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梅
【摘 要】本人对当前如东地区初中语文课外作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前初中语文课外作业情况有可喜的一面,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因而,笔者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课外作业;生活化;深入化;创新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51-02
一、对当前如东地区初中语文课外作业情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课外作业,又叫家庭作业,是学生根据老师的布置,在课后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课外作业作为初中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堂与社会的“中介”,是学生知识理解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前提和甚础。为了改进课外作业的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人于2008年11月开始进行《如东地区初中语文课外作业情况的问卷调查》。初中一年级一般不布置语文课外作业,而初三年级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作业量会有所增加,为了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我选择了初二年级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以对学生问卷调查为主,与老师座谈为辅的方法。我设计了一张不记名的学生问卷发放到如东县的丰利中学、丰利镇中、马塘中学、四明初中、长沙初中五所初中学生手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学生对课外作业的态度、课外作业的数量、内容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调杳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100%,调查是有效的。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你对语文课外作业的态度”的选项中,有208人选择喜欢,占80%;有60%的同学选择半小时就可以完成语文课外作业;100%的同学选择生字词一般抄写1~4遍;100%的同学选择从不抄写课文;有95%的同学选择课后有时要做练习册;55%的同学选择经常阅读课外书;75%的同学选择偶尔会写读书笔记。在“老师有没有要求你讲故事给家长听?”这一选项中,70%的同学选择从不。在“课后,老师让你们排演课本剧吗?”这一选项中,75%的同学选择从不。在“老师让你们参观家乡的建设成就并写下观后感吗?”这一选项中,有65%的同学选择偶尔;有65%的同学选择从没有自己设计过小报;75%的同学选择每天都写日记。在“老师让你自己给自己布置语文课外作业吗?”这一选项中,70%的同学选择从不。
通过这次调查以及与老师的座谈讨论,我发现目前初中语文课外作业有可喜的一面,语文课外作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抄抄词、背背书,所以大部分学生还是乐于做语文课外作业的。但由于初中升高中同样也面临着择校等原因,初中语文课外作业仍有不足之处。
1.作业中思维参与不多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除了课堂坚持语言和思维统一训练外,语文课外作业也应该让思维参与进来,使语文课外作业成为思维的体操。但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目前如东地区初中语文课外作业中,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据调查表明,55%的同学选择经常看课外书,但经常写读书笔记的同学只占20%,有些同学看课外书只是走马观花,思维没有真正参与进去,自然不会有什么感想。在“老师让你课后自己设计小报吗?”这一选项中,65%的同学选择没有,这种完全由各人自己设计的小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应该是很高的,但却有65%的同学选择从未设计过。在“你觉得老师应布置怎样的语文课外作业?”这一问题中,有55%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意见:要多布置一些动脑筋的语文课外作业。可见,初中语文课外作业,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
2.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据调查发现,课外作业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老师让你自己给自己布置语文课外作业吗?” 这一选项中,有70%的同学选择从不;75%的同学选择课后从未自己排演过课本剧;65%的同学选择从未自己设计过小报。目前课堂教学正逐步形成“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可喜局面,然而在课堂作业中,“红杏出墙”的个性色彩逐渐被淡化,统—的作业内容,统一的作业形式,束缚着学生,压抑着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对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几点建议
前苏联教育家哈尔拉莫夫在其所著《教育学教程》中提出:“专门的研究表明,很好地安排学生的家庭作业就可以保证对他们进行课堂教学达到很高的质量。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才能顺利解决。”学生课外作业的设计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既要根据教材的稳定性,又要同时代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初中生的语文课外作业形式应该是活泼多样的,让学生学知识,在实践中用知识,让知识“沸腾”起来,为此,我提出了以下几种作业形式:
(一)作业的生活化
杜甫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获取知识必须具有真切的体验。语文学习应把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可以让语文课外作业回到生活,使作业变得亲切、生动起来,在生活中完成作业。这样,也达到了语言实践、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1.说——训练说的准确牲
初中语文中所展现的一些言语交际场景和个性生活都是极富示范性的,学生对此喜闻乐见,更愿意去摹仿、尝试一番,如《陈毅市长》—课中陈毅市长与齐仰之的对话,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说话材料,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排演课本剧,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于去做,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说话的训练。
在家里,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老师可以让学生把当天所学课文当成一个故事讲给家长听,也可以述说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这—看似简单的作业,却包含着学生观察吸收——内化理解——语言表达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适当指点孩子说话要通顺、有重点、用词恰当等,这样,通过布置课外作业既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又促进了父母和孩子的沟通。
2.“读”——引导思的方向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读书,还可以让学生“读”山、‘读”水等等,把孩子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欣赏优美的风景;观察妈妈是如何做家务的。在星期天、假日,布置学生到野外去找一些动、植物进行观察,如爬山虎、荷花、壁虎、蟋蟀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目的、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读”得有序、有重点、有特点、边“读”边思考。
3.写——真情实感
“发自内心的,总能打动人”在通过听、说、读的生活训练后,就要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运用自己的语言以日记、周记、作文的课外作业形式记录下来。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二)作业的深入化
对于语文教材而言,它本身只能是把学生引向人类文化智慧宝库的一条通道。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把学生的学习向人类智慧宝库延伸,这里的延伸,是指从课内到课外、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这在语文课外作业中表现为力求让学生学得更广博一些。
1.求广性作业
求广,即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举—反三,学一篇,读多篇。例如,学习了《动物的“睡眠”》这篇课文,学生对冬眠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后,可以让他们去阅读课外书,看《动物世界》,自己动手做小实验,了解其它动物是怎样冬眠的,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课外作业,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可以轻松、愉快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
2.迁移性作业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布置迁移性作业可促进学生把学习的新内容或新方法迁移到课后的独立学习、运用。迁移性作业能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在学习了古诗《望岳》后,知道了学习古诗的三个步骤:一、知诗人,解诗题;二、抓字眼,明诗意;三、想意境,悟诗情。课后可以让学生按此法自学类似的古诗《次北固山下》,这是学法方面的迁移,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同样,学生在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后,教师可布置迁移性作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而创新地运用,如学习了《岳阳楼记》后,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古迹,同时充分利用因特网,让学生在网上浏览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写下观后记,让学生尝到触类旁通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作业的创新化
“创新”—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是创造或创立新东西的意思,这里作业的创新化是指课外作业的布置应打破统一的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的,使学生作为—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思想、新方法,并且具备相应的能力。
为了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语文课外作业中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标新立异,引导学生想创新、爱创新、会创新。首先,因为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且具有儿童与学生的双重身份,所以可适当增加趣味性与多变性作业。因此,在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中,可以让学生读课文时进行配乐朗读,对课文中的情境进行想象,课后表演课本剧等等,从而激发学生新奇的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和创造发挥到极致,再次,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留一些自命题作文或各抒己见的课外作业,如学习了《题西林壁》后,学生明白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在于“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接着问:要识庐山真面目,我们该怎么做呢?让学生课后进行讨论、研究,以便加深对这首哲理诗的理解。第三,为发展学生实际操作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实验、剪报、手抄报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去探究,让学生亲自去搜集更多更好的资料,这样能尽可能地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著,《学习与发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2]《中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杜,1995年12月.
[3]宋卫群、郑艳,《让个性飞扬在“自主型作业中》,发表于《江苏教育》,2000年第11期.
[4]马伟,《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表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