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当我们努力把新理念落实到课堂中去时,数学课堂充满着生气和乐趣,充满着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课堂是伙伴的课堂、想象的课堂、创造的课堂、享受的课堂,课堂成了孩子们好学、善思的乐园。课堂给了孩子们一片发展的天空。
一、和谐、宽松的氛围,放飞囚禁的情愫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蹲”下身来走进学生的世界,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师生在对话中相互倾听、相互诉说、相互合作、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和理解,共同体验,分享成功,真正达到一种精神层次上的交融。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敢于思考和表达,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无拘无束地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只要起到组织者和点拨者的作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获取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得到培养、提高。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学生所喜欢的,更是学生所需要的。
二、给学生一片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飞翔
课堂教学中变“听数学”为“做数学”,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慷慨地把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探究数学,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飞翔,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在探究中触摸数学、体验数学、创造数学、享受数学。
片段:《面积和面积单位》
在学生认识1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测量方凳面、课桌面的面积后,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测量我们讲台的面积,测量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以来找老师。
学生纷纷结组并投入地测量起来。一会儿,有学生回到座位拿凳子、搬桌子。教师始料未及,疑惑不解。
有学生跑到教师面前……
在学生充分体验后,教师请学生回到座位上。
教师走到学生1面前:刚才这位小朋友测量一会儿,就找我来了。你找我要什么?
生1:我想要一个大点的面积单位。
生2:有现成的凳子。
师:老师没有想到,刚才你们拿凳子、搬桌子是什么意思?
生2:我们已经测量出方凳面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用9平方分米测量要比用1平方分米快。
生3:我想这个讲台上除了黑板外,就数课桌面最大。我搬课桌量讲台的长,看一排能量几次;再量讲台的宽,看能量几排。知道了课桌面的面积,就能算出来讲台的面积。
师:“太棒了!拿凳子量,搬课桌量,都说明1平方分米太小了,需要一个大一些的面积单位……
问题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学生赢得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沉醉于问题情境之中,任思维纵横驰骋。“拿板凳量”、“搬桌子量”,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这种课堂灵感的迸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原先的设计,成为教学过程生成性的最可宝贵的一部分,也是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探究,是一种快乐。
三、在应用中感受,体验成功的乐趣
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生活的情境,有意识地捕捉数学信息,采撷生活实例,让学生在鲜活的情境中去体验。
片段:“巧围鸭圈”实践活动
在师生共同揭示规律(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之后,教师出示课件:小明家养了几百只鸭,想用24米长的纤维网围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鸭圈。要想使围成的面积最大,怎么围才好?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我们的方案是在院墙中央围一个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36平方米。
生2:我们根据小明家的实际,借用两面院墙的一角,设计了一个边长是12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144平方米。
师:这样设计不仅保证了鸭圈的最大面积,而且还对院墙的一角进行了综合利用。有创新!
生3:我们组借用一面院墙,围成一个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64平方米。
师:同学们能联系实际解题,真了不起!
生4(惊奇地发现):在第三种方案中,我发现,纤维网靠院墙的两边各长7米,与院墙平行的边长10米,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70平方米,比64平方米大。
生5:如果靠院墙的两边各长6米,与院墙平行的边长12米,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72平方米。
师故作惊讶:对呀!在第三种方案中,为什么围成面积最大的鸭圈不是正方形,而变成了长方形呢?难道上面的规律错了?
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讨论。
生6:我是这样想的,借用一面围墙,就等于用48米的纤维网围成一个大的正方形鸭圈,然后取其中的一半。刚才的规律没有错。
师:你为同学们解决了一大难题。大家鼓掌祝一下!
把学生熟悉的“围鸭圈”作为数学学习的材料,并抽取了“鸭圈的面积”这个对本课学习有用的信息,将生活情景转化为数学问题,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提高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亲近数学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