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花 张海艮
[摘要]文章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辨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误区。结合工作实际,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要正确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杨雪花(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张海艮(1970- ),安徽合肥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南京210016)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168-02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纷纷设置专门的教育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从事这两项工作。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转折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精力充沛,正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尊重人性发展规律,承认和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把心理学的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当中,是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认真把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仅是思想问题、政治问题与道德问题,绝大多数是与个人成长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现代大学生来说同样重要,作为高校的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我们做好高校的学生工作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区别
1.理论依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它的出发点是社会需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的一种活动。它是以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流派为理论基础的,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首先关注的是个体的成长与潜能开发,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教育方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论教育和宣传为主,一般采用正面说服、榜样示范、批评表扬、实践锻炼等方法,强调从主观思想上进行改造,端正政治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据人性发展的规律,采用倾听、共情、积极关注、角色扮演等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疏导,侧重由内而外的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成果评判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是否能成为“四有新人”,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否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以受教育后情绪是否稳定,心境是否良好,是否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是否能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否能适应和改选环境等作为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
4.工作性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具有政治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人格的完善和潜能的开发。
一个人出了问题,心理学可能会从意识或潜意识理论、个人成长经历、遗传、家庭环境这些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根源;而思想政治工作会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无革命理想来解决问题。
(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联系
1.教育对象一致。教育对象都是在校的青年学生,都是希望经过教育之后,他们的思想或心理得到好的转变。
2.教育内容有交叉。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健康人格、人生目标及规划教育均为二者重要的教育内容。
3.教育目标有重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希望受教育者自信、自尊、坚强、乐观、开朗、向上,积极地对待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等。尽管二者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都必须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4.教育方法可相互借鉴。在做思想工作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心理学方法可以被借鉴应用。许多思想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而某些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加以排除;一些心理工作实际上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而一些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也能起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划清二者的界限。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误区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为前提和基础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来看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境,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正常的适当的调控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智力发展正常,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具有良好的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能力;能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个性完整统一;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关注的是:如何做人,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如何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所有这一切,都是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心理,如自卑、性格孤僻、极度内向、敏感多疑、有人际交往障碍、情绪低落,那他就失去了接受思想教育的最基本条件,这个时候你再跟他谈人生观、价值观、革命理想,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正确的方法是首先通过心理教育解决他的心理问题,让他恢复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想象,一个自卑、焦虑、抑郁、自尊低下的人,能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关注的是人的状态。良好的状态是进行一切活动的生理和物质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上层建筑,它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所以,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上可以整合
这种观点笔者也不能认同。尽管两者都是做人的工作,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管是理论上、方法上,还是政治性上,两者都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有些方面是矛盾和冲突的。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有明确的角色定位,二者不宜兼任。身兼两职会给工作者带来极大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从而危害工作者本身的心理健康;同时还会给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带来负面影响,既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又降低了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
三、正确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一)看似思想问题,本质却是心理问题
在日常工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生的问题看似思想问题,本质上却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这些问题如果单纯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如在冷漠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父母对待他的方式主要是否定和拒绝,那么长大之后,他往往也只会用否定和拒绝的方式对待别人,因此,他到哪里都是不适应的。这种人缺乏爱的能力,不知道怎样爱别人,也不知道怎样爱自己,跟周围的人相处得很糟,表现得很冷漠,但内心对爱却十分渴望,无时无刻不在敏感而紧张地等待爱的降临。对于这样的人如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让他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更好地适应社会,树立远大的理想,效果往往不理想。而需要对他进行心理治疗,把爱的能力补上,让他首先能够与人相处,能够适应社会,然后才是树立远大的理想。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说从小寄养在别人家里的孩子,会对人际关系很敏感,无安全感,会无原则地忍让和妥协,常常觉得很委屈,对父母产生敌意……所有这一切都跟其寄养经历有关,寄养的环境会使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为了让自己有安全感,他会讨好周围的大人,压抑自己的欲望,久而久之,他们在长大之后处理人际关系时,会无原则地忍让和妥协。对这样的孩子,也应该先做心理辅导和治疗,并对其进行一些行为指导,甚至是家庭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
每一种现象背后都隐含着不同的心理学原理。这些问题表现出来往往都是不能适应学校生活,不能与人相处。或外表开朗热情,内心却压抑沮丧;或自己的情绪不受自己意志的控制,常常陷于各种各样的烦恼之中……出现这些情况,往往跟其成长过程及其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面包含着许多人性发展规律。这些问题,如果单纯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要学习心理学,学会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看似心理问题,其实是思想问题
有一位学生班长,在英语四级考试中代他人考试,被监考教师当场发现。监考教师把该生的辅导员叫来辨认学生,辅导员没有为其求情,并将此事上报学校。学校对该生依照有关规定进行了处理:留校察看,撤销班长职务,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从强化班转至普通班。该生得知结果后,一直想不通,认为这种结果完全是辅导员不帮自己造成的,对辅导员非常愤怒,甚至仇恨。对自己的错误却完全没有反思,把所有的不满与愤怒都转移到辅导员身上。不正常上课,不参加集体活动,行为很消极。辅导员遂把该生转至心理中心进行辅导。
其实,该生的问题属于思想问题,而非心理问题。作为一名学生干部、预备党员,在国家级考试当中,代替他人考试,明知故犯这么严重的错误,性质极其恶劣。事发之后,学校并未将其立即开除,而是留校察看,再给他一次机会。该生却对自己的错误没有任何反思,一味强调是辅导员不肯帮自己才造成这样的结果。尽管在此事当中,该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比如情绪失控),但主要还是思想问题,应主要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做其工作。
在学生工作当中,当涉及政治、法律、法规、规定时,往往是思想政治问题,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进行疏导效果可能会更好。
综上所述,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心理健康教育却不能完全代替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各有分工却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对于正处在人生转折时期的青年学生,面临更多的是成长和发展的问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必须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区分和解决这类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晓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探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1(3).
[2]王洪松.略论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4).
[3]姜宪明.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