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葵
我们的新课改非常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学会自学,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克服以前“零预习”的教学思维定势,通过引导小学生“预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一、重视预习,强化学生自学的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面对“预习”,大多数数学老师都是顾虑重重,普遍认为预习了,学生就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预习了,学生了解了有关内容,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预习了,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接下来上课老师讲什么……因此,一般不让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结果是在新授课时费了好大的劲也不能够收到好的效果,长期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越来越厌烦这一学科,到了高年级数学成绩就会一落千丈了。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了解和重视预习的作用。
那么,预习都做些什么呢?预习又有什么用呢?简单地说,预习就是教师在进行新课前,让学生预先阅读教材,了解新知识,并进行独立思考,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成功的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还可以节省了教师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通过老师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学生就会不断地品尝到预习给自己带来的甜头,其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自然也会不断提高,通过自学来丰富自己的意识便会不断增强。
二、指导预习,教给学生自学的策略
在数学预习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预习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学生在预习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所以在刚开始训练学生预习的时候,教师要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在教学生预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 教学生会看。有些学生拿到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你问他看了些什么,他却什么也不知道,所以预习要学会看重点,一般书中的例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练习题就是围绕例题来的。预习中就要详看例题的分析过程,思考例题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看课本,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
2. 教学生会想。标记完后,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想一想,这部分教材内容的要点是什么?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列出有条理的预习提纲,引导学生有序预习,更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能够理解并掌握的知识点,找出自己有疑惑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系统性,以提高预习的效率。
3. 教学生思考。在预习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回顾、查阅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等途径来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疑点。
4. 教学生会测。引导学生在自己预习以后做一些基本练习题,及时检验预习效果,并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学习难点、重点。
三、检测预习,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
学生预习的效果到底如何呢?老师可以利用开课时的二三分钟检测一下,从而更好地根据学生的起点进行教学,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鼓励了学生的预习,提高了学生自学的兴趣。
当然,学生在预习时是以教材主要载体的,因此要想使预习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适当变换情景、数据等,这样才能有新鲜的内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见证自己预习的成效,肯定自己自学的能力,实现有成就感的快乐学习。
通过预习辅导,学生的自学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到了高年级,你会惊奇地发现,数学越来越好教了,因为你基本不需要怎么上课,学生便已掌握了书本上学习的内容。让我们从指导学生预习入手,来实践陶行之先生“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教育思想,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吧,这样会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会切实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会让我们的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