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教学重建

2009-01-16 08:15匡淼娟
职教论坛 2009年36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课堂教学

摘 要: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然而,当前的高职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困境:新课程旧课堂、弃老路迷新途。这种课堂现状下,课堂教学重建显得尤其重要且迫切。高职课堂教学重建应该坚持三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即让学生获得发展、师生平等对话、教师以创生性教学为本。在这些价值取向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强调行动导向、重建师生关系并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困境;价值取向;教学重建

基金项目:本文获上海市重点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建设项目(批准号:79003009)资助。

作者简介:匡淼娟(1985-),女,湖南耒阳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6-0033-03

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课程实施是最具实际意义的环节,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尽管我们已经看到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各种弊端,当前高职课堂中却还有部分教师难以改变教学惯性,也存在一部分教师盲目跟随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放任学生“活动”,这都不是我们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认清传统教学中固有的弊端,确立新课程实施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坚持价值取向的情况下,大胆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重建。

一、设问高职课堂教学

(一)讲授、灌输的课是好课吗?

在当前课改下,教师若被问到这个问题,那么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在反对传统的课堂教授法,高职教师也较一致地认为这是与新课改的理念相违背的,并极力批判那些还延续着传统教学法的教师。如果说哪位教师还在强调“讲授法”,或者在课堂中实行“满堂灌”,那么他一定会被批评为“传统的”、“落后的”教师。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当前的高职课堂中,还有不少教师难以在实际行动中割舍传统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还远未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却普遍存在。即便教师没有自始至终“满堂灌”、“讲授”,也会惯性地让自己处于堂课的中心,有意无意地主宰着课程,控制着学生。这里绝不是在暗示教师言行不一,只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困境,即教师在旧式的课堂中实施着新课程。

(二)热闹的课是好课吗?

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大部分高职教师都会点头认同,认为这才是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与以往相比,此次课程改革是根本性、颠覆性的改革。不少“忠实”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们强调行动导向教学,在课堂中完全按照情境教学、项目教学等等教学法的标准,使课堂充满各种形式的“活动”、“项目”和“情境”,尽量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让课堂“热闹”起来。

这就是我们要的新课堂吗?未必。为了让课堂“活”起来,许多教师都在寻找全新的“模式”、“方法”,希望专家给出新的课堂教学“程序”,以便教师更好的操作,更快的进入新课程,“情景”、“活动”、“项目”这些词已成为教师教学中的流行语。殊不知,正是这些所谓的模式、方法在压抑着他们,使得高职教师完全忽略了自己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忘记了探索、思考与创造,而把自己又放进一个新的“框架”中去。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算是老问题的新表现,弃老路迷新途罢了。笔者认为这是当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另一大困境。

(三)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呢?这不只是教师的疑问,也是课程专家的困惑。有学者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探讨出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的互动性、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性、学生真正的理解性、预备学习材料的良好组织性和学生学习的反思性[1]。叶澜老师从观察、评课的角度,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生成新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2]。

对于一堂好课的标准,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我们很难给一堂好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综合各种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要素,即课堂要动起来、活起来;学生与教师要在活动中学到真知识,真正地获得进步。如果要问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我们现在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好课一定不是简单的套用模式,更不是一种硬性执行课程计划,而是动态的、生成的,教师与学生能在课堂中共同进步的课。

从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来看,高职新课改中课堂与“好课”的标准还相差甚远,课堂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传统的课堂教学会给高职教学质量带来巨大的危害,这已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弃老路迷新途式的“新课堂教学”也未必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可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杀手”。因此,重建高职课堂教学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高职课堂教学重建的价值取向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之所以还存在着上面所说的两大困境:新课程旧课堂、弃老路迷新途。笔者认为,教师绝不是不愿意改变,更不是故意要走极端。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课堂教学重建的价值取向还较为模糊。因此,有必要清晰新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以便教师更好的理解课改,在课堂教学中找准方向,并把握好“度”。笔者认为,高职课堂教学重建应坚持以下三个基本价值取向。

(一)教学目标要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让学生获得发展”

教师在课堂中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目标,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很少有教师会追问,完成教学任务又是为了什么呢?要知道,让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眼中的教学目标则是完成教学任务,尽量多的讲授知识。而当前高职院校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的“以职业能力为本”的课程改革中,要求新的课堂教学一定不能是纯讲授型的,而要是情境化的。教师根据课改要求,转而把课堂情境化、项目化,认为让学生参与一个情境,完成一个项目,做出一个“产品”就是完美的完成了新课程的教学任务,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殊不知,若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尽可能的讲授知识,或者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活动”,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质性进步和发展,那么所有的努力也都只是“一场空”而已,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有学者提出,在一堂课上,学生发展度的高低是衡量一堂课之好坏的总标尺[3]。可见,无论课堂中知识传递有多么丰富,课堂气氛有多么热闹,教学任务完成得多么顺利,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参与而没有主动地探索进而获得发展,也不能算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课,更不能算是一堂好课。因此,新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在情境、项目中完成教学任务,还更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

(二)师生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平等对话”

长期以来,大量“教师是教授者,学生是学习者”之类的师生角色观,导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普遍存在。在这种课堂中,教师处于课堂的中心、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实行控制与管理,以保证顺利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只是一个知识的“容器”,任凭教师“满堂灌”。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无疑是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在基础教育中,叶澜老师针对这种教学现状发起了新基础教育改革,并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口号[4]。职业教育又何尝不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呢?要知道,没有学生们的主动参与和体验,没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不管课程实施方案设计得如何好,教师如何努力地执行课程方案,都绝不能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一课程目标。

然而,要改变教师处于课程中心地位的现状并不等于要让学生处于绝对的中心,而教师保持相对“沉默”。在新课程中,许多教学项目涉及的内容超出了教师的知识范畴,教师失去了对教学内容的权威与垄断,教师要想在课程中唱“独角戏”已经不再可能。但是,让学生完全处于课程中心,独自进行探索也不可能。要真正完成一个教学项目,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合作与平等对话,师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索。可见,新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关系走向平等对话。

(三)教师从课程的“忠实实施者”走向课程“创生实施者”

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5]。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管理体制中课程与教学处于二元分裂状态,教师没有课程权、也缺乏课程意识,更缺乏对课程的理解,导致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只能选择“教教材”,进行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我国当前进行的这场“以职业能力为本”的课程改革,强调基于工作任务的知识重组和建构,课程内容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缄默性。课堂不再是教师执行教学方案,而是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当地的人才需求特征来设计各种情境,并与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围绕工作任务共同构建职业能力。此外,课堂中每一个情境与项目都要根据特定的知识与环境进行灵活设计,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供参照借鉴,整个过程完全要依靠教师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课程的基础上,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可以说,课程改革取得成功有赖于切实有效的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取得成功则有赖于教师创生性地实施课程。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这样一种价值观:课堂教学绝不是一个简单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创新的过程,教师需要进行创生性的课程实施。

三、高职课堂教学重建的若干建议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已经了解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现状与一堂好课的标准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课堂教学的重建不仅重要而且紧迫。针对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困境,笔者认为,教师在坚持高职教师课堂教学重建的价值取向下,在课程教学的重建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要强调行动导向,适时进行讲授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学生要获得发展即要获得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内隐的、深层的、过程性的,是无法从生活背景中割裂出来的,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所构成[6]。可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一定不能是纯讲授型的,而要以行动为导向。行动导向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7]。当前一些高职课堂教学中所运用到的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都属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

在强调行动导向时我们还应看到教师对其理解的一个误区,即不少教师认为强调行动导向就是要我们彻底告别传统讲授式课堂,而把课堂气氛搞得热热闹闹、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而缺乏主动探索。其实,这样过于强调行动,对学生的发展度漠不关心,也不能算是好课。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行动导向”。要知道,职业教育的教学强调实践,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在强调行动导向时,不能完全抛开讲授法。而是要在恰当的时机进行适当地讲授,以扩大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实践。

(二)重建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积极的课堂氛围,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是要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才能创设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甚至是对立的关系,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次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主体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索,完成项目。因此,需要重建师生关系,以便更好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笔者认为,要重建师生关系,首先要重新明确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有学者提出,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7]。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明确自己的这一角色特点,在课堂中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并发挥自己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其次,还需要重建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笔者认为,“对话”方式应当成为师生间新的沟通方式。新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围绕工作任务和项目展开的,教师是任务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主动地探索过程中还需要与教师进行咨询、对话。然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些工作任务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新手”,要完成任务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共同探讨、完成任务。

(三)教师在理解课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在于把蕴含在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中的知识与技能从其中抽象、隔离出来单独讲授,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便学到了知识也不知道如何在工作中运用。然而,让学生完全处于“活动”、“情境”中,却忽略了承载于这些“活动”与“情境”中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最终学生还是不能了解工作情境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只能是“殊途同归”了。因此,要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进行重建,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即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教师以创生性教学为本”的价值取向下,教师在课堂中不应企图寻找“标准”、“最佳”模式或程序,要知道教学模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因此,为了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教师需要理解课程标准、理解课程,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只有当教师理解、领悟了课程,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或创新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光明,王合义.运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2]叶澜.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基础教育,2004(7).

[3]王毓珣.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28.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4.

[7]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责任编辑徐惠军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