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需要的特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9-01-12 08:42陶春丽
科教导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教育者马克思

陶春丽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要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人的心理,而需要是人的心理起点,因此要想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必须掌握人的需要的特征。人的需要具有很多特征,本文主要论述如何利用需要发展的不平衡特征、需要的条件制约性特征、需要的多样性与层次性特征以及需要的发展性特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需要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 掌握需要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需要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人们的需要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历史时期都分为中心性需要和非中心性需要。所谓中心需要,是指在特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的需要,这种需要若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到主体自身生存及其他需要的满足,并严重影响到其思想和行为。马克思就形象地说过:“忧心忡忡的穷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①因为在这些不同类型人们的心里,其中心性需要是完全不同的。除了中心性需要以外,其他需要都是非中心性需要。非中心性需要也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

1.1 重点弄清教育对象的中心需要

教育对象的中心需要是决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主导思想动机,那么我们应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主体的中心性需要呢?笔者提出以下途径:

(1)直接找教育对象对话。教育者可以直接找教育对象谈话,让教育对象说出自己的困难和烦恼。但是教育者在与教育对象谈话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表达对教育对象的关心,又要注意谈话的方式。这种直接找教育对象谈话的方法虽然很直接,但这种方式能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还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所限制。

(2)找教育者的朋友或家人了解情况。教育对象可能由于某种顾虑,不愿意向教育者说出内心真实的需要,但是可能会向亲密朋友或家人倾诉。因此教育者可以向教育对象的朋友或亲人了解情况。

1.2 教育对象要兼顾教育对象的非中心性需要

非中心性需要虽然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不及中心性需要,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略。否则即使教育对象满足了教育对象的中心需要,也调动不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举个例子来说,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物质上很贫穷,其中心性需要莫过于解决生存问题,即满足衣食住行这些生存性基本需要,但是仍有被人尊敬的需要。

2 掌握需要的条件制约性,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我们弄清了教育对象的中心需要后,我们是不是要满足教育对象的所有中心需要呢?当然不是,需要具有条件制约性。正如列宁所说:“如果目前就企图提前实现将来共产主义充分发展、完全巩固和形成、完全展开和成熟的时候才能实现的东西,这无异于叫四岁的小孩去学高等数学。”②心理学家们用以下的图式来说明人的心理——行为过程:刺激—需要—紧张—动机—行为,在这个图示中,“刺激”反映人的需要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并受一定的条件制约。需要的条件制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依据现实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情况,将人的需要分成现实性的需要和可能性的需要。另一方面,依据是否符合道德原则,把人的需要分成合理的需要和不合理的需要。

对于既合理又现实的需要,我们一方面要鼓励教育对象自己努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力促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和帮助。对于合理的但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我们要承认其合理性,并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指出实现这些需要的条件还不成熟,但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其有盼头。对于不切实际的或无理的个人主义的需要,我们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采取循循善诱的说服教育,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帮助教育对象选择另一个更合理现实的需要。

3 掌握需要的层次性特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马克思看来,“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③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方面:物质生活和物质利益的需要;精神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价值全面实现和人的才能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其中,物质生活和物质利益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即最基本的需要,价值全面实现和才能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3.1 针对人们物质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人类个体和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历史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④马克思认为,我们个体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物质生活和物质利益的满足,这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⑤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尤其要注意低层次需要的解决。我们党一向有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传统,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十分注意群众的物质利益的满足与革命积极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说:“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⑥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反复强调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他对群众提出和反映的问题,必须满腔热情的加以解决,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绝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粗暴地对待群众,激化矛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只顾发展,而忽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实际利益。

3.2 针对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解决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信仰问题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必然产生相应的精神需要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于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这对我们新阶段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原则,区别对待,积极引导”。所谓“坚持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旗帜鲜明;“区别对待”是指非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反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不同于反社会主义,我们要区别对待,对于前者,我们应宽容对待,对于后者我们要坚决打击;“积极引导”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们,保持社会的稳定。

3.3 针对人们的劳动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运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人们劳动的积极性

劳动的需要既是一种低层次需要,更是高层次的需要。一方面劳动作为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前提。没有这个手段和方式,其他一切需要都无法实现和满足。马克思认为,人们一刻也离不开劳动,要想生存就必须劳动;另一方面“劳动在理想状态下是人的本性,人的乐生需要。”⑦就单个劳动者来说,劳动的乐生需要包含了他的独特个性因劳动而得到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奖惩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奖惩过程中,我们还要遵循一些原则,如公平原则、及时奖励原则等,否则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3.4 针对人们的交往需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尊重教育对象并且引导教育对象的交往

人是社会的人,交往的需要也是人们的基本需要之一。教育者要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教育者要与教育对象形成良好关系。要做到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相结合;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正确引导人们间的交往。同时,还可以向教育对象提供正确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努力实现邓小平所说的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

3.5 针对人的价值全面实现和才能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鼓舞教育对象

此需要的实现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变化发展和逐步实现的过程。在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善于开发教育对象的潜能和发现教育对象的价值。鼓励教育对象树立远大理想,同时指出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培养教育对象“舍我其谁”的胸怀,立志为人民带来幸福。同时,要告诉教育对象,仅有理想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奋斗,关键在于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

4 需要的发展变化性与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发展变化性取决于人的本质的变化发展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停发展着的,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发展着。可见,既没有凝固不变的人性,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人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⑧因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⑨总而言之,人的需要是丰富的,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单一性向全面性发展的。

根据需要的发展变化性特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对象的需要,不能用过去的需要代替当前的需要,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也不能满足现状,一劳永逸,应该不断向前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方法和内容都要随着教育对象的需要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掌握人的心理起点——需要的特征,这样才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126.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159.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316.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78、79.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14.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138.

⑦陈志尚.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原理卷.北京出版社,2004:177.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人民出版社,1974:926.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60:32.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教育者马克思
品读
最有思想的句子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我给小鸡起名字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