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君
叶澜教授说:“要想让一片空地不长荒草,唯一的办法是给它种满庄稼。让我们齐心协力在孩子们心灵的空地上播撒善良、博爱、宽容的种子,那么他们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我想,这颗颗种子应该就是文化的基因和内涵,这累累硕果便是文化的积淀与呈现。
【阅读文化】“犹抱琵琶半遮面”——吸引着师生款款走来
阅读是一种文本、文本作者和阅读主体相互交流的过程,引领我们走上奇妙之旅——陶冶性情、丰富心灵感受、抒发诸多情感、获得美感、享受人生的乐趣。文本传达的信息,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思想、趣味和意境,与读者存在时空差异,必然会导致对原作做出不同的阐释。于是,趣味和魅力也就产生了。读者凭着自我生存环境和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征、审美趣味、直觉经验、追寻作品的原初意义,寻找契合点,默默进行着思想交流和情感共振。这一互动的过程,其乐无穷,驱使着每个读者在进行阅读活动的同时,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文化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文化的魅力,是锡师附小语文学科肩负的光荣使命。我们为儿童精心选择推荐书目,引导他们自主选择;研究自主阅读课,从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出发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儿童表达,与同伴和老师交流阅读感受,从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活动、读后交流等多方面切实考虑学生的需求,从而吸引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充分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机。我们珍视这份儿童世界里独有的文化,把蕴含在课本、课外读物中最能引人入胜的精彩带给学生们,带着他们一同去经历,一起去感受、去思考,从而获得自己独有的感悟。我们运用多样的阅读文本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通过多彩的阅读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丰富的阅读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交流。
【阅读实施】“横看成岭侧成峰”——带领学生领略多层次、多元文化的阅读
1. 开展多层次阅读
我们主张阅读课内外结合,课内阅读是基础,是积累阅读方法、阅读经验的“聚宝盆”;课外阅读、自主阅读、专题阅读均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阅读方法的巩固和完善。
(1) 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和积累,了解文本的知识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获得这样的能力,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到位。单元教材主题鲜明,思路明晰,但由于儿童与文本存在一些距离,所以,必须注重引导儿童在课前进行课文相关知识的搜索与积累,进行足够的知识储备,以更好地走进文本,为深层解读文本提供“通行道”。
(2) 课中师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拓宽思路,答疑解难。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与文中主人公同行。锡师附小的语文阅读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单单围绕一篇文章“就事论事”,而是对学生进行多方位阅读补充。我们利用“补充”的知识,刺激学生的发言点,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自己想说的话,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荡起情感的波澜,让阅读以更亲近的姿态走向生活,走进文本,让阅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希望、孕育文化胚芽的沃土。
(3) 课后延伸阅读,层层递进,触类旁通。文本的世界只有与学生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而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对于儿童课后的延伸阅读,我们选择能激起儿童内心波澜、引起儿童共鸣、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篇目。我们大胆地跟进了“多种教材的整合”“一篇带动多篇”“三层次课外阅读”等有效举措,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将各类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统筹安排,分布归入各个年级,并合理搭配,在实践中不断修改、重整,最终形成了各年级10个左右的阅读选择组。这样,既帮孩子精心选择有益的图书,又给孩子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梳理形成了各年级的推荐书目,每学期向学生向家长推荐,平时还定期和新华书店联系,不断更新推荐书目,以使儿童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
(4) 关注儿童自主阅读、专题阅读。从教师“搀扶”着阅读,到“放手”学生自主阅读,是一个质的飞跃。为将儿童阅读的推广纳入课程建设的范畴,我校专门设立了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自主阅读课,从儿童文学阅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堂设计、包括作业设计评价展示等方面进行规划,建立各个年级不同的阅读要求与体系。根据各年段学生的阅读心理、认知要求等,分低、中、高3个年段设计了《文学阅读指导方案》。方案分文学活动目标和文学阅读具体活动环节两个部分。低年级侧重培养学生文学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文学读物的意识,注意形式的新鲜和活泼,充分考虑对学生的吸引力;中年级学生因阅读能力有迅速的提升,阅读面扩大,阅读量增长,因此除了进一步巩固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高年级逐步由对文学的感知向文学欣赏与评价推进,阅读量和阅读需求有同步的增长,阅读的个性倾向也日趋明显,开始指导学生关注文学活动的内容与品质。
2. 进行多元化阅读
我们将中华经典的诵读、主题美文的赏读、儿童文学名著的阅读指引有机结合起来,开发编写出了独具个性的符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的《附小文化读本》。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将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并以此拓展多篇(部)相关的文章、书籍,让孩子去阅读。例如,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我们就阅读内容进行分层,引导他们阅读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旨在表达儿童情感和愿望,富有儿童情趣;有的故事情节曲折丰富、人物鲜明生动;有的作品主题积极明朗,格调轻松,节奏明快;也有的故事语言具体、生动形象,给儿童快乐……我们以多元化的阅读来培养儿童良好的思想品质,增加文化修养,锻炼各种能力,丰富业余生活,最大限度地享受阅读带来的角色扮演、替代的乐趣;感受他人经历,遭遇新奇的人、事、环境的乐趣和想象、创造、探索的乐趣等。
【阅读成效】“接天莲叶无穷碧”——延展了师生的生命张力
阅读推动着教育教学活动各个组件之间的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等在相互沟通中,逐步形成一张巨大的网。这张网,就是文化的传递,是文化的魅力拓展了教师、学生与文化之间的宽度与厚度。
锡师附小的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了喜人的成果。因为阅读,儿童的世界被无声地滋养着,在与各种文化进行对话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我们又注重运用了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并促使其形成一种自然的阅读习惯,成为他们一种内在的需求和自觉的生活方式,儿童浸润在阅读体验中,获得成长。
锡师附小的教师在指导儿童阅读、参与儿童阅读的过程中,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在追寻高尚的研究与细致品味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自修,通过主动反思、积极生成和创造性的表达,拓展和提升了我们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视野和解释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与内涵,努力成为“大智慧”的人。
【阅读展望】“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的长河永无止境
朱熹《观书有感》一诗说得好:“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观书能丰富生命的意义,提升灵魂的高度,拓展胸襟的广度。站在锡师附小“乐学教育”的基石上,儿童与教师手捧书籍,心香满怀,展望未来,无限憧憬: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是人类对成长的认识,对成长的解读。阅读,不仅仅是读几本书,更多的是在解读文化、阅读人生,最终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情操的人。浸润于“文化”这一长河,教师的职业使命、儿童的精神生命都变得愈加充实,愈加完善。当儿童长大成人,对人生的体悟越发深刻,也会将自己独特的感怀用文字的形式源源不断地表达出来。此时,幼时读过的故事、熟记的诗篇、文章,便会汩汩不止,随着自己的经历不停地翻腾。于是,一个个新的故事在上演,一种种生活经历被记录,人生旅途变得熠熠生辉。这是一个美好的循环,是文化资源生命体系的不停往复,直至永远。锡师附小的儿童与教师由此而深感幸福。
(作者单位:无锡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