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乾
教师是讲台上的艺术家,下面的学生都是观众,因此教师的讲课应该生动有趣,曲折跌宕,引人入胜。如何使我们的课能吸引学生呢?那就要恰如其分地运用设置悬念,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在开讲前设置悬念
“开讲”是课堂讲授中的第一曲。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开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一次课甚至一门课的效果,关系到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开讲”要讲好,最好设置一些悬念:
首先,设置悬念,目的是为了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思维方向。只有明白和了解了这个道理,才能面对千差万别的教学内容而“稳坐钓鱼台”,“出语”惊人。
其次,悬念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采以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开讲”方法,先将文章的魅力、故事的高潮以及相关背景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想知道究竟,自然而然地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情境。
例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前,我先讲一个故事给同学们:在联合国的历史上,联合国国旗从来朝升夕降,从不受任何影响,但是,曾经发生过一件事,联合国秘书长却宣布降半旗,以示哀悼,因为有一个人去世了,一个总理去世了。许多国家不理解,秘书长说:“你们见过一位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的总理,自己却没有子女,见过一个疆土辽阔的大国的总理,银行里却无一分钱的存款吗?联合国秘书长说的这位总理就是我们伟大的周总理。”经过这样的巧设悬念,课堂气氛扣人心弦,激发了学生对周总理深深的敬佩之情。由此引入,共鸣强烈。可是这么一位全世界人民都爱戴的总理去世后,“四人帮”却是千方百计横加阻挠,禁止人民悼念。人民依然自发地前来送行。使故事波澜起伏,学生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在讲读中设置悬念
1.巧设迷宫,故设疑难
教师不直接将故事的经过、结果以及原因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迷宫中自己展开思维,探寻究竟。例如《蛇与庄稼》一文,蛇是一种动物,依靠青蛙等食物生存,庄稼是一种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料生存,这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又的确存在着某些联系。又如,《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说:“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请先生务必在十日内赶造十万支箭。”教师应抓住“一样”、“赶造”两个词,设下第一个谜,“周瑜为什么将决定胜负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在十日内赶造完成?”学生分析第三段周瑜的活动时,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故意刁难。接着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士们,造箭的材料不要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诸葛亮答应只用三天,那么,三天内真的能造成十万支箭吗?接着分析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只大船,并且再三嘱咐要保密。接着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此时欲罢不能,饶有趣味的读下去,待到曹营水寨,方才恍然大悟。最后及时抓住“神机妙算”,再设谜局“神在何方?妙在何处?”学生一节课徜徉在迷宫中,边学习边解谜,其乐无穷。
2.打破常规,故意违背事理
逆反情境,带领学生鉴赏、品味课文,能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例如,《太阳》这篇课文,如果后羿将最后一个太阳也射下来,那么,将会发生什么?让学生自己去看课文,从中探寻答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3.故错迷惑,错并非真错
在特定的场合,故意出错的语言技巧,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知识性文章,“我把人类的好朋友地球带来了(指被污染的地球),同学们发现地球无精打采,地球病了。“大家想不想为地球治病啊?”显然,“带到教室”、“治病”这一连串的“错误语言”不仅给人以新鲜感,而且形象生动地强调地球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同样需要关心和保护,突出要加强环境保护这一中心。
4.险象环生,引人入胜
可以适用于情节紧张、矛盾突出的课文。充分利用故事情节的紧张复杂,人物的矛盾发展变化,抓住离奇曲折的情节,吸引学生学习。例如,《将相和》一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充分利用蔺相如与秦王的一个个紧张的斗争场面,设置悬念,让学生为蔺相如的危险处境提心吊胆,也为他的机智勇敢拍案叫好。
三、在讲读课文结束后,充分挖掘余味
课文学完,除文中情节令人回味之外。若设下悬念,犹如钟声不绝于耳,不绝于脑的思考会给课文以生命的延续,也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会欣赏文学作品,在生活中也经常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学习惯,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学素质,汲取我国文学宝库中丰富的营养,造就一代代高素质人才,是教师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