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2009-01-20 01:43马书臣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12期
关键词:创业意识建议大学生

马书臣

摘要: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要求,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规格变化的需要。加强创业意识教育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识;建议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化解就业难题。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和大学生就业造成严重影响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了解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的背景,把握大学生创业态度,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时俱进、有的放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的背景

1.大学生就业机制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就业市场对就业主体的就业活动起导向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找到一份相对合适的工作,就业危机似乎“甚为遥远”,创业也“仅为理想”。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择优机制拉大了大学生择业理想和就业现实的差距,就业对大学生而言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业市场的竞争机制在客观上提升了大学生的紧迫感、创造性和竞争力,自主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大学生理智而勇敢的选择。

2.大学生就业形势

连续10年的扩招使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今年达到611万,与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2002届毕业生)人数相比较,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3.2%,就业竞争之激烈、就业形势之严峻,前所未有。以河南省为例,今年大中专毕业生人数达51万,加上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复转军人等,硬性就业人数达160万,另外还有近100万农民工需要转移就业,而河南省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个左右,城镇就业岗位缺口达160万。

3.大学生创业政策

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14个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切实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扶持力度。同时,还要求各地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就业服务,搭建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地区已通过财政和社会渠道筹建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相应支持。可以说,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

4.大学生创业实践

随着大学生创业典型的不断涌现和创业队伍的不断成长,创业正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同,自主创业已经成为时尚。一种倡导“创业有理、创业光荣”的社会氛围正在日渐浓厚,一个鼓励“想创业的大学生创新业、正创业的大学生创大业、善创业的大学生创伟业”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二、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分析

为掌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基本情况,我们采用问卷形式对河南财经学院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研对象为在校二、三、四年级学生,涉及会计、金融、信息工商、法学等30多个相关专业。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1份,回收率96.1%,因而本次调查的效果可以得到保证。问卷内容涉及就业观念、创业意向、创业教育等方面的23个问题。此次调查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创业意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可喜变化。国家要求高校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倡引导大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观念,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就业、参军等。在“你毕业时的个人去向”问题的调查中,选择“考虑过”的大学生人数比例达到75.44%;在“你毕业时首选的个人发展方向”问题的调查中,选择“考研”“求职应聘”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34.96%、34.55%。在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认同度方面进行调查中,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是主流趋势”“应当自强自立,不能再向父母伸手要钱,而且就业之后也可以有新的发展”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26.01%、38.81%。调查显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正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就业,并且准备得越来越早,“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是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增强。从创业意愿方面来看,当代大学生希望能用双手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为65.24%,有创业意向的比例为41.10%。在“你认为创业从什么时候开始为宜”的问题调查中,选择“上学期间”“ 大学毕业即开始创业”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19.25%、12.28%。从社会对创业的需求来看,创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需要依靠创业来推动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管理模式的进步。在2009年团中央公布的首批“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名单中,1952个就业创业基地共提供了5.98万个岗位、创业机会,即使排除财经类院校的非财经类专业,其中与财经类专业相匹配的岗位、创业机会也高达2.07万个,占总数的35%。由此可见,社会对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的需求比例较高,其创业潜力巨大。

三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不断重视大学生创业,社会上良好的创业氛围已经逐渐形成,创业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在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快速发展。以河南财经学院的创业教育为例:①创业教育已经进入课堂,正在从选修课向必修课过渡。在“你参加过哪种形式的创业教育”问题的调查中,接受过“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教育”“创业讲座、报告会教育”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56.92%、60.77%,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二、三年级的学生。②围绕“挑战杯”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调研结果显示,有33.71%的在校生参加过此类活动。③许多院系已经或者正在构建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园,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④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法规和创业优惠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对于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问题的调查中,选择“了解”“了解一些,不太多”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7.18%、45.27%。⑤创业成功者取得了一定成绩。据近期统计结果显示,河南财经学院大学生毕业3年后创业的项目共计58个,注册资金(投资额度)约1.5亿元,年创业效益约2.7亿元。

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在各级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河南财经学院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积极的改变,创业教育不断取得实质性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模糊。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对创业还存在着误解,他们的创业意识模糊、理解狭隘、认识层次低,对创业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①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些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是稀缺人才资源,即国家应该将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大学生不用自主创业。②畏难心理突出。一些大学生认为创业非常困难,高不可攀,大学生不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③自命清高。一些大学生认为创业就是摆地摊、做小本买卖,而这些不是大学生应该从事的职业。④输不起。有的大学生创业一旦失败,就觉得对不起家人、老师和朋友,同时背上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⑤随波逐流。一些大学生抱着“走到哪儿算哪儿”的心态,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失去了发展动力,消极等待。

其次,大学生的创业信心不强。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业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创业信心不足。创业信心是影响创业选择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的创业信心来自于对风险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创业能力的判断,同时受大学生对创业者素质和能力理解的影响。关于一些问题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学生的自信心状况:对“我能在不同环境不同角色下都取得成功”这一陈述,表示“非常认可”“比较认可”的学生分别占11.70%和25.20%,表示“一般”“比较不认可”“非常不认可”的学生分别占47.40%、12.50%和3.30%。很多学生认为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创业者的领导能力”,认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的学生分别占65.4%、25.2%,认为“非常不重要”“不是很重要”“一般”的学生总共不足10%。对创业者所具备能力的夸大和对自己能力的低估成为部分大学生对创业缺乏信心的主要原因。

最后,大学生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足。创业的过程就是开辟新事业的过程。要创业就会有风险。65.5%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应该尽可能地学着回避风险。尤其是来自于经济收入较低家庭的学生,觉得上学已让自己和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在没有获得经济报酬、还不能自给自足的时候就自主创业,一旦失败,就可能从此一蹶不振,甚至会给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只有24.7%的学生认为创业风险可用来磨炼自己。实际上,在创业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风险中存在危机,也孕育机遇。大学生只有客观理性地面对创业风险,才能有的放矢地处理创业中遇到的困难,最后赢得丰厚的回报。

2.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来看,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倾向于选择沿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倾向于待遇稳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公务员报考热正是这种心理的集中体现。加之中国人自古就有“官尊民卑”的思想,更是为畸形的公务员报考热推波助澜。大学生从毕业到创业要经历一个就业观念根本性转变的过程,而目前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创业的要求。

二是环境条件的制约。目前,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还不够完善,环境还不够优化,导致创业成本过高,自主创业阻力重重。大学生普遍缺乏资金、技术、经验和能力,缺乏细致充分的调研,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力量,而且市场化经营运作经验不足,资金贷款困难重重。另外,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技术含量和层次普遍不高。

三是教育与社会脱节。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没有注重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传授的课时数量过多,授课一味“满堂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具体的创业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很可能只会“纸上谈兵”。

四是缺乏创业系统教育。目前,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一些高校培养人才的整个教育过程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教育局限于课堂的就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就业技巧指导。而且教材内容陈旧,指导教师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主,专业性不强,教学水平一般,加之大班授课,缺少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差。“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一些活动由于参加人数少、经费投入不够、专业指导缺乏而拒大多数学生于门外。暑期社会实践由于种种原因也几乎流于形式,沦落为获奖、拿证书的机会,而学生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没有受到应有的锻炼。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由于缺少实践检验环节,参赛的大多数作品缺少可行性,与西方创业教育强调的可行性相距甚远,成为纯粹的书面竞技比赛。同时,由于学校缺少稳定的创业实践基地,部分学生虽然认同大学生创业,也有创业意向,但是缺少对创业的系统了解,对创业过程和必备条件不熟悉,书本理论不能与实践有效对接,成为名副其实的为学习而学习的书呆子。

五是缺乏良好的社会保障。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普遍被人们误解为不成熟,所以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不高,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还在为温饱担忧,不可能依靠家庭筹措创业资金;有些大学生又不能向金融机构或风险投资人证明自己的营利能力,融资困难;还有些大学生不愿吸收闲散资金,缺乏融资诚意,使创业计划成为泡影。以河南财经学院为例,由于新校区建设资金紧张等原因,在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方面存在空白,与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虽然现在开始考虑设立专项资金,但与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关于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的建议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规格变化的需要。加强创业意识教育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开展对大学生就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的引导和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充分就业意义深远。

1.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应由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等要素构成。美国的创业教育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热情、冒险意识、团队精神入手,培养学生发现市场商机、捕捉市场机遇、提高筹集资金、寻找合作伙伴、创立企业等能力和运作企业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的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因此,高校要遵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将创业教育列入学校的课程,设置全校创业教育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以实施案例教学和加强实践环节为手段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加强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哲学、史学等人文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创业理想,形成对创业价值的理性认识。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2.丰富创业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即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创业实践能够提高创业人员的创业技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创业心理,使他们在创业实践中少走弯路,提高创业成功率。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实际,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在创业时“走得出”“站得住”“干得好”。学校要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和大学生日常活动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开展“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增强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为他们毕业后进行创业打下基础。一些学校目前还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这对推进大学生创业来说是不利的。高校可以主动探索在校学生创业实战活动,鼓励学生创业。另外,可以推出“休学创业”等举措,这实质上是给学生创造一个重返大学读书的机会,而学生休学进入社会创业,学校在此期间可以不承担教育义务。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高校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兴建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基地。高校在实施校企联合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创业教育模式时,为了便于监控和考核,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二是设立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他们渴望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资助。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在学生创业的初始阶段给予学生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利用创业计划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三是建立学生创业的咨询专家团。学生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咨询专家团,以引导、支持和帮助他们。咨询专家团借助专业教师掌握着相关学科前沿动态的优势,给予学生公司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四是建立创业奖励机制。建立大学生创业素质认证制度——可以对于书面的考核合格者和创业实践未成功、成功者分出不同的层次,给予不同等级的认定。建立创业学分奖励制度——学校可以根据学校课程设置情况,根据学生公司的评定或答辩给予学生在相应课程学分上的折抵。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创业压力,又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设立成功就业单项奖学金——创业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创业才能突出的学生,学校也应予以奖励。实施学校后续支持制度——对于创业成功同时又可以顺利毕业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方法,在一年或两年内,学生创立的公司可以享受学校专家咨询团的免费援助。

3.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

学校要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指导机构,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机制,激励学生将业余时间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和研究兴趣参加教研室的教学研究和基础专业研究工作。一是大力开展以大学生“挑战杯”创业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创业设计大赛等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同时,还要合理利用科研资源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领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大力宣传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宣传创业典型,褒扬创业学生敢于创业主动投身经济建设的奋斗精神,以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是给大学生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高雅、广泛的兴趣爱好,加强人文素质修养,使他们学会以适当的方式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适、平衡心理。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增强及创业热潮的形成反映出大学生对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的追求,这也恰恰构成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精神推动力,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客观基础。只有不断加强学生创业意识教育,高校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思源

猜你喜欢
创业意识建议大学生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微商创业与创业意识培养
岗位创业视阈下高职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研究
创业意识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初探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问题研究
建议答复应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