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先

2009-01-20 01:44王燕丽童松辉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品德课少先队

王燕丽 童松辉

当自己还是孩童时,老师一直教育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可偏重和忽视任何一方面。这其中尤以德育为首,因为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它对其他各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起着方向调控和动力支持的作用。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必须共同关注的课题。

然而受到成人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或者我们在教育中的疏忽,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孩子缺乏公德心,乱丢垃圾,踩踏草地;有的孩子喜欢攀比,比吃穿,比零花钱的多少;有的孩子不热爱劳动甚至逃避值日,更别说在家帮助自己的父母;有的孩子比较自私,不愿意帮助别人,不愿意与人交往。

身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让孩子们牢固掌握各科文化知识,而且要加强其思想品德的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作为他们成长的精神支柱和动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面对目前出现在小学生中的这些问题,切实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下面就怎样开展小学德育工作提出我们的几点看法。

一、通过课程学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德育的主要课程有思想品德课、社会课。虽然课时不多,但它是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针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一门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它的任务是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分行教育和一般的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思想品德是能够比较集中地、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其重点是系统地提高认识、培养情感、指导行为。社会课主要是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更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现象和风貌,初步了解家乡、祖国及世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常识,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的启蒙。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使它们得以沟通。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引用5·12大地震后全国乃至全世界对灾区提供帮助的无数感人事例。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我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3.思想上避虚求实。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他们能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到。他们时常会对一些现象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或者看法,教师应该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和学生们交流,而不是回避甚至批评学生的异议。如《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教学,考虑到有的学生在平时为了逃避教师的批评或者自己的一点小利益会对别人撒谎,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有时撒谎的原因,再和学生探讨例举那些诚实守信的正面例子。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

二、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主阵地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单纯地依靠思想品德课、社会课是远远不够的。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亲手缔造的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党赋予少先队的神圣使命。少先队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依赖固定统一的课本和教学过程,其优势在于不为空间所闭,不为时间所限,提供给少年儿童乐于接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体验过程,通过体验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化为少年儿童的内在品质,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

利用少先队的活动优势发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要创设健康向上的活动氛围,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让他们在自由空间里接受阳光和雨露。如,利用班队活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等形式对少年儿童进行社会主义品德教育,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高尚品质和勤奋学习、遵纪守法,艰苦朴素、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正直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利用少先队的活动优势,发挥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促使未成年人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让他们在广阔的活动空间自由驰骋、展翅翱翔,通过活动给未成年人提供发展个人志趣、特长与才能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习惯和爱劳动的好品德,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欢乐中获得知识。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品德和谐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学校和教师以及社会因素外,家长也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家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佳帮手。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协调地发展。

在平时的接触中发现有的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认为只有分数才是孩子的命根。没有高分就不是好孩子。甚至给孩子们定了一个目标,不达标准就进行体罚。不少家长只关注他们认为是主科(语文,数学)的分数,对其他学科尤其是思想品德及教师评语漠不关心,有的家长强行规定了孩子回家的时间,不许他们参加任何活动。有的家长过分注重孩子们的生活物质方面的满足,对孩子过分溺爱。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使之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人格往往有偏差,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通过和学生们的交流发现,有的学生讨厌上学,原因是父母总是逼着他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不让他出外去玩。孩子每次考试都害怕自己考不好,达不到爸爸妈妈定的分数就会挨打受罚。这种种的现象都反映出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家长不能够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成长,更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和消除不利于学生思想良好形成和健康发展的家庭因素,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抓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为孩子们的健康茁壮成长而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品德课少先队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少先队助力“双减”,实践活动在校内校外如何“双加”
加入少先队
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国际青年节少先队总检阅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流失原因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