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华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如何科学管理和使用土地资源,不仅事关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事关革命的成败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为1.49万平方千米,其中50%以上为沙漠,盐碱地面积广大。但其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相当发达。该国有一套智能的节水压力灌溉系统,这种系统不但可以通过塑料管直接把水送到植物的根部,而且在灌溉前可先将化肥溶入水中,使水、肥灌施同时完成,用少量的水肥就可达到最佳效果,整个过程用计算机控制。
(1)以色列所在的西亚地区沙漠广布,与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相比,其类型和成因有何差异?
(2)从自然条件考虑,以色列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该国发展农业的经验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的办法是:乘这时中国大工业生产还不发达的时候即由国家核定地价,将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地价必然涨高,由此而涨高的地价,即归国家所有。同时,又实行征收地租税。这样,就可以防止因土地价格涨高而引起的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当永绝”,而将涨高的地价和地租税转交给了国家。于是“文明越进,国家越富,一切财政问题断不至难办。现今苛捐尽数蠲除,物价也渐便宜了,人民也渐富足了。……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这社会的国家,决非他国所能及的”。
材料三 在政治纲领上,同盟会要求所有会员都“矢忠矢信”地遵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但实际上却不能贯彻。……作为同盟会分支组织之一的共进会,对“平均地权”也不表赞同。他们在吸收革命分子入會时的誓词上把“平均地权”改作“平均人权”。甚至像同盟会的重要分子宋教仁也认为“平均地权”是“理想太高”,不肯忠实奉行。……
同盟会组织上和政治纲领上不统一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同盟会本身包括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反满的地主知识分子等不同的社会成分所致。
——林增平《中国近代史》第633-634页
(3)材料二表明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土地纲领?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土地纲领不能得以实行的原因。
(4)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简要评述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主张。
材料四 “开发”是过去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而现在,“开发”一词被戴了“紧箍”。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对优化和重点两类区域以开发为主,对限制和禁止两类区域以保护为主。
(5)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阐释应如何处理国土资源开发中的“开发”与“保护”。
参考答案:(1)差异:西亚地区沙漠为热带沙漠,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干旱;我国西北地区沙漠为温带沙漠,主要因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水汽不易到达所致,气候干旱。
(2)问题:灌溉水源。借鉴意义:依靠科技,发展节水农业。
(3)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的土地纲领。原因:同盟会成员成分不一,政治主张各异,一开始就有部分成员反对“平均地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失去了实施“平均地权”的政权前提;这一土地纲领不符合中国当时广大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缺乏实施的群众基础。
(4)①孙中山主观上是想用“平均地权”的办法来“预防”资本主义的发展,防止将来的“社会革命”。这在当时的中国,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空想。②实行“平均地权”的客观结果,则正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前提。因为将高涨的地价和地租税归于国家,确实可以限制封建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和对地价的垄断,使土地更适合于工商业的发展,也可使封建地主投资于工商业。因此,它客观上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③因“平均地权”没有满足当时中国农民的要求,因而在客观上也使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后来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5)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既相互斗争,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转化。要坚持两点论,国土资源开发中的“开发”与“保护”是矛盾的双方,在“开发”的同时,还需“保护”。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一五”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划分的四类主体功能区,或侧重“开发”,或侧重“保护”,既注重经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