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摘要:学生智力上的差异并不是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它受到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由自卑、胆怯、懒惰、依赖等造成的对数学的畏惧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制约、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的学习。我们应该关注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困生克服数学畏惧心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关键词:畏惧心理;兴趣;自信心;学习习惯
对数学这门学科存在畏惧心理的学生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不及时纠正,发展下去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所谓贤俊者自可赏爱,但我说顽鲁者更应矜怜。对于以上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针对这些同学专门研究。所以在数学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就要按照新标准的理念来研究一些帮助学生克服数学畏惧心理的方法。
一、学生数学学习畏惧心理的表现
有这样一些学生,怀着雄心壮志踏入高中,可经历不到一年时间的讲练测考,就被现实折磨得不堪重负,尤其是数学。课堂上,他们沉默寡言,提心吊胆,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到黑板上板演。被抽到时,面色通红,讲话结结巴巴,答非所问,甚至双腿发抖。在课外,对作业无从下手,“不会做”这三个字几乎成了一部分学生用来搪塞老师的家常便饭,以至于不愿谈,也不敢谈数学,对学好数学丧失了信心!
二、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
1.自卑、胆怯心理。或者由于基础较差,对以前的定理、公式、方法掌握不好,许多东西在大脑中似是而非,思维零乱,缺乏系统与条理。上课时,他们担心讲错会受到老师批评和同学们嘲笑。随着失败次数增加,学生自卑和胆怯心理会逐渐加深,甚至自暴自弃,认为数学不是他们能学好的,最终放弃了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2.懒惰心理。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分析推理获得解题的方案,有些同学经常放弃甚至懒于在这些问题上进行尝试,从而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这是缺乏毅力的表现。只要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的问题便抛之一边,等待他人的解答,遇到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惧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
3.依赖心理。有一部分学生,基础不差,课后也十分认真,作业也完成得不错。但是生性腼腆,对老师存在一种依赖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数学知识的掌握,影响了数学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畏惧心理的克服方法
1.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催化剂,是医治厌烦心理的良药。只有学生置于“听起来有味,学起来有趣,做起来有劲”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激发起他们想学、乐学、创新学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及时觉察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利用这种觉察去创设、去发展,以引起学生关心和探索的情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2.创造条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信心。受挫心理的特征是学习遇困难时,不能冷静分析原因,意志薄弱、怨天尤人、情绪低落逐渐过渡到自卑心理。因此,我们认为,要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创造条件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他们弥补人格精神的缺失。①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对成功的体验。②用“尝误原理”来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通过实践活动使他们有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从而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的成功者,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能力,调整心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一般反应较慢,推理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开发与培养,提高其行为习惯。①培养学生进行运算、思维、推理的能力。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积极进取,坚持不懈。
我们在教学之余还给学困生以特别的关照。逐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有利于消除“学困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和失落感。通过对学困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深入观察,查漏补缺,因材施教,耐心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困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化。
四、结束语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