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萍
【现象】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作文教学也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学生作文的要求、内容、题型、布局谋篇等大大开放了,可以说新课程下学生作文解除了种种束缚,作文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可是,长期从教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接触学生的作文,有一种感觉比较强烈:学生习作语言干巴枯燥,内容空洞不丰满,一篇文章就像一具“木头人”,缺乏个性和生命的灵性,读者读起来索然无味。这不能不引起深思。
【思考】
现在的孩子习作空间大大拓展了,为什么仍无法表情达意,写不好作文呢?其根本性的原因是情感的缺乏。作文是学生抒写情怀的通道,没有“情”也就无所谓文,“心由情动,文随情发”便是这个道理。没有了作者的独特情感,文章便会干巴巴的。由此可见,“情”为作文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更是一种充满生命灵性的活动,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是生命历程的记录。失去了情感,学生的习作就变成了与个体生命、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从而失去了灵魂,成了“行尸走肉”。教师不能漠视这一现象对学生习作生命的扼杀,应从根本上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策略】
如果说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多练是习作的秘诀,那么,情感是习作的原动力,动力的缺失才是根本性的缺失。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习作富有生命力。“奔波了一天的太阳公公急急忙忙地扯过深灰色的棉被蒙头大睡。月亮婆婆高高兴兴地走出家门,唤出一群欢蹦乱跳的星娃娃。风阿姨唱起迷人的小夜曲,乐得月亮婆婆笑弯了腰,逗得星娃娃眼睛眨呀眨……”读着这样精彩的描述,难道不觉得孩子们情感是多么的丰富?文字本身是没有生命的符号,正是因为有了作者情感的流露,才赋予文字新的意义,赋予习作活的生命。我们呼唤有生命的习作,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维度培育学生的习作情感,促其积淀,赋予习作以鲜活的生命。
一、生活中培育——积蓄情感
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他们不在意,那么生活就不会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平时,学生对周围大量的人、事、物、景往往视而不见,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懂得如何去观察、认识事物,谈不上受到情感上的体验。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获得情感的积蓄。
1.培养学生情感感受的敏锐性。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你觉得真自由,这就是情感;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情感;面对辽阔的大海,你觉得自己多渺小,这也是情感……其实,世间的一切景(事)物都是情物,否则就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了,也不会有那“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所有这一切都是诗人长期对生活的感受积蓄的情感喷发。诗人这样,小学生也可以这样,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意生活周围的人和事物,培养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意识,捕捉感点,获得触发。“感”从“心”,“心”离不开情,只有把外物与内心的情感打通,才能触景生情,才能拨动情感的“弦”,形成自己对该事物独特的感受。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都有着丰富的感受,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设“自由谈”、“每日一感”等栏目,通过交流,提高学生情感感受的敏锐性。
2.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学生认识生活,感受和思考缺一不可,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激起对事物的情感引发,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透视程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心智的形成、阅历的深浅。虽然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并非不能做到。我们可以举办“小评论”,组织辩论赛的形式,在争论中引情感逐步深入。如一段时间,学生流行套圈,大家认为能否套中完全是运气,为了碰运气,不惜花钱买圈,而且乐此不疲。针对这现象,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分析小贩的心理和参与者落空后不甘心的心理,明白其实是一种变态的赌博行为,我们不能上当。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耐人寻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情动人,作者必须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由此看来,感受生活、积蓄情感比简单地关注生活本身更为重要,只有积蓄的情感丰盈,才有喷薄的可能,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创作的灵感。可见,情感积蓄的丰枯决定习作内容是鲜活灵动还是死水一潭。
不过,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不要总是留意那些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事,更要注意那些看似平凡普通但却蕴含着生活气息和情趣、有着情感意味的事例和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要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记下脑中冒出的想法、念头,以及情感波澜,成为日后写作的“酵母”。
二、阅读中培育——丰富情感
阅读是学生积累情感、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既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客观现实世界的艺术再现,又大都浸透了作者热烈深沉的爱憎之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情感,其感人也易,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神,其及人也广。读者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常常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展现的世界,为作者的情感所左右: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同悲欢共休戚,可以说,文学作品是情感熏陶的大学校。
1.课内阅读。在学生的读本中,被录用的课文大多是生动的、具体的、充满感性力量而又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积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去读,在读中感受、品味,当阅读能达到“物我”的同一,情感也就产生了。学生会因小珊迪的可怜而生同情心;会被“鸟的天堂”的美景深深地吸引,油然而生赞美之情;会被卡罗纳的同学和老师的关爱而感动,懂得爱就是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一篇篇文章,再现着现实世界,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从而情感共鸣。所以,语文老师要善于依托文本展示材料,拨动学生情弦,使学生情动于衷,从而“以境育情”、“以境活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诱发情感的波澜。
2.课外阅读。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经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丰富情感的捷径。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告诉学生要沉进去。当学生在真正的“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的时候,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都会在读者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深深感动着,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的回味,都意味着他走进了作品的情感世界,自己的情感也变得丰富。读着《红楼梦》会成为作品中的人物,为宝黛二人痛哭;读着《三国演义》会以为自己就是诸葛亮;看了《聊斋志异》会彻夜不眠……沉入进去,意味着心无旁涉,主客体契合、情感产生共振。正如美国作家约翰·卢保克说的:“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所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后,可以利用读书读报课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加强读书资源的交流、个人情感的交流,孩子们感受着别人的感受,感染着别人的情感,情感的“资源库”会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于是,只要有一点触发,就会感到有一股巨大的思想情感从心灵中溢出,流泻于笔端,于是,习作中就出现了生命在流淌。
三、设境中培育——激活情感
学生积蓄了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会沉淀、浓缩、凝聚在内心深处,要唤醒、激活这种情感,需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心理学认为,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作文教学情境,是诱发学生情感,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
1.模拟“情场” ,营造氛围。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营造一种氛围,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如王崧舟老师上的作文课《亲情测试》,在虚拟情境中失去亲情来实现唤醒、激活学生情感:先是让学生写上世界上最爱的五个人,然后要求提起笔,一次又一次地划去亲人,直到全部划去,学生的情思处于跌宕起伏之中。划去第一个亲人时,那种对亲情早已习焉不察、无动于衷的情感被充分唤醒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划去时,学生经历着兴奋到悲伤、悲伤到痛哭的情感过程。每一次的抉择,都是一次悲伤的精神折磨和辛酸的情感经历。当他们从虚幻的情境中重回现实时,意识到爱他与他爱的人并没有离去时,犹如从地狱一下子回到天堂,又经历了一次对亲情、对人生珍爱的情感体验,随即老师请他们把这一刻骨铭心的情绪记忆写下来时,学生写的绝对是不吐不快的真切的生命体验,怎能不字字鲜活、句句有生命呢?
当然,营造氛围还可以有多种手段,如“形象再现”、“声像渲染”、“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
2.教师语言的诱导。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课堂上,教师主要用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的情感也最易受到教师语言的影响,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唤醒积淀在学生内心的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最佳状态。如习作“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可以先让学生聊聊自己的好朋友,然后师导语激情:“朋友是那么一批人,是你痛苦时第一个想找的人,是给你帮助后不用说谢谢的人,是你失意后不对你另眼相看的人,是你步步高升后对你的称呼从不改变的人。人生多有几个好朋友,才是最幸福的。我猜想,此时的你们,心里一定很激动,都想快点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大家对吧!”这样,引发了学生对朋友的思念,激活了深藏在心底的情感。临提笔习作之际时,教师又激情:“同学们,心有千万情,最贵在一抒。拿起手中的笔,真实地写下生活中最让你感动的朋友。我相信,一篇篇动人的文章一定会在你们的笔下出现,千万种朋友之情一定会在你们的笔间流淌。”于是,学生的情感在激活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在深化中升华,最后流诸于笔端。
四、评价中培育——延续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具有催化作用。由此看来,成功激励的习作评价是学生情感的升华和延续。
1.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开设欣赏佳作课,将写得好的文章、片段,甚至是几句话展示给学生,或让作者读,或由老师读,组织大家评议好在哪里,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写作的自信心,将写作的积极情感延续下去。
2.评语煽情。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还包含在对学生作文的评语上。艺术性的评语能激发学生热爱写作的情感。学生的习作在遣词造句上、在结构上各有自己的特色。对这些长处,教师可采用肯定激励型评语。如“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合适,很到位”、“你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巧妙的过渡,使你的文章前后浑然一体”……学生阅读到老师这样的评语,便会感受到本次作文的成功。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如“老师能够理解你的委屈、伤心”、“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常会发生,我们不妨努力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对待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也许那样会更好”。这些充满真情的语句会让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倾诉欲望,他们也会用真诚继续和你交流生活的点滴,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延续。
我们还可以提供展示机会,激励成功。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习作更多地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赞许。因此,教师还可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习作的时空。或班级开辟“习作园地”,或班级编辑作文选,或推荐上刊……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从而使学生的习作情感得以延续,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机制。
在习作教学中,情感是一种奇怪的东西,一旦被触动,就会让人文思泉涌,一吐为快。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欲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因此,只要我们用心培育学生的习作情感,细心呵护这情感的“弦”,让学生用它演奏出生命中最美妙的音乐。那习作还会是毫无生命的文字堆砌吗?它绝对是一种生命意识在字里行间流动。到那时,我们一定会欢呼:“情感,是习作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