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莉芳 任 钰
我们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在扎实、朴实中彰显灵动的。下面以《掌声》一课为例,谈谈好课的特点。
一、 活化的理念,搏动生命的气息
好的语文课不仅应该唤醒沉睡的理念,还要让它在课堂上生长开花。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情感,使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
我们不妨来看看《掌声》一课教学中出现的四次掌声。
第一、二次掌声:
师:老师给大家上课,欢迎不欢迎?我希望听到你们欢迎的——(学生热烈鼓掌)
师:你的掌声在对我说什么?
生:欢迎您,老师。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非常紧张,也很担心,担心你们会不会喜欢我,所以我更希望再一次听到你们的掌声。(学生再次热烈鼓掌)
师:你的掌声在对我说什么?
生:老师,你不要紧张。
生:老师,不要担心,我们会上好你的课的。
师:两次掌声都很热烈,第一次表示欢迎我,第二次是鼓励我,我觉得你们的掌声非常好听,很会说话。耳边回荡着你们的掌声,我很快乐。在你们的生活中得到过让你们难忘的掌声吗?(此时的学生一时回忆不起来,反应平淡)
第三次掌声:
检查生字词时,许多学生“眼圈儿”的儿化音读不准,有一位女生却读得非常好,老师建议把掌声送给她,然后问那个学生:“这个掌声告诉你什么?”小女孩说:“同学们的掌声在肯定我读正确了。”
第四次掌声:
指读第4自然段,一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老师带头鼓掌,全班学生也热烈鼓掌。老师问读书的学生:“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我听到了同学们的掌声,这是在表扬我,我很高兴。”老师又说:“我们要善于记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掌声。今后啊,让你们再回忆掌声的时候,你就会记起这一次掌声。”
你觉得这位老师上的只是语文吗?不,是在与生活对话,是在审视生命的意义,那一言一语都是生命情感的表达,那一颦一笑都跳动着生命的脉搏,学生已经在“掌声”中经历、成长……这样的课堂,搏动着生命的气息。
二、 朴实的形式,曳动课堂的情趣
情趣是强大的内部动力,其作用远胜于任何外加的动力。一堂好的语文课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必然是趣味盎然的。情趣不需要纷繁的形式,朴素的手段也能使充满情趣。《掌声》中,教师只用了一个朴实的形式,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让课堂曳动着情趣。
师:课文中小英听到了两次掌声,一次热烈持久,一次经久不息。那掌声之前的小英是怎样的?之后又是怎样的?老师啊,给你们两面镜子,要去给小英照照相。(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圈代表两面镜子。)读读课文1~3自然段,看看之前的小英, 再读读5—6自然段,看看之后的小英又是怎样的?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仿佛有魔力似的,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纷纷投入到了课文中。
片刻之后,学生积极交流,形成了如下板书:
说实话,要让三年级的孩子去概括人物的形象,是有一定难度的。用镜子照一照掌声前后的小英,这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个小游戏。正是这不起眼的一笔,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游戏情境中,充分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参与,使得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语文课堂上适当使用简单而有新意的手段,将知识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巧妙结合起来,必能产生无穷的魅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趣味盎然,使我们的学生迷恋语文。
三、 扎实的训练,涌动语文的本色
有人说:一堂好课一定要是本色的。是的,语文就应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的本色是什么?是学习“言语”,增长精神。课堂上,对文本的感悟,语言的欣赏、积累、运用等都体现出语文的本色。
片段一:在《掌声》一课中,进入理解课文第一段时,老师是这样引入的:
刚才我们通过照镜子,知道了小英掌声前和掌声后不同的样子,这么多的感受是谁告诉你的?(学生回答:课文)文字的魅力不可估量,让我们把心放到课文中去,细细地到第一至第三自然段中去捕捉,是哪些句子在拨动着你的心弦,把句子划下来,细心的同学能找到2到3处呢!(生找后交流出示相应句子)把你的心紧紧地贴近文字,读得再仔细些,还能读出很多画面来呢!(出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学生自读)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交流:当的时候,小英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教师总结:是一天吗?是两天吗?只是课上吗?是的,一天、两天,课上课外,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总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师生一起说了四个排比句“当同学们积极的发言时,……;当人家快乐地出去游戏┦,……;班队活动大家踊跃参与时,……;冬锻比赛同学们兴奋呐喊┦,……”,充分理解了这句话。)齐读这句话。
片段二:理解“犹豫”。
师:她干嘛把头低下去?她害怕什么?低下去的时候她在想什么?但是,新来的老师和同学都在注视她呢。读第三句,又明白了什么?(生说“犹豫”)去?还是不去?小英是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这就是——生说“犹豫”。
片段三:课尾布置小练笔
教师让学生连起来读1—3自然段课文时,先加了个这样一个开头:小英是个(忧郁)的孩子,然后以“不管┦恰…”“还是……”“她总是……”把三段内容串起来读。使学生对文意理解得更透彻了。随后顺水推舟,布置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以“小英是个的孩子”为总起句,选用课文中的语句写一写掌声前的小英。
片段一遵从阅读的特点,为学生理解文本和人物提供了良好具体的言语实践途径,在实践中拓展了文本,凸现了人物形象。字词理解在如今的语文课上已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字词这块“砖”毕竟是“语文”这座大厦的基础。片段二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了扎实的词语理解,把枯燥的词语理解与感知人物形象巧妙地融为一体,切实关注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片段三抓住训练时机,自然地把语文从课内引向课外,把学习转化为运用,这样的训练更有效。我们认为,语文课就应该有浓浓的语文昧,扎扎实实地进行言语的训练,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