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斌
教学内容:《狼和鹿》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
教材解读:这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作者按照“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结构全篇,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旨在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用生动的故事情节来串联整篇课文,讲述一个深刻而且现实的道理——生态平衡,看似比较简单,但学生要理清狼、鹿、森林、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困难的,鉴于新课改理念中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备课时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与文本进行对话、与同伴进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中领悟道理,但不是为读而读,是有目的的读,读的要有效果,所以教师的权利是引读,引导学生的朗读,从而发现课文中所蕴涵的深刻的道理。
学习目标: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②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这一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狼和鹿》。
(2)过去狼和鹿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3)先来说说狼。那鹿呢?
(4)课文里有这样两个词。(师出示:功臣 大坏蛋)
“功臣”是什么意思?
(5)现在,我想把这两个词分别给狼和鹿,你们说“大坏蛋”给谁呢?那“功臣”自然就是鹿的了。
[设计意图:从文中抽出这两个词是很具有代表性的,让学生用头脑里最原始的想法给狼和鹿定位,与文中所讲述的狼和鹿两种角色定位形成对比]
(6)一百多年前,在美丽的凯巴伯大森林就生活着几千只这样活泼可爱的鹿。
(7)课件出示录象:鹿活动的场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最初凯巴伯大森林风景的怡人,鹿的可爱,为以后的讲解打下感情基础]
二、讲解第一转折点:猎人杀狼
(1)看了刚才的画面,结合开头的两句话,说一说凯巴伯大森林是怎样的景象。(指名说)
(2)谁来读?(齐读)
(3)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和谐的画面。可是接着发生了什么事?
(4)听录音朗读。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5)师小结:人们大量捕杀狼是为了保护鹿,人们都觉得自己是保护鹿的“功臣”,人们杀狼杀了25 年,总共杀掉了6千多只狼。
(6)指名读,并进行评价。
(7)如果你是猎人,杀了那么多的狼,你会怎么想呢?
[设计意图:猎人杀狼的最初目的是想保护鹿,保护弱者,从人这个方面考虑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没有控制好杀狼的度,没有想到要让自然界的生物自然发展,打破了食物链。进行角色扮演,是让学生感受当时猎人杀狼时的肆无忌惮,没有想到以后所产生的恶果,把学生的认识层层推进]
三、讲解第二转折点:鹿泛滥,森林毁灭
(1)可是多年以后的结局却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课件出示: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度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同时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2)谁来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这里“功臣”和“大坏蛋”分别是谁?
(3)人们对狼和鹿的看法完全颠了个儿。
这是怎么回事呢?
(出示:狼吃掉一些鹿,使森林中的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太多,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反过来帮了鹿的忙,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4)指名读一读。
(5)狼是谁的功臣?(师相机板书:森林)为什么呢?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惨太快太多传染病威胁)
(6)森林被糟蹋有多惨,鹿群发展怎样多、怎样快,传染病又是如何威胁鹿群的?
轻声朗读第三小节,找找答案。
(7)读懂了吗?说说看。
(8)(课件出示录音)闭上眼睛,听一听,想象一下此时的凯巴伯大森林是怎样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识上把最初的凯巴伯大森林的美景与现在的森林悲惨的情景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在头脑里产生疑问,保护鹿应不应该肆无忌惮地杀狼?为理解生态平衡打下伏笔]
(9)师描述画面:病鹿在哭泣,遍地是尸骨,整个森林就象遭受了一场浩劫,一片死气沉沉,所有的动物、植物就象受到了灭顶之灾。
(10)现在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注意加点部分,有没有更深的感受?(自由读)
(课件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第一句谁来读?
“象着了火一样”告诉我们什么?
(指导读)
你能读好吗?试试看,读的怎样?
我给你们配上音乐,读这一小节。(齐读)
(11)此时的凯巴伯大森林里只剩下了8千只病鹿,最开始有4千只,发展到最多的时候是10万只,是原来的25倍。
(12)(课件出示)师描绘:凯巴伯大森林原先充满生机,一片 ,生活在这儿的4000只都是活泼可爱的鹿,(什么样子的,大家做一做)。当人们大量捕杀狼以后,鹿群的数量一下子猛增到10万只,森林闹起了饥荒,一片 ,饥饿和疾病使鹿群的数量迅速下降到8千只,而且都是病怏怏的鹿。(病怏怏的鹿是什么样子的?做做看)
(13)这么短的时间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再读读第4小节。
[设计意图:这一小节的学习是紧接着上一环节,水到渠成,正因为人类肆意捕杀狼,造成了鹿的泛滥,鹿多了自然吃的东西就要减少,森林就要遭到毁灭,这个因果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文本的描绘也是很精彩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故这一小节的设计就以学生读为主,读中理清思路]
四、讲解第三转折点:狼、猎人、森林、鹿群关系
(1)同桌合作完成练习(一)
出示练习(一)
照样子连线并填空:
因为狼要吃鹿, 所以鹿群遭到毁灭。
因为狼被大量捕杀, 所以人们大量捕杀狼。
因为鹿群过度繁殖, 所以造成鹿群过度繁殖,传染 病流行。
因为森林被毁, 传染病流行,所以森林被毁。
归根结底,是 造成了森林和鹿群的毁灭。
(2)交流答案
[设计意图:这一篇课文是个说理性的文章,逻辑性比较强,环环相扣,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使文章所要讲述的生态平衡这个道理浅显一些,由此把生态平衡的道理用五个因果关系来表示]
(3)这样的结果是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如果你是当初捕杀狼的猎人,看到这样的结局,你想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在前面也出现过了,当时是猎人杀狼后,问的是那种快乐的感觉,现在是森林被毁灭后,作为造成这个结果的罪魁祸首的猎人,现在是后悔的心情,这前后对比让学生更加明白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五、总结道理,课后延伸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根据板书,总结道理)适量的狼保证了鹿群和森林的正常发展,这就是“生态平衡”。看上去森林被毁,只是使鹿群无法生存,实际上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像狼、鹿、森林这些动植物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课文里说的人类破坏生态平衡,以致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的事例还有很多,完成练习(二)
出示练习(二)
阅读、填空
欧洲移民刚到澳大利亚时,发现那里青草茵茵,于是大力发展养牛。后来牛粪成灾,造成牧草退化,蝇类滋生,只得引进以粪便为食物的蜣螂,才使牧场恢复原貌。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居然()。
教学反思:在一次全省教学观摩活动中,听到一位颇有学识的教授谈到了现在课堂中很盛行的“读”风,新课改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由此,大部分教师在碰到了公开课就拿出了自己的法宝——读,读的方式很多,是人想到的都用上了,看似达到了现代教育的目的,可是细细品味,是不是每一堂课都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效果呢?流于形式的读那还要读吗?读应该为学生的理解服务,这是本人对读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义应该是浅显易懂的,而如果碰到了深奥难以理解的义,就不会多读百遍可以解决的,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发挥启发、点拨、指向等作用,设计问题,铺设思路,让学生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最终敲开道理的大门。
《狼和鹿》这篇课文所蕴涵的带有时代气息的义就属于后者,故备课时先在课题狼和鹿上做文章,从“狼”在前、“鹿”在后的排列顺序可知,文章是把“狼”作为矛盾的主导方面加以叙写的,它关系着事情的发展方向。因此,从课一开始就由教师引导学生找到矛盾的关键,理清第一个层次——狼和鹿最原始的关系;再放手让学生朗读第二小节,这一小节是学生可以“自见”的,比较容易就理清了第二层次——狼和森林和鹿的关系,带入了本文另一重要环节:森林;接着,顺着常理,约定俗成的观念,教师就把学生的思路联结到了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的首尾两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先顺着一个思路发展,与后来出现的反差,在思想上形成撞击,让他们的好奇解惑的心气带着他们找到问题的所在,就是本文所要揭示的道理——生态平衡。
本人备课时的每一步所要涉及到的“读”,都是有目的的,易处放手读,难处点拨读,读中理意,遇疑则师者引导读,让读来解惑,最终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