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助推课程改革与发展

2009-01-18 08:34薄俊生顾丽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2期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文本探究

薄俊生 顾丽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超越时空限制、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发布即时、互动协助生成等特点,研究和开发其促进教学的功能,探索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走出了一条“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助推课程改革”的发展之路。

●依托网络环境,将文本教材转化为“专题学习网站”,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各种版本的教材一般都以书面文本的形式呈现,具有平面、静止、封闭等局限性。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需要出发,着力寻找教材内容与网络环境的“整合点”,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的“生长点”,搭建基于教材的“专题学习网站”,将平面的文本转化为立体、丰富、生动的“网络教材”,使文本教材得到二度开发。在“专题学习网站”中,我们设计相应的学习版块,筛选存储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声音、图片、动画、录像以及学习辅导、课堂练习等资料。以语文阅读课《钱塘潮的形成》专题学习网站为例,主页面是课文文字的电子文本,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提供针对关键语句的辅助性学习资料。网站主体框架有“钱塘潮”、“各种姿态”、“传说故事”、“名人观潮”、“点播钱塘潮”、“美文欣赏”、“我也来写”、“推荐网站”等八个版块,这些版块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菜单”,为学生提供了超越文本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语言实践样式,使传统的文本教材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学习资源库。

传统教学存在的“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是把教学限制在狭小的课堂上、有限的课本内。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我们改造课堂,改革教学提供了可能。除了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我校还鼓励教师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创生“师本课程”,让学生在现实课堂之外拥有另一个“空中课堂”,如在学校网站上开设“顾老师教作文”、“钱老师教数学”、“Miss wang教英语”、“吕老师教泥塑”、“秦老师教书法”、“任老师与你共读”等主题学习社区,以及“网上科学宫”、“网上艺术宫”、“网上图书馆”、“网上体育馆”、“网上文学社”等虚拟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学习场所,更加丰富了学习内容。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主题学习网站”和“网络学习社区”,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情景,通过文字、视频、动画、图片等学习资源,图文并茂,声形并茂,化“单一”为“综合”,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途径的、自由的学习环境,成为沟通学生经验世界和文本世界的桥梁。我校教师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社会、科学等许多课程中尝试应用网络“刷新”文本教材,《太阳系》、《冷色和暖色》、《我国的珍稀动物》、《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春联》、《埃及的金字塔》、《恐龙》等网络课堂教学均受到师生的欢迎,也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

●利用网络平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网上探究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提倡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计算机网络以其超越时空、资源共享等特点,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以《蚕的研究》一课(三年级科学课)教学为例,教师除了在网上构建网络知识平台,编织网上知识链,还根据蚕的生长规律为学生设计了较为系统的实验探究提纲,搭建了网上探究平台:(1)卵的观察:有关蚕卵的颜色的研究;(2)蚕的观察和饲养:有关蚕外形的观察、蚕蛹的研究;(3)吐丝结茧:吐丝结茧的观察、蜕皮的观察、蚕脚的研究;(4)交配和产卵:蚕蛾的观察、蚕蛾交配及产卵的观察;(5)观察研究后的感想体会。学生在根据上述课题开展学习活动以后,随时可以将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发布到网站上。进入网站点击各个实验探究项目,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探究记录,每个学生的研究资料集中在一起,又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探究库。

为了进一步拓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我校教师还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个性化探究活动,指导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制作个人网页。喜欢足球的学生通过搜集与足球相关的信息,制作了“足球之页”个人网站,球星、球迷、球赛……所有关于足球的资讯都能在这里找到,随着点击率的不断提高,“足球之页”成为了爱好足球朋友们的兴趣沙龙;爱好武器的学生制作了“武器网”,古今中外,从原始的长矛大刀到现代的枪炮导弹等最先进的武器一应俱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浏览网页,你会情不自禁地佩服网站主人对武器的潜心与渊博,成为他的“铁杆武器迷”;钟情诗词的学生则将小学生必背古诗以及自己喜欢的其他诗词作品进行搜集与整理,通过“古典诗词”个人网站和大家分享,既有课内的联系,更有课外的深度链接,把古诗词学习当作“游戏”一样……制作个人网站的过程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最根本的探究与创造。

网络平台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生亲历实践、观察、研究和记录,展示研究过程,积累研究素材,呈现研究成果,共享研究智慧,这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来说无疑是革命性的变革。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让“自主、合作、探究”从新课程标准的文本中走下来,成为师生现实的教学行为和日常的学习生活。

●凭借网络优势,将单向交流转化为“即时多向交互”,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文本教学课堂,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教学难以实现教师与每一位学生以及全体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交互功能,让师生、生生、生本、生机之间的即时多向交互得以淋漓尽致地展开。在活动课《春联》的主题学习网站上,教师设计了请学生在门上“贴春联”的游戏,用以检测他们对上下联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贴错了,程序会即时提示,刷新再来;学生贴对了,程序会显示鼓励信息。在“对春联”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交互学习区中,可以出联给其他同学对,也可以应对其他同学出的联,并能阅读到全班同学的对子;在语文网络阅读课《恐龙》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恐龙的自述”这一环节,让学生以恐龙的身份写一段话作自我介绍,学生在网上即时发布,进行实时交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多向互动评议。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组织分析讨论,进行

个别指导。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活动,使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融为一体,学生人人展示真实的思维过程,个个发表自己的学习所得,时时分享大家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充满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和成功体验,课堂教学因此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在我校,多向即时互动的教学方式已经突破时空的限制,延伸到了课外甚至校外。“依托网络,促进学生阅读成长”是我校2008届2班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这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要内容,以班级网站为平台,以突破时空限制和多向互动生成为主要特征的一项语文学习活动。其基本的操作流程为:教师每天选择某部儿童文学名著的一个章节发布到名为“起跑线”的班级网站的“美文推荐”栏目,学生每天在家里阅读并在“网上读写档案”中发表读后感想,全班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相互浏览并发表评论,形成一个“网络读书交流场”,大家在其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鼓励。班级网站开通四年多,学生人均读书超过80本,最多的学生阅读书目超过170本。不少学生将读写当作一种生活和享受,很多学生开始创作自己的散文、小说、童话和诗歌作品。一位叫汤嘉豪的学生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每天通过网站进行创作,写出了近12万字的小说《魔鬼风暴》,成为班级起跑线网上小作家,其作品每天在博客发表,成为班上孩子们争相阅读的“班本读物”,风靡校园,还得到了著名魔幻小说作家彭懿的称赞和鼓励。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多向、即时、互动的教学方式拓展了学生发展空间,凝聚了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力量,营造了具有现代气息的终生学习氛围。

新课程实施八年来,我校日益完善计算机网络环境,现有服务器12台,网络教室8个。每个普通教室都配备了与网络相联的液晶投影仪和电子白板。每位教师配有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用于日常教学。60%左右的课堂能够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学科教学。90%以上的学生家庭具有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学习的条件。学校积累了大量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学科教学案例,出版了《信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等专著。学生具有较好的自主搜集、识别、利用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形成了较高的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信息化应用“零技术”时代的日益临近,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我们将一如既往,不懈探求,创造并积累更多的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成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计算机网络文本探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设问引导探究
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与防范措施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