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语文学习方式的建构策略

2009-01-20 02:30汪林元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建构语文

汪林元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对语文教学来讲,由于语言文字、作品内容本身存在着理解上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多样性,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发现。那么,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呢?对此,我们依托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建构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一、建构新的语文学习方式必须强调自主性

要帮助学生建构有效的学习方式,首先要遵循汉语的学习规律,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极其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1. 重视自主建构。建构主义心理学最基本的观点是: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的过程,新知识的学习要基于已有的经验,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者。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体验性学习。因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要使每个学生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就要彻底改变以往的语文课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枷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师,使得语文课习惯于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进行。而新课程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将通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引导充分自读。充分自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获得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语文课上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读好,这是意义建构的前提和基础。要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对读不懂的内容主动思考,查找资料,再将查到的资料在班上予以公布。其次,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快乐。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阅读,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自读中可能遇到的疑难,教师事先要有所估计,再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倾听、去指导,保证自读的效度。第三,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必须强调选择性。没有选择就没有真正的自主,也不会呈现丰富的多样。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句段、事物、情节、人物进行欣赏。学习过程中,目标自己定,内容自己选,方法自己试,问题自己找……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知识能力水平,掌握独特领悟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建构新的语文学习方式必须关注合作性

在语文课上引导共享合作学习,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指导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开展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是建构新的学习方式的必由之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不单纯指个人意义的建构,更要借助于反复的协商,即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形成一致的或共同的理解。

1. 组织有效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学习者之间的争论、交流、协商能促成他们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超越简单的纯粹个人化的建构,达到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目的。合作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学习、分工合作来实践其社会技能的提升。那么,怎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维持合作情趣,讲究合作方式,丰富讨论形式,提高合作效率呢?关键在于有效组合。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在小组建构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才有利于组间竞争,激发合作冲动。推荐并培训好组长,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人人有责。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2. 促成有效互动。实践表明,讨论和对话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获得有效知识意义建构的重要方法。教学活动是在学习者的讨论和对话中自然地展开的,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广泛对话。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在全班陈述组里的意见。教师不对任何一方的观点予以评价,教师的观点也仅供学生参考。当然,讨论不是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机械的不需思考的问答,而是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和经验的灵活应用;讨论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所产生的不同建构之间的相互碰撞;讨论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师生双方都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方向有主题的活动。互相提问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互相提问,可以男女互相提问,也可以是小组间互相提问。学生总期望能提出难住对方的问题,他们的阅读会比以往认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有人已知的,有的是大家都不懂的,有的问题甚至可以延伸到课外。所以,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建构新的语文学习方式必须突出探究性

探究式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其实质是“问题解决式的学习”。它以“问题”为核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流程呢?

1. 引导充分质疑。研究表明:儿童身心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研读问题的提出,应当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独立思考后有了正确的结论,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这种情感反过来又能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插图、课中文字、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水平高低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问题已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让学生把困难提出来,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取向且指向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问题,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找出关键问题所在。

2. 允许适度求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文本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所以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多维度、全方位地去探究,去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教师要善于引导。因为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会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所以教师不能置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流价值于不顾,一味地包容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求异不宜过多、过滥。这个度如何把握,关键要看是否具有课程价值,是否有利于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建构语文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建构游戏玩不够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