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简约实效

2009-01-22 07:27钱月琴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4期
关键词:品德课手段课件

钱月琴

清晰记得,教育部在2001年10月17日颁布了【文号】教基〔2001〕25号,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的通知,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强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革教育的面貌,快速推进教育的改革。尤其网络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得到沟通,创造了一个充分开放的教育环境。笔者所在是苏州经济发达的地区,学校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教室内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硬件设施基本配备齐全,这为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了硬件支撑,原本抽象深奥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变得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学生学习变得兴趣盎然。但同时,变化繁多、层出不穷的音频与视频,又让学生变得无所事从,不知其所以然。

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现状,我不断的自我追问: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的价值导向是什么?课堂教学的本源是什么?

透视:形式繁乱低效

1.形式:矫枉过正

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使不少教师片面认为,好课的标准就是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者有些价值引导也促使这一误区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如有的校级、县市或者省级评优课,其中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的优劣、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这种由上而下的教学评价潜规则使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顶礼膜拜,教师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于是,教师把大量的备课时间放在制作课件上,下载课件与视频,忽视传统备课必要的环节:如何注重知识间的梳理和衔接,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等。这样,备课的形式化必然会出现课堂教学的肤浅,从而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浮躁性。这种只注重技术手段而忽略知识的落实,忽略学科价值提升的课堂教学,危害极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明确指出:“对少年的脑力劳动进行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当然,‘过于兴奋的危害就是大脑皮层的麻木。”

2.内容:繁多杂乱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性质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显然,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为了凸显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功能,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为自己的教学涂抹上德育色彩,公开课更为甚之,矫揉造作、牵强附会。如《天下父母心》这一框内容,教师在教学时竟然放了四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童年的小摇车》《天下父母心》,在歌声萦绕的教学中,似乎德育随处可见。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教学的信息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原先的PPT已被人们认为低层次,几何画板、动画制作、影片剪辑、电子白板等一些教学设施与软件层出不穷,迫使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并把这些新技术与软件使用在课堂教学中,于是乎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

3.效益:过于低下

为了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目前在课堂上使用电脑,大多是从上课“欢迎使用”到下课“同学们再见”,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电脑的播放代替了教师的演讲,教师成了放映员、敲先生;学生45分钟面对着屏幕,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特别是在断电或其他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太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忽视传统技术的运用的老师就会急得满头大汗,无计可施。教师忘记了教学中选材料、引资源、用案例的目的是什么。杂多的课堂教学资源使用意图是什么。仅仅是贯彻“三贴近”吗?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接近、感受现实生活吗?有时,出发太久了竟忘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并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尤其是现代的学生普遍对信息技术充满了热情,如果教师不紧扣教学目标,不精心把握、挑选音响视频材料,让视频、漫画、音频等充斥了整堂课,容易使学生沉浸在这些类似于娱乐的视频之中,而忘却了听美妙歌曲、看美丽图画的本义,一节课,闹哄哄下来,似乎学生兴趣上来了,却丧失学科教学的功能。

本原:自然简约实效

1.自然中见原则

新课程具有鲜明的四个特征: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在教学中,这四个特征与自然和谐的课堂教学紧密相联,熨帖舒适,情境融合,师生和谐。为了达到这种教学境界,自然对教师综合素养提出较高要求,教师要深谙新课程理念,精心选择服务于教学的资源,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教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这是每一个课件制作者和使用者都需要注意的。“界面友好”与“华丽”当然不是一回事,不否认课件应该有友好的界面,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要力求做到操作方便,应该把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原则。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框教学内容,其中有一教学实践环节是“就如何保护你身边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提出自己的建议”。虽然笔者的学生大多每天生活在沙溪古镇上,对古镇却缺少全面了解。为此,我准备了一段展示古镇风貌的优美视频,学生看完成啧啧的称赞,自然而然地滋生出保护自己美丽古镇、美丽家乡的情感,这种情感就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成为保护沙溪古镇的积极宣传者、参与者。

2.简约中显平衡

和人人向往的那种简单、快乐、质朴、宁静的幸福状态相似。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求简”意识,该舍弃的时候知道去舍弃,该整合的时候能够去整合, “大道至简”。 在课堂教学中,从来就不存在万能媒体或唯一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亦然。它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确是因为它具有很多优点,但从提供学习资源来讲,网络不是唯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有些内容用传统教具进行教学并不比电脑差。教学设计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既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要通过计算机。如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教师的板书等,我们为什么不用粉笔、黑板而忽视其作用?为什么非要把计算机与它们对立起来呢?在教学中,没有必要把电脑从上课使用到下课,根据需要用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有时也不是连续地使用,只是需要时才用一下,简约而不简单,教师选择教学手段的平衡点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3.精彩中求实效

新课程关于好课标准很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肯定是一项重要指标,没有实效,“好”字从何谈起,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实效,评价重要标准是三维教学目标达成度,表现为教学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否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是否有利于实现课堂交流的高效;是否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技能。简而易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的成败,在于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是否有效促进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作为教师,心中要清楚明白,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立足点应是“辅助”,而不是替代,更不是赶时髦,摆花架子,也并非教学的全部,教学设备现代化应该与教学思想的更新紧密相联,不能重“教”轻“学”,穿“新鞋”走“老路”。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让我们收获着进步,也让我们课堂教学在悄然无息中发生变化,但进步与发展也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我们应多点智慧、多点理性、多点原则;少点盲从、少点冲动、少点形式,让“自然、简约、实效”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价值追求。

猜你喜欢
品德课手段课件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流失原因及分析
精简课件,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