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话语权”交给受众的利与弊

2009-01-14 06:26郭延庆
活力 2009年22期
关键词:利弊话语权受众

张 弘 郭延庆

[关键词]“话语权”;受众;利弊

2009年9月29日早,正值上班高峰时间,黑龙江交通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播发了一条刚刚接到的听众通过传呼发来的信息,这位听众在留言中反映,哈市一处修缮一新但尚未通车的立交桥口处出现交通拥堵现象,许多车辆正在立交桥口处调头。这位听众还同时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告诉了主持人:因为这些司机都听说这座立交桥已经剪彩通车了,所以才开车想从这座立交桥通过,结果却发现这座立交桥并没有通车,于是纷纷调头,便造成了交通拥堵现象。

在没有得到有关部门或相关单位的“官方”消息的情况下,主持人果断地说:“有没有哪位听众朋友正在这一路段,可以把那里的情况说清楚,如果有的话,请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与我在线交流。”过不多久,一位乘坐一辆路过此地的公交车的女听众、一位在附近居住的男听众、还有一位每天在此交接班的出租车司机先后把电话打入直播间,主持人通过采访的方式引导这几位听众,对这一路段的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有一位还通过电波表达了看到城市建设将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便利而感到高兴的心情。节目最后,主持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相关部门和单位工作上的缺失和被动,认为他们应该及时准确地将通车日期广而告之。

在此,笔者想从将新闻报道的“话语权”交给受众的利与弊的角度谈几点想法。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曾对北京地区的受众做过一次调查,以报纸为例,被调查者中有49%的读者认为,报纸首先应该“报道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其次,有46%的被调查者认为报纸应该“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在哈尔滨市正在进行交通环境治理的大背景下,这个触及民生的报道可谓是“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当主持人播发听众传呼的内容时,许多听众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提出一连串的疑问:司机是从哪里听说这座桥已经剪彩通车了?为什么已经剪彩通车的桥却不能通行?现在那里的堵车情况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那里可以通行?……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市民关注的内容。

在时长约十分钟的报道中,主持人通过热线电话和电波,借助市民的眼睛和嘴,在第一时间回答了听众的部分疑问,将一条路况信息做成了一个即时的、生动的、亲切的、有感染力的“现场”报道,充分发挥了广播节目的“迅捷速效,以快制胜”和“声情并茂,亲切感人”的优势。可以说,这是电视节目和报纸新闻可望而不可即的。

在这里,我们应该充分肯定电台编播人员在这一报道中的快速反应,在没有“正规渠道”的声音时,将部分“话语权”交给了身在现场的听众,让他们成为电台的“特派记者”,让他们从受众一边暂时“走”到媒体一边,参与到新闻报道中。

笔者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有三:

第一个好处就是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可以想象,当听众于新闻现场介绍当时的情况时,就如同记者在新闻现场发回的现场报道,有现场的音响作背景的“报道”,给听众的感觉就是真实而生动的。

第二个好处就是从受众的角度为受众提供新闻事实,从而增大新闻传播的信息量。事件本身存在的绝对信息量是一定的,但因对其感兴趣的受众的范围大小不同而形成了一个相对信息量。而且,新闻传播实质上是传受双方的信息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知客观事物的经验范围,传受双方的共同经验范围越大,受传者接收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出租车、私家车、公务车以及途经和居住在新闻发生地的市民都是对这个报道涉及的新闻事件感兴趣的受众,范围之大不必多言。让听众以受众的视角传递对这一新闻的认识、观点和看法,可以与大众形成共识,从而加大了受传者的信息量。

第三个好处就是可能会扩大节目的辐射范围,增加节目的收听率。“我参与、我快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宣传语,我觉得这句话放在这里也是适用的。节目中,当参与“报道”的几位听众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向电台和听众传递信息的时候,笔者可以从他(她)们的语音和语调中清楚地感觉到他(她)们的情绪正处于欣喜和兴奋之中,这可能是他们生活中不常有的经历。他(她)们在参与这次节目之前就已经在关注这一媒体了,当他(她)们真正参与到新闻报道之中时,他(她)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就是媒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能会产生一种主观能动性;如果他(她)们再将自己的经历和其涉及的媒体向别人进行宣传,或认识他(她)们的人也在同时进行宣传的话,他(她)们就很可能把这一媒体或这一档节目介绍给新的受众或加深巩固原有受众对该媒体或该节目的正面印象,这种自觉宣传的力度和辐射范围是无法估量的。

但是,尽管主持人在节目结束时对这条新闻进行了简单的评论,把栏目的观点展现在听众耳前,却仍给听众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把节目主持人邀请听众参与信息传递的过程看做是电台主动设置的一个议题的话,那只有市民参与的“一方会谈”就显得有些“孤单”。如果在听众参与节目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我们的导播能够及时联系到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与立交桥通车有关的工作人员,并进行电话连线,请他们回答市民关心的如“什么时候那里可以通行”等问题,并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信息发布。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一新闻报道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方面就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当然,在节目进行的10分钟左右时间里,可能会有一些客观原因而导致无法进行连线,但我想,节目组在接下来的报道中也一定会补上这一课的,给听众一个圆满的答案,只是在时效性上会稍逊一筹。

另外还应该注意的就是,在将部分“话语权”交给受众的时候,也应该认真分辨“特派记者”所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由于他(她)们只是业余“特派记者”,难免会在认识问题和反映问题上存在主观因素和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可能还会掺杂个人情感,所以作为电台的编播人员应该做到“多方求证”,在节目时间允许的范围内让尽量多的听众参与到信息传递中,以保证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当然,听众也是具有一定辨别能力的,可以让听众在众多观点中寻找对新闻的认识上的共鸣。

综上所述,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将“话语权”交给受众的“利”,减少“弊”,给广大受众传递更加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编辑/穆杨)

猜你喜欢
利弊话语权受众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出国留学利弊谈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浅析多媒体教学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