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凌云
学生写作总是老大难的问题,学生用尽心思写作,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而产生厌恶心理。小学生涉世不深,阅读面、见识面、情感积累少,参加的活动少,因而写作素材不多。要让这些学生在有限知识基础上,尽可能写出完美的文章,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激发、创造各种不同的写作场景,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从厌恶变成喜欢,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学习观察方法,训练“抓住特点”
在教学学生写作时,对怎样观察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学会观察才会发现细节。所谓观察就是要在写作前对物体的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一下,认真地探索一下,抓住所写物体的特点,这样写作时就不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二、开展课外阅读,训练“综合积累”
写作不仅要学会观察,也要学会课外阅读,积累课本以外的知识。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那么多知识的积累,学生的文章内容就会空洞,就会晦涩。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更要牢固读写结合的思想,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及表达,让学生学会理解作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可以和作者产生共鸣。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的:第一,制定计划。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水平有选择的看书读报,不要很深奥的,不要滥读,可以广泛,比如军事、文学名著、美术等。对于一些较长的作品可以制定时间表来阅读,切忌半途而废。第二,和同学连手。看书不一定要自己买很多书,或者借很多书,可以几个同学联合,也可以全班大家都买书,然后互相传阅。这样同学们即可以阅读到很多书,又不会造成浪费。第三,要学会摘记和剪贴。学生们不可以看了就行,每个人的都不能记住很多东西。虽然看了很多,但也很容易遗忘,这样怎么可以积累呢?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在看到优美的句子或词语时,可以分门别类的把它们摘抄下来,有些报纸的内容可以剪下来粘贴在专门的本子上。
现在随着生活的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家里有了电脑,这样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途径,让学生可以上网查资料,阅读网上的文章,看博客,把有用的资料收集起来。通过这样的知识积累,学生的文章就会饱满,读起来润滑。
三、引发学生的多向思维
形成思维定势后,写出的文章不生动,也不精彩。所以要引导学生多向思维。《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一项中指出: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见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布置作文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考虑,引导学生的多向思维,今后学生每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从多个角度去思维,使自己具有独特的视角。
四、写作中要展现自己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经历,所以要让学生写出符合自己个性的文章,不再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为了让学生养成具有独特的眼光,可以让学生练习写日记,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件,记下来,不是写流水帐,要加上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学会品头论足,积累素材。在写作前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回忆一下自己是否经历过,然后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尤其能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使学生能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感悟身边的人、事、物、景,从生活积累中选择习作内容,写出自主、真实和创新的作文来。
学生每天会遇到新鲜的事物,有着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会有很多心里话要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生说真话并不是怎么想就怎么写,毫无遮拦,写到文章里的是想好了的内容,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但基本上应该真实,从而学生得到这样一种启示:求真既是作文的准则,也是做人的准则。作文和做人,在求真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让学生有独特的构思和语言风格。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灵感,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让学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个性的展示。
总之,作文教学能反映学生思维意识。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做法,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德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使他们形成能力,真正做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倘若学生把作文作为自己乐事,成为自己需要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将是无比灿烂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