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创业教育项目课程化浅析

2009-01-21 08:27张海明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职校创业教育

摘要:就创业课程的设置而言,多数职校的创业课程设计还不够理想。本文从职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创业教育项目课程化的可行性,并提出具体的设计建议。

关键词:职校;创业教育;项目课程化

目前,在我国越来越多的职校中,创业教育已经逐渐融入了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并且其地位也得以提升。然而,就职校中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设计而言,是否已经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了呢?职校创业教育课程能否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挖掘学生的创业潜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呢?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创业教育课程的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确有一些在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开展得较好的职业院校。如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便借鉴了美国BABSON学院的创业教育模式来开展创业教育:第一,使100%的毕业生接受创业普及教育;第二,使10%的毕业生获得创业精英培训;第三,使5%的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该种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有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在整个职教领域,与就业教育相比,创业教育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与这一现实相对应的,大多数职校的创业课程设置也就出现了“从简、从泛”的特征,将创业知识浓缩在一本教材中,期望以概论的方式让学生对创业有初步的认识,最终导致创业教育淹没在众多的为素质教育开设的选修课中,其重要地位无从体现。

暂且抛开创业教育“应然”的状况不谈,从实然的角度出发,创业教育课程浓缩为概论性质的教材本也无可厚非,毕竟职校还是以“就业导向”为主,要求他们建设一个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安排大量教师来进行传授是不现实的。然而,问题就在于如今这种概论性质的课程,其内容组织体系是否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相关的实用知识和技能?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我们不妨以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创业教育》为例。该书共分七章,分别为创业概论、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创业计划、创业融资、创业申办程序、创业管理、创业风险,在七章之后还有一个附录,包括一份创业计划书样本、一套创业品质测试题,另有一份公司章程。通读全书之后,感觉该教材起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教材中陈述性知识过多。随意翻开其中一章,满眼净是概念、定义及分类。以第二章“创业者的个人素质”为例。作者将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分为决断能力、用人之道、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和社会交往。其中,决断能力又细分为决策的基本原则、决策程序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而决策的基本原则又进一步划分为经济性原则等七大原则,如此层层叠叠的结构恐怕会让学生学得不胜其烦,而且学完之后还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背下这些定义和分类的人就具备了创业者应有的个人素质?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第二,教材虽也有案例提供,但仍没有脱离“名人名事”的窠臼,让人读过感到一时振奋,可又觉得和自身情况相距较远,实际获得的启示有限。同样是第二章,在“善于应变”一节,作者举了艾柯卡策“野马”扶福特的案例,虽然其应变力确实令人起敬,然而这样的大企业家的大手笔与我们现实生活的情况似乎差得太远,指望学生从这种案例中获得可迁移的应变力也是不现实的。

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创业者要想创业成功,关键在于培养创业相关的意识和品质,并且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而这些是从书本的纯理论知识中学不到的。创业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需要的能力多种多样并且交织在一起,而这一点也与书本中将不同能力割裂开来分不同章节讲解的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此看来,体现在具体的课程编排上,创业教育课程显然是不适合以学科课程体系的知识组织方式来进行编排。相比而言,目前职教课程改革中兴起的项目课程或称任务引领型课程倒是更加适合于它。

创业教育项目课程化的理论依据

目前,以学科课程体系的知识组织方式进行编排的创业教育课程,其开发的基本理论依据仍然是传统的基础论。 基础论的核心观点是“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其基本理念可概括为两点:一是理论知识是实践能力形成的充要条件;二是能力发展应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传统创业课程的开发恐怕也是遵循着这么一个类似的逻辑,即创业能力是一项充满变数的实践性很强的能力,既然限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可能开出一个课程群,而案例教学在短时间又不可能穷尽多变的创业问题,还不如介绍点概念性的东西来激发一下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一般能力”,至于具体某个行业的创业能力,在将来的实际创业中应该能自然生发出来的。这个观点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与实际不符。因为许多成功的创业者在创业前并没有掌握系统的创业理论。认知心理学中的领域特殊性理论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该理论认为,所谓的认知能力,是专门用于处理特定类型的信息的。从创业教育的角度通俗一点讲就是,抽象的“一般”创业能力是不存在的,实际创业能力来自于创业实践中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处理而培养起来的经验累积。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论认为,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哪些工作知识,而且要关注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要看到课程结构也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如果我们把创业也看作是一种职业,创业课程也可整合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话,则以上的观点完全适用于创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就必须明确地把知识和任务之间的联系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然而,目前的现实是,学生仍然在学习着以学科课程思想为指导而编写的创业课程,这些知识由于是在与具体创业任务(抑或是仿真任务)相剥离的条件下学习的,因此,学生并不能建构其实际工作意义,从而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创业理论知识的储备,创业实践教学不仅可以直接进行,还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不妨可以抛开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在课程教学中直接以具体创业任务来引领学生,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创业教育项目课程化的具体建议

创业教育的目的无非有二,一“实”一“虚”:实的是具体创业能力,如编制创业计划书,熟悉财务报表,懂得企业申办程序等;虚的则是创业精神和风险意识。鉴于目前创业教育在职校中的地位,两者不必分开教授,可融入具体的创业项目中一并传递。具体可视情况采用以下两种方案之一:

第一,创业概论课程的项目课程化。课程开发的过程应该严格遵循项目课程开发的过程,首先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筛选出通识教育中学生最需要的创业知识,然后再进行课程结构的设计。目前,项目课程的结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递进式、网络式、套筒式、分解式、并列式。个人以为运用套筒式的结构比较合适,因为创业的核心知识比较固定,而套筒式项目由小及大,逐级包含,既符合由易而难的学习规律,也做到了不停重复核心知识而巩固学习的目的。项目的选取方面应注意精心挑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小项目。企业初创时往往规模较小,创业之初的理想也未必宏大,较易实现的小项目符合这一创业规律。除此之外,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才会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并使其有更高的热情参与其中。具体内容选择可从学生生活中寻找素材,可以是一些开拓性的创业项目。例如,如何开办一个家教中心,如何针对学生需求开设一些便民小店等;也可以是现有的校内经营机构的管理项目,比如,一些类似“如果我是学校体育馆负责人,我将如何增加创收”等换位思考的项目。另外,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以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困难。也不应期望一个项目能实现该项目涉及的所有能力的培养,而应使每个项目都有其能力培养的侧重点。

第二,创业项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和整合。在有一些根本没有开设专门创业课程的学校,可考虑将创业项目融合至其他尽可能多的课程当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些创业基础知识并培养创业意识。这样做的好处是省去了开发专门课程的投入,但同时也需要各科教师的积极配合。第三产业专业的课程中要整合创业项目比较容易,因为诸如美容美发、烹饪等专业本身相关的创业项目的规模比较小,以本专业实训条件较容易创造仿真环境。制造业专业课程中的创业教育整合则不宜以开办本专业相关企业为项目,因为企业规模较大,实践起来有较大的难度。比较适合的项目当属企业管理类的任务,让学生不以普通员工而以管理者的身份进行换位思考,在了解一些管理技巧的同时也可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最后,一些普通文化课程,只要开发项目者有心,也是可以融合进一些创业教育内容的。比如,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就曾设计过“租用学校大礼堂放映电影进行创收”的口语活动,在锻炼了学生口语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OL].http://www.tech.net.cn/y-jxgg/kcgg/10125.shtml.

[2]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

[3]张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之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4]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张海明(1977—),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现在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职校创业教育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培养术业有专攻的职校生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