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琼
德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有利于德育渗透的学科之一,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
北大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指出:语文就是给学生一个精神底子。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些学生除具有同龄学生共有的心理、生理特点外,还有自己独具的特点。因此,在职校进行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尤为重要。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德育,努力实现教育的作用。
1 挖掘文本,以文悟道
文学与人生息息相通,好的文学作品不是叫出来、喊出来的,而是从作家生命的根里流出来的,这样的作品能激励人心,使人的精神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巨大的教育效应。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就潜心钻研,着意挖掘,在对好的作品的思想内容探讨中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在讲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面对职校学生中存在的玩世不恭心态和自卑感,笔者告诉他们:“人类的精神远远超过了时空的限制,无论在什么时代,爱和勇气都是我们生存的基础。生理上的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残疾了,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残疾。我们要学会勇敢地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和困难,克服困难。”在一个班集体里,有的学生热心为集体服务,关心别人,富有同情心;有的学生对集体漠不关心,对别人冷漠。针对这种现象,在讲泰格特的《窗》时,笔者抓住文中“另一个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这句话,通过让学生想象“他在想什么呢”,然后引申:“同生活在一个天空下,还有比漠视人的生命更可怕的吗?我们同在一个班集体,互敬互爱才能让生活更和谐、更快乐!”
此外,在职校语文的教材中笔者还发现许多能提升学生思想品质的资源:有抒发爱国情感的篇章,有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更有做人的准则。如《离骚》中,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归园田居》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一片赤诚;《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由双腿残疾时的苦闷到对人生的彻悟,直面痛苦的心路历程。教师在授课时要求学生对这些范文加以深入地学习和讨论,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德育功能,让学生明白怎样做人,怎样学习。
2 注重朗读,情意熏陶
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回忆到:“老师朗读时肩膀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进行情感的享受和熏陶,激发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和爱他人的真挚情感。在学完诗歌单元后,笔者举行了一次朗读比赛,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加。学生积极性很高,大多数都课后反复研究、诵读,《太阳礼赞》的昂扬奔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圣洁,《当你老了》的深情……学生都读了出来,进入诗歌所展现的情感世界。这样的训练既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又做到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交融,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寓教于乐,大大强化语文的实际效果,较好地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
职校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抒情性强的课文需要细细品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可让学生进行诵读。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对文章的多次诵读中逐渐感悟到的,而且有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多次诵读中自然会领会其意。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通过诵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是某些讲解所达不到的功效。通过朗读,学生可以读出《论语》中的为人处世原则,《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勤奋好学,《淡淡的深情》中浓浓的母子深情……
3 以文明志,发展完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为心声,作文是学生思想的一面镜子,学生的感情一般都比较丰富多彩,对自然、社会、人生都有各自的感悟。作文是他们抒发真情实感的重要途径,但真不等于善。毕竟学生处于身心发育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教师就要通过作文这个窗口及时地了解学生,熟悉学生,获取“因人施教”的第一手资料,在作文评价中适时地渗透德育。比如,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就要求学生写日记。通过日记笔者看到一扇扇敞开的心灵窗口之内的喜怒哀乐。班上的一名女生在日记中有这么一段话:“弟弟考上了一中,妈妈把他捧上了天,而对我左右都不顺眼,不是喊来就是骂。”了解这种情况后,笔者首先帮她认识到妈妈的辛劳和伟大,给她解释妈妈的偏见是有原因的,并且告诉她只要勤奋学习妈妈是会一样疼她的,而且3年后还可以考上大学。没过几天,她又在日记中记到:妈妈果真对她好多了,而且还经常表扬她读书很努力,真得谢谢老师。
此外,设计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启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能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思想教育。例如习作《变化就在我的身边》,要求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给时代带来的深刻变革,学生可以以小见大,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来反映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
鲁迅曾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要进步的思想与崇高人格”,他本人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以自己进步的思想和崇高的人格影响了许多人,所以作文教学中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当然,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外化,要使作文思想健康,就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
4 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教师,对学生来说是德的楷模、行的标杆。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不仅是用言辞来教育学生,更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形象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语文教师作为知识和思想的再创者,他的性格、他的情意、他的审美取向,是随着语文教材一同走进学生的世界的。正如于漪所说:“语文教师站在课堂上就是生命在闪光”。
在教学中,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所以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具体做法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
德育无处不在。诗人但丁曾说:“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是在教书也是在育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春风化雨,让学生沐浴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芳华.不可忽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格道德渗透[J].苏州德育研究,2008(4)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一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