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2009-01-11 07:38唐振林
教师·上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课教学效果

唐振林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一切都在不经意间起着变化,我们面对的学生更是如此。改革开放前,由于整个社会都相当穷困落后,人们大部分时候都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考虑,所以那个时候对学生的前途理想教育常常从这方面入手,也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却不同了,社会的富裕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人们不再为生计发愁了,如果教师在进行前途理想教育的时候,还是一成不变地照搬过去的老办法,不但显得面目可憎,而且效果也甚微。由此看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不是过时了,是不是应该随着时代的步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变化?由此更联系到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如我是一个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纵观我个人和同仁的语文教学效果,往往都令人很不满意,大家都困惑不已:这到底是怎么了?自己使用的是过去无数次获得成功的教学方法,也比过去更努力了,但教学效果却是一届不如一届,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穷则思变,变则通。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其实道理很简单,做政治思想工作要与时俱进,各科教学也是一样。现在的语文教师是大家都做得了,但大家都做不好的职业。大家都能做,是因为语文是母语,所有教师都有一定的基础,如果缺语文教师,谁都可以上,拿一本教材,准备几本备课资料,就可以凑合;大家都做不好,是说无论你是科班出生还是半路出家,效果都不怎么样。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不主动求变

每个做教师的都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都经历过诸多语文教师,脑海中既有成功者留下的倩影,也有失败者留下的痕迹。参加工作后,在农村义务教育制度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接触和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机会相对要少很多,于是他们只能把过去脑海中的一些记忆当成宝贝,把它们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篇文章都是“老三篇”:识生字,解新词,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主题,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节节课如是,天天如是,期期如是,年年如是,把学生的头都教大了。这样的教法教没了文章的个性,教没了学生的个性,更可怕的是教没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笔者曾经和其他几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一起听过一堂教学观摩课,他们对教师的授课方法、教师的激情,对学生的专注、学生的热情,对课堂的气氛,对教学效果羡慕不已,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私下说,回去要试一试。后来,第三次遇到那几位乡村同行,问进展如何,他们面有难色,说回去要试一试。后来,再次遇到那几位乡村同行,问进展如何,他们面有难色,说了一些客观原因,说没办法,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语文课不受欢迎,教师知道,但是他们就是不去主动求变,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去应付,如此下去,语文课的路焉能好走?语文课的教学效果焉能有保障?

二、知识老化,缺乏吸引力

农村学校大都基础设施薄弱,既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也没有像样的阅览室,更不用说接触先进时尚的网络信息。教师是无书可读,无资料可查,无证据可考。八小时之外大都是坐在一起闲聊或参与“棋牌乐”,教师读书学习之风淡化了,拼搏进取之心泯灭了,教书育人仅仅是谋取“稻粮”的手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责任心没有了。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拥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同样的知识、同样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讲给哥哥姐姐听,又讲给弟弟妹妹听;讲给父亲母亲听,又讲给儿子女儿听。曾听同事们讽刺某一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说他正信心满满地给学生讲一生动故事时,下面有一学生举手说知道这个故事,父亲告诉他的,他的父亲也是这位老师的学生。这个学生的举动让那个教师尴尬不已。

乡村教师带着半桶水走上了讲台,就用这半桶水去滋润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没想到要为这半桶水增添一点新的血液,注入一丝新的活力,让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这样的课堂学生焉能得到鲜活的知识?焉能令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得烦琐,学得被动

大部分教师都不相信学生,他们把自己认真钻研,深入挖掘的东西点点滴滴灌输给学生,生怕遗漏了什么地方。一节课下来,教师写满了几黑板,学生的书上、笔记本上抄得满满的。本来很轻松、很愉悦的美文欣赏课,把大家都弄得疲惫不堪。课后,学生抄的那些东西都随风而去,不留任何痕迹,留下的只有疲惫和厌倦。教师的作用本来是“解惑”,而不是“填充机”。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叶圣陶先生也曾精辟论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古今大家的观点都是强调教师不能全盘包办,只需要传授方法就行。

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深谙该学科的特点,更多地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语文不是自然科学,不要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一成不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课才能收到成效,才能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四、只重视课堂,忽视课外

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经常说某某出身于书香门第,好像他的个人能力、个人综合素养就得到了保证,为什么呢?因为他经常和有素养的人交流,家人的谈吐、家庭的藏书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了他的语言综合能力,即使他在课堂上学得不怎么样,他的语文成绩一定不会很差。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培养他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向他们推荐一些语言优美,情节生动活泼,故事性强且思想品位较高的作品,让他们把读书不当成一种“学习”,而当成一种娱乐,在娱乐中受熏陶,在娱乐中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古今中外,依靠课外阅读而成就事业或培养出优秀人才的事例比比皆是。高尔基没有在学校进行过正规的文化课训练而最终能成为一代大师,靠的就是自己大量的阅读积累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学的是物理,但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对《庄子》颇有研究,他说《庄子》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对日后成就他的事业很有帮助;当代教育能手魏书生有大量的社会活动,耽误了很多课,但他的教学质量不但没有落下来,还能超出同行很多,靠的就是阅读。我曾经也做过这样的尝试:我向学校提出我带一个班从初一到初三不变更,用自己的藏书办了一个班级图书角,还要求每个同学至少补充一两本书,我把那些基础训练统统放弃了,早晚自习、课余时间、周末全部还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一两本课外书。开始领导担忧,同行有微辞,并且学生的成绩还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我顶住压力坚持下来,后来效果就显现出来了,我带的那个班级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不说,学生的其他各科也都名列前茅。我们的感受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热情,教学效果不担心。陶渊明说读书要不求甚解,就是要人们多读书,即使读不懂也要读,今天不懂,书读得多了,人生经历、社会知识丰富了也就懂了。课外阅读就是一种无形的积累,知识本来就是相通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就变成了学生的能力。

现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难还与环境有关。农村相对城市来说还比较落后,既没有几家像样的图书馆,也没有网络,家长更没有这种意识,学生是无书可读,也不能读,因为那是“不务正业”。要解决这一矛盾还有待时日。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堪忧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既有期待社会进步、政府大量投入要解决的“硬件”问题,也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社会责任心的“软件”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那么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质量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终南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语文课教学效果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