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祥云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伴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着力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吟唱和谐之声,要求学生学会做人,练好作文,做人写人写出色文,以作文教学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关注现实,让作文命题贴近生活
作文命题对于学生的整个作文而言很重要,因为学生的每一次作文,是否能够把内心积蓄充分地表达出来,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文的命题。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构思、立意、选材,更能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厚积薄发,以题激趣,以题促思,让学生对一向令人头疼的作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学生生活的镜子”。小学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换句话说,题目内容应是学生熟悉的,即亲身做过的、耳闻目睹的,怪、偏、全的作文题只会让学生望题生畏,见题生厌。避免命题成人化是作文命题改革的必由之路,从实着眼是作文命题优化的关键。例如:苏教版第十册习作6“介绍身边喜欢或崇拜的人”,学生可以从书籍报刊中了解,可以从电视媒体中发现,也可以从生活中寻访。再如:命题作文《我真想落泪》,这一命题让学生通过写一些真实感人的事情,来表现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可以写朋友之间发生的事,也可以写与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发生的事;可以写看到那些伤害珍禽异兽或破坏环境的卑劣行径后的痛心落泪;也可以写自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获得成功后的喜极而泣……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命题,能帮助学生从“熟悉”当中发现“陌生”,使作文顿生新意;从“平常”当中发掘“深刻”,使作文给人启迪;从“小事”当中窥见“大义”,让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生活意义的心灵,一个理性判断生活价值的头脑。真情就会被激荡起来,就会有了倾吐的欲望,有着一吐为快的惬意。
二、彰显自我,让作文立意展现学生个性
受应试教育及铺天盖地的所谓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的干扰,教师对学生作文往往有着普遍的、程式化的要求,如“篇末点题”、“深化主题”等。这种需要小学生经过提炼方能形成的文字,实际正是画蛇添足式的“八股”,致使小学生的文章老气横秋,满纸空话,缺乏童真童趣,缺乏个性魅力。在作文教学中,立意本源的教学理念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学生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和老师的批改、讲评,都必须遵循这个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小学生“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作文教学从立意走向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完全可以自己确定文章的立意,而不必恪守老的一套,鼓励学生“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彰显自我的多角度立意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写出自己的童真童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有位老师指导学生根据马路上私家车、摩托车、助动车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进行写作时,由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最后写出的文章有:反映社会日新月异,变化快的;反映交通事故越来越多,从而提出要加强交通管理,注意交通安全的;反映尾气排放严重,呼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由于立意的不同,作文的内容迥然不同,富有独特的个性。
三、尊重自主,让作文选材和形式富有多样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老师都要求按照自己的作文指导内容来进行作文,这样难免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我们应该尊重学生选择习作材料的自主权,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材料,选择自己最能展开想象的材料,选择自己觉得有话可说的材料。如可以选择插图练笔,选择新闻采风练笔,利用连环画鼓励学生进行自画自写的创作,还可以进行童话、童诗的小创作……这样自主选择习作材料使他们更加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更乐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了。作文表现形式的单一化是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个性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过分强调形式,对于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套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写作要求应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可以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习作个性飞扬。
四、激发潜能,让作文评价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活动,教师是法官,是权威。日记、周记、作文由教师一手把持,学生无须过问,这就容易造成任务量大,批改不细致的缺陷,久而久之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情感和不切实际的评价。在这样的作文评价方法下,学生被缚住了,写作文死记硬背地模仿例文而不去观察、实践,对作文提不起兴趣,提到写作就产生恐惧、反感的情绪反应,没有了写作的热情和动力,何谈自主?更重要的是,这种单向评改忽略了学生思想省悟的自主性,使师生交流流于形式,作文教学的目的成了教师的目的而不是学生的目的,作文成了学生的任务,评改成了教师的任务几乎与学生无关。新课程标准的作文评价观不再强调甄别选拔,而转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多元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教师作为唯一的作文评价者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家长、其他读者的评价甚至是学生的自评、互评;书面评价也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口头评价、档案袋评价、网络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也相继介入。在作文评价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作用,通过调动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要引导通过学生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笔者建议:
1. 注重自评。当学生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后,教师不再拥有评价的“专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评价,都可以畅所欲言,都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要注重学生的自评自改,使学生从主观上爱写作文、乐写作文了,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2. 倡导互评。评价的学生会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开阔写作视野,作文的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同时也学会了一分为二地评价别人。被评的学生也在其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倾听别人发言,学会接纳他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同学之间经过评价交流,也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和谐发展。
3. 开展群评。教师可以经常把学生的作文出示在大家的面前,让全班学生读后进行评议,写出评语。这种评价方法,激活了全体学生的思维,满足了学生共同参与作文评价的需要。在这样的习作讲评课上,不再是老师独霸天下,而是来自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学生个体智慧的碰撞和信息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网络化学习体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不是教师个人的备课所得,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集体智慧的整合。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也不仅仅只是知识,而是人际交往、协调合作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总之,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放飞自己的心灵,捕捉成长的印迹,突破僵化的藩篱,抒写独特的感受,彰显生命的姿态!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