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晨
作者简介:A张晨(1984- ),男,江苏泰州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众媒体。
摘 要:新媒体的大众化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执政党必须牢固确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推进执政能力的制度建设,提高执政主体应对新媒体的能力,增强执政党引导新媒体舆论的本领。
关键词:新媒体;执政能力;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2-0023-04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所谓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信息科技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能使传播信息扩展、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方式多样、传播内容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也有学者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主要包括:电子计算机通信网、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移动电视、互联网、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等等。其中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广播、纸质媒体、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手机媒体也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
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信息来源隐蔽性。新媒体发表意见门槛低,不需要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二是传播渠道多元性。论坛、贴吧、博客、播客、网络杂志、手机报、手机电视等。这些信息传播载体呈现出多元、共生、交互的特点。三是信息内容庞杂性。由于新媒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和个性化,在新媒体舆论中,理智与非理智、建设性与破坏性鱼龙混杂。四是信息检索便捷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来调阅当前和以往的各种相关信息(包括文本和非文本信息)。五是信息边界消解性。相对于旧媒体,它具有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因此,这个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虽然兴起时间不长,却迅速成为媒体发展的主流和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新媒体的发展对信息传播格局和社会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传统的社会道德、文化观念、文化内容受到挑战。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说,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速度、内容,更已经并且还在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如何正视新媒体背景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摆在党面前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双刃剑”
(一)新媒体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机遇
在2006年美国《时代》(Time)杂志上,“网民”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网民不仅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世界运行的方式,它抓住全球媒体的主控权,开创并且构成新的数字民主。在我国,新媒体也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巩固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党执政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突显出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执政过程中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交流互动的平台,其便捷性、互动性,成为知民情、解民意、聚民智的重要渠道,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提高执政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促进民意与政策的互动,使之成为“民意直通车”。着力寻找党心和民意的“共鸣点”。新媒体拥有观念、技术、传播优势,传统媒体拥有资源、品牌和人才优势。二者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引领时事焦点。近年的“两会”期间,总有代表和委员开实名博客,及时向民众传递信息并接受意见和建议,各大网站也会开通民众和政府的互动版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网站也早已开通。新媒体促进了民意与政策的互动,传递了原生态的群众情绪和民意,促进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增强全党全民的凝聚力、战斗力。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有目共睹:如人民网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市的“千龙网”、湖南的“红网”、各地党政机关“政务信息网”等,都是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展示改革开放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加强舆论监督,保障依法执政。短信的快捷和网络的普及使隐藏真相变得越来越难。网络媒体处在思想舆论阵地前沿,对那些失职、渎职、腐败的官员在互联网时代还试图“捂”住真相,无异于掩耳盗铃。从华南虎事件到抗震救灾中卫生厅干部打人事件等,都表现出新媒体在舆论监督、作风效能建设中的强大力量。这些事件从新媒体流向传统媒体,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力”之下,舆论监督发挥作用并且力度日益强大。
有利于提升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全球性为党科学把握国际局势和世界变化开辟了新渠道,对党在国际范围内加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方式。
(二)新媒体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新挑战
新媒体的大众化,不仅打破了特定社会阶层对政治信息的垄断,而且打破了对信息传播的限制。新媒体技术在强化公民政治参与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民众的独立性。新媒体对党提高执政能力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挑战。
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安全问题。网络等新媒体既可以凝聚民族力量,也能削弱政府权威。难以控制的跨国信息流动,为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我国以及敌对分子进行政治颠覆提供了新工具。西方国家凭借科技优势控制信息的输出发布,在网上兜售西方的“民主”观念、政治模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以“和平”方式入侵我们的文化领域,企图瓦解民族感情、淡化政治意识形态。恐怖组织、邪教组织、分裂势力也肆意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蛊惑人心、混淆视听、借题发挥。对网络信息利弊加以甄别并形成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无疑是个很棘手的问题。种种偏激的言论甚至比正面的主流的言论传播的速度快、波及面广。新媒体背景下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对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提出了新课题。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无限性和可操纵性难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客观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使党对社会进行思想整合的难度加大。在新媒体背景下,面对信息爆炸的局面,人们真假难辨,加上包含着各种意图的思想言论的冲击,公民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就必然受到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淡化、弱化了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社会整合、凝聚的作用力也被削弱。
强大的信息扩散力、渗透力冲击着党的执政能力。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递者,每一个网民都是一个准记者。网络时代新媒体信息扩散能力日益强大。单论时效,报纸时代,散播信息的速度以日计算;广播电视时代,散播信息的速度以时计算;网络时代,新媒体散播信息的速度以秒计算。如今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能力,不是以地区、城市而是以国家、世界来体现。因此,今天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最大挑战来自网络。在传播如此迅速、海量和分散的情况下,原来的堵、封、压,必须向疏导、沟通和顺势而为演变。
党员干部应对、驾驭新媒体能力面临挑战。党的执政主体,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及一些基层政府缺乏应对智慧以及足够的新媒体技术。如何将新媒体政治参与下激涌的民意,控制在目前国家可接受的程度,在实现民意充分表达的同时,又避免种种不当、过度的表达而引起的动荡不安,考验党在网络媒体时代的执政智慧。北京学界呼吁,党员干部学习“互联网政治”,就是要官员学习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执政。网络新媒体普及的时代,是全民提供线索的时代,民众关心并调查政府在做什么,官员接受公众监督和质询,已成为一种常态。然而,一些官员思想落后,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愿去学习掌握新媒体,抱着漠视、忽视的态度,这就影响了党在新媒体背景下执政能力的提升和发挥。
新媒体背景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新媒体的大背景下,强调信息的开放、自由、互动。对新媒体的运用、管理能力越来越成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一项基本建设,更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必须面对的战略选择。把以现代化的互联网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引入党的建设各个领域,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我们提高运用新媒体、管理新媒体、驾驭新媒体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牢固确立执政为民的理念
统一思想。面对新媒体,党的执政环境越来越呈现出开放性、公众性、多元性的特征。信息传播内容多样化,对于执政党思想统一有一定负面影响。各种言论、思想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异质文化在急速的网络传播中急剧碰撞。而发达国家由于新技术和信息优势,正成为这种异质文化传播的主导。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党在新时期的发展必须在思想解放进程中统一思想。一方面,要广集民意,促进思想解放;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时刻警惕反动信息、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的传播。这样才能在灵活性和稳定性中保持均衡,将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思想基础。
科学执政。我们处于新媒体的“信息海洋”中,作为执政党,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如何获取所需信息,实现科学决策,提高科学执政的效率,这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要充分占有信息,提高信息甄别判断力,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只有如此,方能实现科学决策,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宝贵的智力支持。
民主执政。只有言路畅通,才能清明政治,推进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只有民主执政,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实现民主执政,必须把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任务。必须通过先进的信息手段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执政过程的透明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的制度建设
推进新媒体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有关新媒体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正是新媒体出现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推进新媒体背景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加强新媒体法制建设,实现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结合当前我国新媒体的发展状况,新媒体立法首先要确立以下立法原则: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坚守道德底线、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既要充分利用现有法律资源,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及时修改明显滞后的条款,将过于笼统模糊的原则具体化,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使新媒体立法既规范新媒体秩序,又不妨碍公民政治的正常参与,从而保证秩序和自由的协调与平衡。
完善利益整合机制。当今,各阶层、各行业、各种人群的利益诉求通过新媒体渠道得以表达,不同的声音要求不同的利益,以前同一性、匀质性的社会正在被多样性、异质性的社会所代替,这对党的利益整合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完善利益整合机制,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完善利益整合机制,必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同时发挥民主集中制的积极作用,这是党整合各方利益的制度保障和基本方法。只有充分发扬民主,相互沟通、相互协商,使党内外的意见、建议、愿望、要求充分反映出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整合不同的利益诉求。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的指导,这样才能实现共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实现社会利益的均衡和整合,开创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
拓展信息来源,推进政民互动沟通机制建设。新媒体背景下,日益觉醒的公民意识需要有合适的载体来表达和体现,而新媒体则成为新兴的公民参政议政的阵地。新媒体的政治参与,使现行的参政议政方式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旧有的管控方式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需求。控制型社会官僚体制调整起来将面临生存困境,这是一种体制性迟钝。新媒体的发展,将迫使党政部门不得不日益透明化并改变行政方式。利用新媒体进行政民互动,加强政民互动沟通机制,不仅改善了党的执政方式,也是对民意诉求和知情权的尊重。推进政民互动沟通机制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网站,完善“在线访谈”和“在线回复”,开辟“在线谋划”、“在线议事”和“在线办事”等,强化为民服务理念,推进党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三)提高执政主体应对新媒体的能力
面对新媒体,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尊重多样化的媒体言论、社会舆论,使舆论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庞杂的信息中明辨真伪;还应当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不流于形式,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把博客、手机短信等载体作为新增的与百姓沟通的良好平台,让民意更畅通,让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和谐。
提高执政主体应对新媒体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能力需要重点增强:首先,提高执政主体的判断力、决断力。新媒体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之潮汹涌而来,从良莠不齐、真假难分的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至关重要,要大力提升执政者的判断力、决断力;其次,提高执政主体的整合力。面对公民参与的各方利益诉求,各种意见、主张,决策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利益整合能力,在代表多数民众利益的前提下,对少数群体的利益诉求亦必须加以关注、解决或调解;第三,提高执政主体的新媒体运用和管理能力。可以开通政府论坛和官员博客等。
(四)增强执政党引导新媒体舆论的本领
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增强党引导新媒体舆论的本领,对形形色色的正向或负向、合理或不合理、合法或不合法的舆论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控,增强党对新媒体舆论的主导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优势,对新媒体舆论加以引导。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意见领袖(新媒体意见领袖包括专业人士的博客、大型BBS的坛主或权威人士等)的影响,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对新媒体舆论加以引导,实现规范化、民主化。另一方面,要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新媒体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要完善相关法制体系,加强对新媒体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同时,要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研发,以技术对抗技术,以实现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责任编辑:黄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