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孝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考

2009-01-12 08:42汤光恒
科教导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孝感非物质文化遗产

涂 琳 汤光恒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孝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在如何传承保护的问题。因为市场经济冲击及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着流失、消亡的危险,状况令人堪忧而引发深思。本文明确提出全社会应该树立保护意识,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如何去挖掘、抢救、整理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激发人人参与,自觉行动保护这些濒危的文化瑰宝。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孝感 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

1 孝感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亟待保护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湖北孝感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孝感”因董永“孝心感动天地”而得名,沿用至今。孝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中孝感米酒、孝感麻糖、女娲造六畜的传说、孝感剪纸、孝感扎染、孝感牌子乐等特色鲜明,人们耳熟能详。该区民间曲艺代表人物张明智、楚剧代表人物章炳炎等表演艺术家更深得人民群众喜爱。其中孝感雕花剪纸等7种民间艺术被孝感市孝南区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1 剪纸

孝感雕花剪纸分布很广,遍及城乡。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融合了南北艺术之长,既有北方粗犷苍劲的风格,又有南方玲珑细腻的特点。

孝文化沃土的滋养、孕育,现代社会生活的激励、催发,使得孝感剪纸随时代前进而与日俱新。然而,看似平常的雕花剪纸,创作起来极费心力,凝聚着艺人们的心血汗水和无穷智慧。虽然有过昔日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审美观念逐渐淡薄,需求衰减;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小型分散的手工劳作已不适应当今的“规模效应”,费效比攀高,市场日渐低迷。本大利微,导致参与者愈来愈少,不少艺人渐渐淡出创作舞台,无可奈何地结束艺术生涯。更为严重的是,昔日传人大多年事已高,纷纷谢世,雕花剪纸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危险。抢救这一宝贵遗产,实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1.2 皮影

云梦县皮影戏始于清中叶,至今仍有皮影26台。演出活动常年不断,1995年2月由省文化厅授版为“湖北皮影艺术之乡”。云梦皮影轻装简从,二人一台戏。前台演唱兼操纵,后台司击乐伴奏,俗称打锣腔或二人台,有戏剧轻骑之称。皮影制作,仿戏剧服饰,脸谱,用料从纸到塑料片,透雕镂空,花纹精细,色彩鲜亮。温总理曾于位于北京中华世纪坛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现场兴致勃勃观看云梦皮影戏,3分钟的表演顺利结束了,观众掌声雷动。温总理走到后台,握着秦礼刚的手说:“演得好!我一直在看你的演出,直到武松把老虎打死。”

尽管如此,云梦皮影要想真正走出湖北,走向世界,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云梦皮影至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现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声日渐高涨,皮影已经提高到了国宝的地位,如何使这种独具魅力的小剧种能顺利传承、如何使皮影戏这种乡土文化品牌得到更多的保护,这都是值得我们苦苦思索的问题。

1.3 善书

汉川善书简称“善书”,又称“未开言”,是广泛流行于湖北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等地的曲艺说书品种。它在汉川最为兴盛,且蕴藏的传统最为深厚。

汉川善书形成于清末民初,由清初开始的“圣谕”宣讲活动发展演变而来。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徒口说唱,民国时期发展为二人或多人分行当说唱。其表演程式分“宣”、“讲”、“答”、“对”等项,内容多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唱腔曲调有大宣腔、小宣腔、丫腔、梭罗腔、怒斥腔、哀思腔等。汉川善书较为常见的传统节目有《滴血成珠》、《蜜蜂汁》、《安安送米》和《节烈坊》等。

进入新世纪,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兴起影响,加之一些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辞世,年轻人能独树一帜的少,一些优秀的曲目濒临失传。汉川善书在当前的传承发展遇到了空前困难,青年艺人断档,传统流失严重,亟需扶持保护。

2 孝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对策与建议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量由政府、传承人或民间公益团体、商业资金三方面组成,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不善的现状却令人无奈:一方面,因为整个社会(政府和公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够,所以法规措施、智能资源、抢救保护资金等都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传承渠道不畅,传播覆盖面窄,使得本来就缺乏自觉性的原生态传承根本无力面对民俗流变和现代生存环境的冲击。

另外很多地方盲目追崇“文化搭台、商业唱戏”,造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面保护、实则危害”的短视行为:将其当成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地方知名度的招牌,只是片面地维护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而过度的商业包装甚至会人为破坏文化的内在精神蕴涵,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

在世界向现代化迈进的今天,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已成为人类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之举。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策保障。当地政府应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把开发孝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广泛宣传发动,动员相关部门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2)开展调查、搜集和研究工作。深入、系统地开展调查、搜集和研究工作,进行抢救性发掘。按照“确定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要求,运用传统手段搜集和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实物,还可以运用文字、录音、摄影、网络、数字等现代技术手段使无形资源化成有形文化财富。对那些濒临灭绝的民间绝技绝艺、民俗活动,要进行抢救性拍摄、录制。对确有重大价值的保护项目,要鼓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创造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开发;广泛开展“文企联姻”,把雕花剪纸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3)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和展览,举办短期培训班,传播民间艺术;编撰职业学院、中小学美术课教材,全面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文化情感培养,增强青少年及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中小学校可以根据孝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教学班进行系统学习,从小培养传承人。只有这样才能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又使民族之瑰宝能够得到传承。

(4)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优势,与当地旅游相结合。通过文化这块平台,将自然风光与孝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相结合,形成旅游文化优势,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笔者认为,把孝文化风情风俗放在旅游中,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及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旅游这块载体,使更多的孝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活动中、在旅游景点中再现或复活,吸引更多的传习者,这样不仅丰富及延绵了孝文化的内涵,而且使之得到更广泛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应该成为人类发展的永恒命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推进的当下,利用先进的影像化技术和传播观念在现实问题中突围并实现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高有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6.

[2] 薛荣伟.发挥电视优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听纵横,2006.1.

[3] 刘壮,谭宏.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新闻爱好者,2007.12.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孝感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文军
孝感令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