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晖
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说”的要求,忽视了对“听”的指导,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倾听习惯,也不会倾听,这是造成交际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重视倾听的要求,培养倾听的能力是口语交际教学中不容忽视的。
一、认识口语交际中倾听的要求
1.口语交际活动对倾听的要求。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区别于听话、说话的最典型特征。看图说话、演讲、报告等“独白式”的口语交际,虽然与听话者没有直接的言语交流,但是听者倾听时的表情、动作、眼神构成的气氛对说话者有影响,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态度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语材料和表达方式。问路、商讨、待客、请求等“对话式”的口语交际,双方在交际情景中,以话题为纽带直接进行言语交流:说者用言语表述自己的想法,听者倾听清楚后,要根据说者的内容及时作出恰当的言语应对,双方应用言语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使对话继续下去。交际主体的角色也随着交流进程在不断发生转换: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互为听者、说者。那么,无论是哪种口语交际形式,“听”都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倾听,也就无所谓“口语交际”。
2.课程目标对倾听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口语交际中“学会倾听”的课程目标,对小学生来说,“倾听”“请教”“商讨”是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对学生发展口语和交际能力有好处。只有“认真倾听”才能了解对方“讲话的内容”,弄清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才能向对方请教;请教时,如果出现不同意见,就要“与人商讨”,以求问题的解决。所以,倾听至关重要。它是一种能力,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是一种态度,尊重他人、欣赏他人、虚心求教、与人合作的心态。倾听的能力、态度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互相促进,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二、培养口语交际中倾听的能力
1.态度上重视。
首先,教师从态度上要引起重视,做到认真倾听。这需要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口语交际中,教师作为组织者,要把自己和学生的倾听状态,纳入到课堂的组织管理中: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言语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对学生言语中的错误予以纠正,还要注意学生的倾听状态,表扬认真倾听的同学,提醒不注意倾听的同学;作为参与者,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言语,才能作出有效的应答;作为示范者,教师的倾听态度、欣赏角度,对学生会产生直接的模仿和示范作用。
其次,要引起学生态度上的重视。倾听,是对说话者的尊重:是在用态势语告诉对方,你在认真地参与其中,愿意与之交流,并请对方顺畅地说下去。相反,你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会让说话人误以为自己没说好,心里不踏实,影响下面的表达。倾听,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在欣赏他人的时候,边听边思考,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说话的内容,以便构思、调整自己的应答,说出个所以然来,不至于使接下来的话题无从开口。
2.方法上指导。
倾听,反映了一个人在口语交际中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所以,对学生不仅要在倾听的外显行为上加以指导,更要对倾听的内涵底蕴上加以培养。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听话时眼睛要专注地看着对方,手不做其他事情,不插嘴,不随意打断对方讲话;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怎么听。首先,要学会边听边归纳。如听一句话,要学会抓主干、抓中心词;听一段话要学会抓主要意思,尤其注意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其次,要学会边听边观察,透过说话者的语气、语调、表情等,体会语言背后的隐含意思,也就是话外音,让学生耳到、心到,慢慢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倾听能力。
3.评价上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这不仅对倾听的外显行为进行评价,更要对倾听的内隐行为进行评价,同时,对评价结果作过程性的记录。当然,也可以开展一些竞赛,如以个人为单位的“比比谁的耳朵灵”,或以小组为单位的“传话游戏”,都会起到促进作用。必要时,可以作倾听能力的测试,如听一段话后复述或简述。但无论是竞赛还是检测,评价都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倾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