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平
本期独家策划,我们专题讨论的是: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
确定这样一个话题,源于“钱学森之间”以及由此生发的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反思。众所周知,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之间”道出了当下中国教育的软肋: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与我们选择走“文凭教育”的道路脱不了干系。正如学者袁振国所言:近代以来,社会改变了因袭的传统,走上了专家治国、能人治国的道路。教育也纳入了培养能人的轨道,反过来,教育的文凭则成了能人的标志。随着教育的制度化进程,能人教育变相地成了文凭教育。而文凭教育注重的是系统化的知识、单一化的培养目标、标准化的学习内容以及规范化的筛选过程等。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现代信息革命的发生,教授和学生、长者和年轻人、雇主和雇员经常面对的是同一新问题,同样是没有“最好答案”的情景;最好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没有或即使有也不值得寻找。大家共同面对着不断变化的、时刻向我提出挑战的环境。能否创造性地予以应对,决定了他是处于社会的有利地位还是不利地位。所以,对个体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以对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为主的能力。显然,“文凭教育”与人才的创造性的发挥、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价值倾向上是背离的,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地把握方向、选择方向的能力要求也是背离的。
这同样与我们选择的学校管理体制脱不了干系。在我国,学校属于事业单位,基本上采用行政的方式进行管理。学校无论大小都有级别,或部级厅级,或处级科级甚至股级。校长也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是组织部任命。既然是组织任命,就要对组织负责。因此,校长不得不眼睛向上,服从,执行。另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经常是具体而微。不断有各种名目的工作任务下达,且都是规定动作,必须不打折扣完成。难怪有许多校长说,能将上级布置的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就已经阿弥陀佛了。尽管地方党政领导也要求校长狠抓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所谓“教育质量”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到了学校(特别是中学)就缩水到只剩下升学率和考上重点学校数了。这也难怪校长、老师,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升学率高了、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多了,学校在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心中才真正有地位。校长、老师都在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泥沼里苦苦挣扎,哪里还有精力思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近,深圳市人大通过大学立法。将南方科技大学推上“教授治校”的“去行政化”之路。尽管这仅仅是一个孤例,但还是向教育界释放了一个信息:学校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到了应当也必须改变甚至终结的时候了。
鲁迅有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钱学森之间”是沉重的,也是艰深的,需要有胆之士、有智之士和有力之士直面和破解。江苏就有这样一些中小学校长,他们基于对教育的虔诚和自己的教育实践,试着从不同角度为“钱学森之间”寻解。他们的先行者的姿态让我们由衷地感动。同时,也希望在他们的勇敢之气带动下,有更多的教育者加入到求解“钱学森之间”中来。
求解“钱学森之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或许就是当下中国教育回归本真的金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