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2009-01-18 06:00白玉荣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科学评价转化策略成因

白玉荣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间的差异存在,要求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使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学困生的成因既有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教师、家庭及社会方面的客观原因。要转变“学困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也尝到成功的乐趣、有所提高。语文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用深厚的师爱和信任去感化他们,科学地评价他们取得的进步,引领他们走上语文学习的正确轨道。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40-03

语文“学困生”,正如大多数老师所言,不是他们智力不够,也不是不聪明,而是存在厌学情绪,甚至不想学。我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曾先后遇到一些“学困生”。他们虽然存在差异,但也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如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具体表现在上课时提不起精神,爱做小动作,易分散注意力,不愿参与朗读、讨论等学习活动,作业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差,错别字多,说话含糊不清,作文语句不通,无话可说等;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一些学生几乎要放弃语文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教师神圣的职责。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通过其学习和考试来淘汰一部分不适合学习语文的人,而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语文素养与发展。

一、解读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所以造成学习困难的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大致上可将其形成分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1.个人因素。

这其中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分。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造成语文学困生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原因。智力因素主要有:记忆力差,表现为识字障碍、积累有困难;语言表达能力差,表现为说话不连贯、词汇贫乏,写作文困难;想象力差等。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如胆小、自卑、沉默、懒惰,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

2.环境因素。

(1)学前缺乏语言发展环境,有些语文学困生在婴幼儿时期的语言水平发展就慢,其原因是:有的由于父母无暇照顾孩子,很少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造成孩子不善言辞,不善与人交往,不善吸纳与自主建构自身的语言。

(2)入学后缺少帮扶,学生不能自然跨越“拼音关”、“识字关”、“说话关”、“阅读关”、“写作关”,逐渐产生畏难情绪,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被慢慢磨平,最后干脆自暴自弃。

(3)学习中缺乏实践。学生缺少语言环境的熏陶,缺少语言表达的锻炼,随着年级升高,每个人的语文学习兴趣产生了明显的差别,语文成绩也有了“三六九等”。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下,语文教师常常无暇顾及他们中的每一个。

二、转化语文学困生的策略

语文学困生指智力正常,语文素养相对薄弱,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学困生遇到的困难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自身的。教师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找出学困生的困难点,采取各种方法帮助他们,多给他们一点爱与关怀,就能帮他们摘掉“学困生”的帽子。学困生大多缺乏自信心。有部分学困生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比别人有明显的差距,而差距的存在使他们更羞于开口,如此恶性循环,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为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消除彼此的隔膜和不信任,而紧张、对抗、敌视的师生关系,只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他们进行教育,无异于对牛弹琴,谈不上进步和发展。教师与学困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为改善与学困生的关系,教师应改变传统上对学困生的忽略和歧视心理,而应以宽容、豁达、大度的心态去对待学生,以慈母之心去善待学生。没有一个学生真的是铁石心肠,有朝一日他们会被教师的真挚、诚恳、豁达大度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所感动。因此,只要教师自己摆正了位置,以朋友、亲人的态度去对待学困生,与学困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困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不是教师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困生,不是“我教你做,我说你听,我管你改”。那么,学困生转化将迎来美好的春天。

2.激发学困生的自尊,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

语文学困生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不能认为他们一无是处,伤害他的自尊心,而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与鼓励。利用学困生的长处,交给他们为全班服务的任务,相信他们,点燃他们自信的火种,获得奋进的勇气。如:一男同学,一直不爱学习语文,但他热爱体育活动,组织能力很强。发现他这一长处,找他谈话,没有批评他,挑他的刺,谈他的缺点,而是说:“准备让你当班上的语文科代表,相信你会认真地做的。”他高兴极了,在周记中说:“谢谢老师对我的信任,这是我现今担任过的最高职务,我以后一定好好干”。以后,他积极主动带领同学们早读、作语文练习,工作特别负责,他的学习也认真多了,一天比一天劲头足。可见,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得到满足,可释放出无限的能量,深藏的求知欲望之大,会熊熊燃烧起来。因此,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为他们呐喊加油,要坚信他们能站起来。不断鼓励,是学困生前进的法宝。培养学困生自信心的条件是让他们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困生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如:好学生一遍做对了的题目要表扬,学困生经过订正才做对的,也要表扬、鼓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地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其特长。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以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培养自信,激起他们对成功的追求。

3.关心学困生,重视培养情感。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学困生由于长期不受关心,往往表现为自卑、孤僻。而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同学的认可。因此,作为教师,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通过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打开他们紧闭的心扉;通过表扬、激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教育其他同学不歧视学困生,把学困生当作好伙伴、好朋友,主动帮助学困生。从而唤起学困生的学习激情。转化学困生需要细致和耐心,有一个过程。课内,要注意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多给予表现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外,要为学困生查漏补缺,积累知识,训练能力,不断进步。让学困生从内心感悟到师生的关爱。

三、因材施教,科学评价学困生

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全体,需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手段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用科学的评价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语文学困生学习成绩不及正常学生。用评价正常学生的标准和方法评价他们显然是不公平的,长此下去会使他们失去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影响他们健康成长。为了使语文学困生也能和正常学生一样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充满信心的健康成长,对语文学困生评价可采用特殊方式。

1.低起点评价。

所谓低起点,就是把学困生评价手册中的每一条标准分解成若干小项,能做到其中一项的为一个等级,做到二、三项又为一个等级,这样大部分学生就都找到了适合自己水平的评价标准,有了一个经过自己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就能引导他们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他们做到时,也会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好评,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争取更大成绩的信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

2.“升等性”评价。

我对学困生采用了低起点评价方式,取得了好的评价结果。但还需要老师和同学对他们多加鼓励,以增强信心,不断前进。为此采用了“升等”评价。所谓“升等”,就是当他们某个单项评价,由于一时疏忽而成绩不好时,可以提高一个等级,但学困生要更加努力学习,在一定时间内真正达到这个等级,如在规定时间达不到这个等级,则取消这个等级,恢复原评价等级。因为这些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都有争取进步赢得教师、同学、家长称赞的心理需求,因此,他们都能努力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定目标。

3.补偿性评价。

所谓补偿性评价,就是允许学困生用自己之长补自己之短,就是可以用成绩突出项目,补偿成绩最差的项目,将最差项目提升一个等级。进行这些补偿时,也要向学生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改变最差项目的状况,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把优势项目的学习,迁移到差的项目上来,以促进差项目的提高。

4.满足性评价。

所谓满足性评价,就是在评价结果可高可低的情况下,评为高一等的成绩,以满足学困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也能自豪的对他人、对家长谈论自己的评价结果。

因此,从实际出发,合理评价语文学困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唤起他们的上进心,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语文学困生健康成长,是关注差异、尊重个性评价理念在实际评价中的具体体现。根据语文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把必需掌握的知识和必需达到的教学目的适当进行分散。一方面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把学习任务分步完成,做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做练习时,只要求他们做最基础的内容,并且体谅与其他学生的区别。在评分时,虽然所做的题目的难度较小,或者题量比别人较少,只要做得对就给满分。有时稍微有点差错也给他一个“优”。并且经常在他们的作业后面写上激励性的评价。经过一段时间过渡,待他们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后,再逐步提高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最后达到大面积提高的目标。

总之,转化学困生渗透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期待。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何有效地转化好语文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能引起学生巨大的内驱力,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便会激起无限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教师要让学困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打破失败的僵局,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只要教师多付出一点爱,从多层面帮助他们,定能使其摆脱困境,跟上集体步伐,引领他们逐步走上语文学习的正确轨道。

参考文献:

[1]魏威.中学语文学法散论[M].北京教育丛书,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12.

[2]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3]蓟运河,王增昌.教改教研艺术[M].中国吉林出版社,2000,8.

[4]吴祖兴.把学习兴趣还给学生[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9.

【责任编辑 薛春科】

猜你喜欢
科学评价转化策略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初探
论文层面指标ALMs)计量理论发展及实践探索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大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