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荣
摘要让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可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制定课程具体目标的时候,要贯彻“授之予鱼,更授之予渔”的思想。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课程是我国对学生实施信息化教育的主要手段,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切入点,逐步向教育信息化方向前进。通过发现而学习被认为是一种高层次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发现学习是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的学习,发现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学习。通过发现,学生要发现一些新的概念、规则、规律或事实等等。因而,可以说发现学习是通往创造性活动的必由之路。
与其它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自学性、创造性。面对这些特征,如果仍然坚持常规教学方法,将违背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规律,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单调、乏味。那么该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呢?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学生感兴趣于自行操作?为什么学生玩游戏如痴如醉?究其原因,推广至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任务驱动”教学法。
让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可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其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如何科学合理地完成好这一个个具体的“任务”,首先要明确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的帮助者、促进者。有鉴于此,教师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具体来讲,就是力求通过任务驱动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以任务为中心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2)引导学生重视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引导学生以信息处理为主线,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分析、处理并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呢?以学习中文Word中“公式编辑”一节为例:(1)新课导入。利用“广播教学”功能,将一份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学题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实例引入新课,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新课讲授。让学生通过“网上邻居”调用教师机上的文档“任务1”,阅读其中的操作步骤,并上机实践,输入规定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或探究学习操作步骤,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去亲身体验获取知识、技能的整个过程。(3)知识迁移。让学生分别调用教师机上的文档“任务2”~“任务5”,完成其中提出的任务。老师巡视课堂,个别辅导,分享学习成果,随时汇总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自由选择任务,实现个性化学习。(4)学生自评。 让学生调用教师机上的“学生自评表”,自评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内容,对照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评,一方面能给出一个学生所期望的学习结果;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自我鉴定能力。(5)学习反馈。利用“学生演示”功能,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观看自己的屏幕,与老师一道分享别人的学习成果,同时要对比自己。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能更促进其学习。(6)课堂小结。利用幻灯片,引领学生回顾教学内容,深化知识,明确学习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建立起知识、技能的整体框架。
总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明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方法的意义,而且要培养他们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同时综合运用分析法、演示法、发现法、实验法,或者比拟法、类比法、递推法、对比法、示例法、侧向法、图示法、解析法、归纳法、扩展法,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的应用,又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