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明 柴 斌 郭振庆 张咏梅
摘 要:说课是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教师素质的一种训练方式。说课,就是依据教学法、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说出“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说课既要说得准确,又要说出特色,即要说出共性与个性。
关键词:浮力;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60-04
笔者参加过多种场合展示的说课观摩,发现有的说课没能说明设计的理论依据,仅是叙述教学的过程;有的没能把过程和依据整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有书刊杂志也很难看到标准的、完整的说课设计范例。笔者在参加特级教师课前说课过程中,对说课过渡语和设计语的规范性作了一些探索,现将说课设计介绍如下。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9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5节《浮力》。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过程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材地位】
浮力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现象,本节教材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建立浮力的科学概念。本节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为浮力知识的应用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①学生的认识特点:浮力是学生并不陌生、也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三学生已经摆脱单纯的形象思维,逐步建立起抽象思维的思维模式。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知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教学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借助实验的直观和形象,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浮力的大小。
【难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产生的原因。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以实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探究。在重点环节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难点环节采用“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根据以上两方面分析,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它们之间存在何种定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浮力现象。
2.通过交流了解浮力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价值。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为了有效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们需要采取哪些教学策略呢?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将采用“引导——探究”、“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新知,培养科学方法、科学思维。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意在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基;合作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团队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为此,本节课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实验为手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既获取新知,又提高学习能力。
下面我们看一下新课引入环节。
四、教学过程
□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后的回顾反思可抓住两个重点。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从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强化应用”,体现了知识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促使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和成功地解决问题。始终贯穿了“引导——探究”,“参与——活动”及“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
(二)以实验为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以问题为中心,以实验为手段,以方法为宗旨,从实验澄清认知误区,突破学生认知的障碍,从方法上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猜想、设计、评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思维方式,使学生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少大量的无效学习。
以上就是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相信通过这样设计的教学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说明:“□”符号为过渡语或设计语。)
【责任编辑 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