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009-01-11 07:38徐中跃
教师·上 2009年12期
关键词:小棒三角形苹果

徐中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尽量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由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拓展其思维的主动性,增强其求知欲望。

二、创设活动情境,引导主动参与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感知、感悟和体验,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及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后,让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2根小棒(长度为2cm、4cm、6cm、8cm、10cm的各两根),让他们大胆猜想:“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拼成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分组开始动手操作,同时做好记录。结束后让学生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并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三根小棒才可以拼成三角形?”再次用小棒进行验证。通过操作、猜想、比较、验证、讨论等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最终解决了问题,感受到了动手操作学习活动的快乐与学习成功的愉悦。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如在教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将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①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小山和小海,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很快伸出4根手指。②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小山和小海,每人分得几个?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根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四、创设开放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创设恰当的开放情境,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两积求和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花店要包花,每10支为一束,每束要有两种花。请同学们每人包一束花,并算出可以卖多少钱。出示价格表:玫瑰—2元/支,百合—4元/支,康乃馨—3元/支,薰衣草—5元/支,丁香—3元/支。5分钟后进行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生1:我用5支百合和5支玫瑰,算式是:4×5=20(元),2×5=10(元),20+10=30(元)。生2(迫不及待的样子):老师,我也是5支百合和5支玫瑰,不过我列的是综合算式:4×5+2×5=20+10=

30(元),还可以这样列式:(4+2)×5=6×5=30(元)。我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巩固并拓展了所学的内容。然后,我又适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每束花价格要超过30元又低于40元,你打算怎么包?这样又再次激发了学生得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能体验到数学和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创设成功情境,保持参与热情

每个小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成功,需要体验成功的喜悦。它可以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好好地学习。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并不停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还有很多,但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做到既要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可操作性,又要适当适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古寨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小棒三角形苹果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三角形,不扭腰
巧移小棒
三角形表演秀
拿苹果
画一画
会说话的苹果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