的。教材的难点是远离生活的、跳跃性大的内容,不便于用直观方法教学的内容。哪些是教材的难点,不能一概而论,它是因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而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我们确定教材的难点可以试着这样想:教材内容是否远离学生生活,科学事实是否便于获得,知识是否有跳跃,技能是否超越学生的水平。如果答案为“是”,可能该内容就是教材的难点。

在多数情况下,重点和难点是相同的;有时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但必须突破难点才有利于重点的解决;有时,重点与难点无关。

3.理解课文的编写思路。

课文的编写思路是课文的主线和脉络,如果我们把课文内容看做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而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金线”则是课文的编写思路。

课文的编写思路是由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内容、活动特点决定的。就冀人版科学教材来看,有的课文是以活动过程(任务、设计、方法、实施、结果、评价)为编写思路;有的是以科学探究过程为编写思路;有的是以知识的逻辑关系(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编写思路;有的是以思维特点和过程为编写思路;有的是按照“综—分—总”或“分—综”的思路编写的。只有把握了课文的编写思路,才能更好地体会编者的意图,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4.理解教材的优点和缺点。

教材目标和内容是根据一般的学生认知基础和经验水平设计编写的,它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何况任何一个编者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都是有限的,因此无论什么教材,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必然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我们在理解教材时,既要努力挖掘教材的优点,又要注意发现教材的缺点,为处理教材提供依据,使教材更切合教学实际。

二、理解教材的过程

理解教材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解教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部分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的升华过程。从创新的角度看,理解教材是一个深入探究、多向思维、捕捉灵感、开拓突破的创新过程。

有人讲,理解教材是一个“由薄到厚、再到薄”的过程。由于版面所限,编者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都编写到教材中去,某些活动的内容、方法和过程可能隐含在教材的某个图或符号之中。理解教材首先需要将教材中隐含的内容挖掘出来,将教材不完整的地方补充完整,这个环节是“由薄到厚”的过程。要实现由薄到厚,教师需要阅读有关的科普资料,需要参考原来的《自然》教材和其他版本的科学教材,需要从教材的编写思路入手补充某些活动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讲,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搜集到的全部内容都作为教学内容,这就需要从众多内容中选择那些生动有趣的、可探究的、典型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个过程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

有人讲,理解教材是一个“由静态到动态”的过程。教材是由文字、符号、图形和图表构成的,它本身是静态的。如果我们联系自己的教学经验,靠丰富的想像力可以把这些静态的教材内容放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它就会变成一种动态的教材内容。理解教材时,先要静下心来吃透静态的教材内容,再在动态中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

有人讲,理解教材是一个“由形到魂”的过程。教材犹如一棵大树,它由树干(教材主线)、树枝(教材内容)、树叶、花和果实(文字、图、表)等构成它的外形,而生命就是大树的魂。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是科学教材的“魂”。理解教材就像认识大树一样,先从外形上理解它的结构特点,再从教材的“魂”即探究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上理解教材设计的内涵。

有人讲,理解教材是一个“钻进去,跳出来”的过程。只有钻到教材里面去,才能真正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教材的篇章结构、知识体系。只有从教材中跳出来,才能发现教材的优点和缺点。

上述几种说法,尽管各有侧重,但它们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那就是理解教材都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感知教材的阶段,它是丰富教材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理解教材的过程;二是思维加工阶段,它是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从本质上理解教材的过程。经过两个阶段就可以较好地提炼出教材的知识点、沟通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

三、理解教材的方法

采用什么方法来理解教材,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因为它与课堂教学一样,有法而无定法,它受教材内容、教师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只能从经验层面上提供几点具体的做法而已。

1.换位法。

教师要真正理解教材,就要钻进教材,怎样才能钻进教材呢?教师可以采取换位的方法,也就是假设教材是你编的,那你是怎样编出来的,又为什么这样编呢?作为一个编者,要编写小学科学教材,首先要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尤其要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要了解当前国内外科学教学的现状和教改发展趋势,要了解我国使用教材地区的科学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编写出教材。理解教材同样要做好上述工作,这样才能钻进教材中去,比较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2.阅读法。

阅读教材是最原始的方法,也是教师们常用的方法。怎样阅读教材,又怎样提高阅读的效果?

(1)详略结合。当你拿到教材之后,一般先要通读教材,把教材翻一翻,了解教材各单元的编排顺序、编排思路、教材特色,对教材的纵向结构有个初步的整体认识。在学期开始时要详读教材,细细地认真地把教材看一遍,弄清单元的设计意图和各课的编排顺序,对教材的纵向结构有个清晰的认识。备课时要精读教材,对教材中的每段文字、每幅图,甚至每个图表都要认真的去研读。经过详读,理解课文的编写意图、课文思路、内容的呈现形式、教材特色,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教材重点和难点。

(2)读想结合。读教材要用心去读,首先是一边读一边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了产生更多的疑问,建议不要过早的看《教师用书》,也许有人说《教师用书》可以帮助我们解惑释疑,但在解惑释疑的同时,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将思想牢牢地束缚在某个框架内。当我们读教材产生疑惑时,再看《教师用书》,它不仅可以解惑释疑,还会将我们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产生碰撞,以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程理念。其次是读后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通过归纳厘清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通过与其他教材的比较,找出其优点和缺点;通过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联系,找出二者的差距。

3.挖掘法。

怎样将教材中隐含的内容及方法、策略、思维要素挖掘出来是理解教材的难点。实践中,我们可以从教材主线入手,根据课型特点,像牵羊一样将隐藏的内容牵出来,也可以选准教材中的某个点,从该点入手像钓鱼一样将教材中隐藏的内容钓出来。

(1)“牵羊法”。采取“牵羊法”,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内容,关键是选择一条线。一般情况下,教材编写思路可以作为这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往外牵,将教材中隐藏的内容牵出来。比如,六年级上册第54页“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以探究过程为主线,设计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交流”几个环节,从探究过程分析,缺少“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三个环节,但细心分析就会发现这三个环节隐藏在设计实验的案例中。理解教材就需要把这些内容找出来。

(2)“钓鱼法”。采取“钓鱼法”关键是确定一个“始点”,然后从该处将隐藏的内容拽出来。 “统一概念”、 “核心概念”、“一般知识”、“方法”都可以作为 “始点”。比如,我们挖掘教材思维要素时,可以从该课的知识点出发,先分析该课的知识点在哪儿,再利用下表判断该知识有什么特点,属于哪个类型,进而确定思维要素。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18课《盐到哪里去了》活动1“混合”,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溶解”的概念。“溶解”是一个科学名词,属于概念性知识,形成溶解的概念需要经过这样的探究过程: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观察现象,比较这些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根据不同点进行分类,最后概括几种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共同特征得出溶解的概念。该过程中的学生思维要素主要是“比较、分类、概括”。

理解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不是哪个人所能教给的。只有深入探索、潜心钻研、细心揣摩才能获得。这正是:

我无法送你到对岸,只能送给你一叶小舟;

我无法送你上山顶,只能指给你上山之路;

我无法送给你智慧,只能教你获取的方法。

【责任编辑 张桂英】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内容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