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荣
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位于金秀县城的东北方,成立于2002年8月。在2004年到2009年连续6年的中考中,该校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什么让这所学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崛起,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其实并没有什么绝招,归纳起来就是秉承“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办好山区民族教育。
金秀民中刚成立时,校园总面积仅有1700多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是2300多平方米。当时,学校的各项设施极不齐全,受场地和资金的限制,学生没有实验室。没有上体育课的场地,没有足够的学生宿舍,只能容纳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初三年级也只能交给“老大哥”金秀瑶族自治县中学代管。学校周边全是居民楼或是单位办公楼,声音嘈杂,给学校的正常教学带来极大的干扰,其办学条件之差和管理的艰难可想而知。许多有条件的家庭根本不放心把孩子送来这里读书,而是在孩子小学毕业后就直接送去外面读了,学校生源大受影响。
面对这些困难,金秀民中的领导和教师们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发扬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解决一切困难。
为了解决课桌椅和床铺严重不足这一难题,民中全体教职工亲自动手,利用暑假时间,除把原镇中的桌椅板凳和床铺床架搬来外,还从别的单位要来了弃置不用的桌椅板凳。他们打扫卫生,修理桌椅,辛苦了整整一个暑假,终于把学校整理得初具规模,保证了学生的正常开学。
开学后,考虑到学校周边环境极差,学生经常受到附近村子社会青年的干扰,为确保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学校便实行值周教师轮流守校制。教师为了学生的安全住到学校,教师们住的是学生宿舍,师生之间一丁点的动静都可以互相听到,学校每天还安排2名男教师晚上通宵值夜班,巡逻校园……对这一切,教师们没有半点抱怨。
由于学校的条件太差,许多家长和学生见到学校的现状后非常失望,可民中的教师们用自己的勤劳和奉献精神感染着他们,坚定了他们在校就读的决心。班主任平时勤跟班,勤与学生交流,勤与家长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并能真诚地帮助他们;任课教师勤下班级辅导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领导勤检查、勤督促、勤指导,不做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对于辍学的学生,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带领教师,不顾山高路远,利用休息时间亲自到流失的学生家里做动员工作,把“普九”的流失率降在最低限度。在学校领导的带动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民中校园虽然处境艰难,但还是顽强地成长起来了。校园秩序井然,从未发生过重大的安全事故,不少学生家长悬着的心也逐渐平稳了下来。
金秀民中的领导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他们清醒地知道,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质量才是学校的生命力,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全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于是,民中领导在狠抓校风学风的同时,在学校经费捉襟见肘的窘境下,仍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培训,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学校常常外派不同学科的教师出去学习,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以期通过培养骨干教师来带动全学科教师的成长,提高整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本校教师去兄弟学校学习取经;校内也经常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观看光碟和学习理论知识等方式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在学校领导的严格要求和统一指挥下,各教研组的教研风气非常浓厚,教师们通过听课、评课、集体备课、集体培训等多种形式,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探讨,迅速成长起来,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学校的成长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的指导和帮助。在山区经济极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投入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帮助学校建校舍、添硬件、完设施,并根据瑶族地区的特点,充分运用民族教育政策,为学校争取民族经费,鼓励学校开办民族班。如今的民族中学,各项建设有了极大的改观,校园总面积已经扩展到5337.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8214平方米,学生住上了公寓楼,宿舍楼还装有了太阳能,保证各楼层都能用上太阳能热水,极大地便利了学生的生活。学校现有2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06人,瑶族学生占95%以上,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民族中学。
短短几年,金秀民中收获颇丰。2004年民族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参加中考,一炮打响,考上柳州地区民族高中的学生有18人,占全县上线人数的一半,雄居全县中考榜首。接下来的2005和2006年中考,尽管在生源很不理想的情况下,还是均有13人被柳州地区民族高中录取。2007年中考,学校荣获来宾市“中考突出贡献二等奖”、“录取县高二等奖”。2008年学校荣获来宾市“中考突出贡献一等奖”、“录取县高二等奖”、“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实践基地”。到了2009年的中考,全校有29人上柳州地区民族高中录取分数线,上市高录取分数线的突破了68人,再创历史新高。
(责编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