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新的起点扬帆起航

2009-01-11 07:38
教师·上 2009年12期
关键词:办学实训学院

【编者按】这里,是广大学子学习深造的不悔选择;这里,显示了海南建省办特区20多年以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

当波澜壮阔的2009年即将画上句号,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也走过了新升格以来波澜壮阔的五年。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学院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愈发显得成熟和稳重。当我们驻足在这里,回首“经贸人”不平凡的创业发展之路时,我们发现一路之上有艰难险阻,但更多的是开拓进取、和谐奋发。

而今,学院已度过了建设发展的最初阶段,站立在发展的新的起跑线上。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正从新的起点扬帆起航,走向更壮丽、更美好的明天。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外经贸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的省属国有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为海南省对外贸易学校,始建于1985年6月,1998年被海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2004年7月5日,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成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同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核准备案。

2006年夏,新升格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海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如期迁到了海南省高校新区,开始了不平凡的创业发展之路。

新校区创建之初,“经贸人”面对建校资金紧张、道路不畅、雨季施工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省教育厅指导、各有关部门及国家开发银行大力支持下,积极运作,如期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的建设,在新校园里迎来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3000名新生。短短四年过去了,海南桂林洋高校区崛起了一座占地68.8公顷、气势恢弘、美丽和谐的大学校园。在这个新的校园里,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图书馆大楼、学术交流中心,鳞次栉比;运动场、人工湖、百果林,星罗棋布。便利的交通、优越的人文环境、巨大的发展潜力,使这里不仅成为广大学子学习深造的不悔选择,也显示了海南建省办特区20多年以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

如今,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规模逐年增大,现有在校生8000余人,开设的专业(方向)达到38个。

学校办学格局根据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实现多元化。招生的专业涵盖了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应用外语、旅游管理、信息技术、艺术设计及机电、汽车维修等领域。同时通过外引内联的方式,加强对外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美国伊利诺东联学院、丹麦弗雷德里克斯伐克学院等国内外院校开展联合办学,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实力。还建立了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试鉴定机构,为学生实现“一专多能”“一专多职”“一专多证”、上岗就业提供了方便,也为海南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各种岗位资格考试鉴定提供优质服务,赢得了海南省教育与培训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完成了基本的硬件建设之后,在“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思想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确定了“专业+技能+双语(汉语和英语)+计算机”的强化实践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订单式、模块式”的培养模式和就业体系。已与100多家省内外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签订学生顶岗实习或订单培养协议,并且在海南省高校中率先实行了“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和“2+1”等教学就业模式,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岗位实际融合,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衔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近两年举行的供需见面会上,本院首届专科毕业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经过几年来的积极引进和在职培训,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尤其是现任领导班子上任后,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非常措施积极引进了一大批高学历、教学科研能力强和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现有教职工近500人,其中博士、硕士占30%以上,教授、副教授70名,讲师近90名,“双师型”教师100多人,并聘有来自境内外高校、政府机构、企业高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200多人,还有多名外籍教师长年在校执教。已形成具有鲜明的经贸专业学科特色、结构日趋优化与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整体实力达到海南高等职业院校的先进水平。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时间虽然不长,但一直致力于校园文化底蕴的积累。我们提出用人文关怀精神、创业创新精神构建自己的校园主体文化,努力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具备熟练的职业能力和文化精神的新型企业经营管理应用型人才。同时在共同建设和谐美好校园的理念指导下,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和学院休戚与共、荣辱相伴的凝聚力,形成了“院兴我兴、院荣我荣”和谐奋发的文化氛围。

而今,学院已度过了建设发展的最初阶段,站立在发展的新的起跑线上。困难伴随着机会对新的“经贸人”提出新的挑战。2008年9月,中共海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卫留成来校了解学院建设及办学情况并慰问全体教师,表示了省委对本院的建设发展、人才培养的关心与支持。同年4月,罗保铭省长来到桂林洋高校区视察并在本院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解决高校区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高校区新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及政策支持,使我们倍受鼓舞。目前,全院师生员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继续发扬创业创新精神,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为海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狠抓管理,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争取在不长的时间里,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经贸类高职院校,并努力争取进入第二批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行列。

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定位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院提出了“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突出职教、以研促学”的办学指导思想,紧紧扣住职业教育这个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创经贸品牌,走特色办学之路。遵循“既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能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的市场竞争力”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干,以教学为主轴的办学理念。

学院经过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充分调研,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确立了“将学院建设成为海南及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能主动适应市场需要,自我滚动发展,进入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行列”的发展目标。

学院已逐步形成集高职(专科)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本科函授教育、本科远程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对外合作办学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元化办学格局,充分发挥了在经济贸易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示范辐射作用。

目前学院已分别与美国伊利诺东联学院、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教育部联合举办中美双联大专班、经贸英语课程班,并成功输送12名学生赴美学习;还与丹麦弗雷德里克斯伐克学院、澳大利亚西澳州中央技术教育学院、英国伯恩茅斯普尔学院等达成合作意向。从2007年11月至今,根据学院与丹麦弗雷德里克斯伐克学院所签订的合作协议中确定的“双方将开展定期的师生互访和短期培训活动”约定,已经有两批丹麦学生到学院来进行短期培训和开展文化教育交流,学院也派出了数名师生赴丹麦访问学习交流。对外汉语教学项目已开始筹办。韩国留学生多次访问学院,加强了两国学生文化交流。2005年8月,应本院邀请,在世界音乐界享有盛名的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无伴奏合唱团前来海口市访问演出,轰动一时,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二、积极引进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作为一所从中专升格不久的高职学院,在完成了新校区的基本建设之后,实现内涵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缺乏高素质、执教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和各种管理专业人才,因此打造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是学院新领导班子经过对学院现状充分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从2008年6月份开始,队伍建设加快了工作的步伐。

2008年8月,引进了三十多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硕士研究生一批以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了推进这一工作,学院领导旗帜鲜明地提出“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情感温暖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用机制激发人才”的口号,并确定了民主、公正、公开的人才引进原则与操作程序,把专业教师的引进的知情权、建议权、考察权下放到各系部,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促使人才引进工作健康发展。

在人才引进的同时,还加大了对现有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鼓励广大教师通过在职读研、外出进修、参加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与工作能力。

根据上级的安排,经过民主酝酿、考察、公示、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等一系列程序的运作,提拔了一批同志担任处级部门领导,调整了部分中层干部的工作岗位,充分体现“德、能、绩、勤、廉”的选拔任用原则,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强化了领导能力与执行能力。

针对辅导员工作内容与待遇不相适应、辅导员不安心本职工作的情况,作出了表现较好的辅导员优先入编的决定,大大激发了广大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同时出台了辅导员管理规定,为广大辅导员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和机会,使他们安心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约束制度,充分体现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科学的建设原则。

三、强化教学体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实现内涵发展的着力点是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取决于决策者把教学摆在什么位置上,如何根据高职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人才培养定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学院党委书记张志坚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干,以教学为主轴”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教学在全院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院注重内涵发展,调整投入方向,在有限的资金中加大对教学的投入,以充实完善教学条件的建设。如暂缓了绿化工程的建设,以保证教学实训设备的投入。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院的教学改革重点放在缩减课堂理论教学时间上,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比例达到6:4,把教学总授课的时数减少到1600学时,课程力求少而精,提高授课质量。

试行和推广2+1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在岗实践时间,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办学模式上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实现校企共赢。努力开辟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2009年10月,信息技术系2009届200余名同学远赴江苏省昆山昆达电脑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2个月的顶岗实习;旅游管理系与三亚亚龙湾度假别墅酒店、三亚亚龙湾泊尔曼度假酒店、海南西海岸温泉度假酒店、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一批旅游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并派出了2009届260名毕业生上岗实习。这是继财务管理系、信息技术系、艺术设计系等专业建立实训基地之后,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又一重大进展。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8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24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企业的需求,学院积极探索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旅游管理系先后与海口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海南中天高尔夫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为企业定向培养适用人才,实现了学生“订单就业”。在招生时,企业参与学生面试,面试合格入学即与学生签订培养、就业协议,并提前介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从参与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衔接,毕业指导,甚至参与教学活动,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实现产学的深度合作。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业后,就到企业实习、就业。在旅游管理系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学院各系正积极联系相关企业,进一步扩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推进这一模式。

2010年,学院将迎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院上下团结一心,确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应对战略,以迎接评估为契机,全面开展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各系部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名师评选、教学团队组建、教学制度设立和激励约束制度建设等方面逐步实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学院实现科学发展、提升办学实力、争取进入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行列积累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条件。

四、加强实训实习教学,彰显高职教育办学优势和特色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具有自己的办学特点。近年来,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提出了“突出职教,以研促学”办学原则,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采取了各种途径加强实训教学和实习,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职业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首先,加强了各类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是建立校外专业实训基地,如机电工程系在临高海军舰艇修理厂设立了实训基地;艺术设计系在澄迈开设了工艺品制作基地,专门安排学生在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开展松散型实训,与相关的公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定期地根据公司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训,顶岗实习,如工商管理系与金手指集团公司建立了互补型的联系,既根据需要派出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及工作,又让企业专业人员走入课堂开设讲座,开展培训;又如旅游管理系与喜来登等五星级酒店建立顶岗实习基地,也收到帮助学生增长技能,感受特定企业文化和职业要求的效果。三是根据共青团中央关于建立青年创业基地的通知精神,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了24个青年创业基地,发挥共青团在实践教学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四是加强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增强学院的实训教学能力,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完成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这种实训方式对经济贸易、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具有较突出的效果。如信息技术系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建立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财务管理系省级实训基地和机电工程系的汽车维修实验室、艺术设计系的专业实训室。

其次,加强了现有实训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降低办学成本,提升实训水平。作为刚刚升格的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建设资金的制约,不可能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实训设施的购置和实训场地的建设,因此,我们一方面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借鸡下蛋,另一方面以我为主,对校内实训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在实训时间、专业组合等方面实现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和最优化。

第三,强化实训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改变以往教师安排,学生被动练习的传统实训模式,对实训内容、过程和方式进行合理设计,把实训课业纳入了日常教学管理中,及时进行评估,使得实训教学真正发挥其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

五、聘请“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加强校企合作

与企业实现专业教学、实习就业的密切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是高职学院一直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学院在这一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深层次的发展。

2008年11月,黄景贵院长为五位资深企业界人士颁发了“校外职业发展导师”证书,这在海南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不但开创了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而且赋予了校企合作新的内涵。通过这些职业导师的指导与引荐,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做事,增强竞争能力与适应能力。而且,它还是学院的“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构成要素,使我们的教学增加了实际应用性,其带动辐射作用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在主管就业工作的徐畅副院长的积极推动下,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据统计,自2009年10月份以来,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院系两级举办的各种就业指导教育讲座就达到了18场。主讲者来自于各行业,且具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人生经验,其中不乏成功的创业者。犹如一股春风吹进校园,他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9年10月中旬,旅游管理系与三亚亚龙湾度假别墅酒店等一批旅游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6天后,该系2006级200多名在校生按协议规定分别到以上各企业顶岗实习,这是本院首次大规模派出学生到校外实地基地进行实习,标志着这方面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它与聘请“校外职业发展导师”、邀请企业界人士来校开办讲座一起构成了本院校企合作的新亮点。

六、以建章立制为突破点,实现学院的科学管理

实现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靠的是制度。而制定符合学院实际,能够激发管理人员的创新潜能与工作热情的制度,是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党委书记张志坚案头时常摆着有关高校的制度汇编,他意识到制度建设对这所升格不久、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理顺、执行能力有待提高的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的督促下,院办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列出了各部门、各系(部)需要制定的制度清单,并要求限期完成。在这些制度呈送上来后,他亲自批阅,提出修改意见,未达到要求的退还重做。最后经院长办公会议以及党委会议审议通过,下发执行。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已经成文并开始实施的制度就达20多项,使学院的许多工作逐渐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再是“朝秦暮楚”、随意而定。

过去,院领导整天忙于处理各部门上报的具体事务,甚至是连购买扫把、别针、抹布都要院领导审批,有些重要的工作往往掩没于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务中,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即使是审批的意见也因为无章可循,前后不一,执行不力,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而现在用制度管人、管事,责任明确了,处理原则一致了,减少了失误,促进了工作,加强了执行力度,效率也相应提高。这方面最明显的改革莫过于制定并推行了民主治校与校务公开制度、会务制度、人才引进制度、财务预算制度,大家普遍感受到按制度办事的好处。

从下半年开始,在黄景贵院长的大力倡导和督促下,系部二级预算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下达。这标志着学院在财务管理制度上的重大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体现了学院对教学在人、财、物上的重点倾斜,让系部有更多的发展自由与更大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激发教学管理部门的创新热情与工作积极性,也促使学院的强化体制改革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

值得提出的是,制定制度理顺的是工作的秩序,使之规范化,而同时还强调了执行的灵活机动,尤其在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工作都给予了发挥的空间,并且鼓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而也较好地体现了制度管理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七、邀请专家举办学术讲座,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

一所高校的办学实力除了完备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及生活条件等“硬实力”外,科研、校园文化、学风校风等“软实力”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身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515工程”第一层次人才的黄景贵院长自上任以来,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他不仅利用自己在学术界广泛的人脉关系及学术影响力,请来了国内外学术界、企业界资深专家为师生举办各种专业学术讲座,还在百忙之中亲自为各位老师传授科研课题的申报、研究相关知识,为全院学生开设“新冷战背景下的俄美关系”讲座,深受师生的欢迎。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宣传处与各系策划了“金秋十月,知闻天下系列学术讲座活动”,各高校及学术研究界、企业界专家应邀走上了学院的讲台,一时间,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成为广大师生最为关注的场所,校园里洋溢着浓郁的科研气氛,就连附近的海师大、琼台师专的学生也赶来参加这些讲座活动。

“外脑进校”不但拓展师生们的知识视野,丰富了校园课余文化生活,也不同程度地增强老师参与科研工作的信心,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实力,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

通过科研促进科研素质与执教能力的提高,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几个月的筹划与推进,以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为主题的本院教工论文集终于在2009年11月份正式由海南出版社出版,黄院长亲自担任了本书的主编。它从另一个角度对我们教工的科研水平进行了检视,促使全体教工在办学理念和管理观念上的转变。大家逐渐从中专时期的“写论文是为了评职称”的短期科研认识与行为习惯中走出来,这实乃学院向建设“省内一流的高职学院”目标迈出的坚实的可喜的一步。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研促学”的办学理念,从根本上改变部分教师忽视科研的现状,学院最近出台了科研激励约束制度,重奖在科研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同时还处罚那些轻视科研,不求上进者,一时间,学院形成了讲科研、做课题、写论文、编教材的良好局面。

八、建设经贸文化,提升学院文化软实力

常言道:十年树人,百年树木。近两年来,学院校园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全院师生在“百果园”中开展的“我为母校植棵树”活动,它是学院文化凝聚力的最好体现,许多干部教师还自己购买树苗,亲手种植。参加植树的不仅仅是本院的师生,还有留学生、企业家、国际友人、专家学者,大家受到了一种真挚的情感与和谐相处的信念的驱使,加入到这种富有意义的活动中来。在“百果园”中,“夫妻树”“同事林”“友谊林”“毕业林”等富有纪念意义的林木比比皆是。通过植树,不但使我们的校园充满生机,变得更为美好,而且它将培养一种共同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团队精神,前任领导班子当初开辟“百果园”的良苦用心至今仍有独特的影响力。

时过境迁,但人们依然清晰地记得,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惨痛以及这场灾难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灵洗礼和民族精神检验。就在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学院党委及时发出了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的倡议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号召,大家满怀着真诚的爱心,踊跃捐助。捐助的场面和学生们自发在学院广场举行的为灾区人民祈福的烛光晚会场景至今仍然给学院的师生存留着一份真挚与感动。增强文化的凝聚力也是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座校园缺少了这种精神层面的凝聚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就是一句空话。

文化层次的提升与良好人格的培养,在大学校园中往往具有自身独特的体现方式,因此,各种主题、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这一年的学院装点得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张志坚书记充满激情的一段话——“请青春舞动起来、让激情迸发出来、让智慧闪光起来、让校园活跃起来”一时间成为了同学们最乐于引用和努力实践的名言。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各种学生团体犹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而起,同学们在这里找到了宣泄情绪、展示能力、实践为人处事原则的一方天地。学院团委等部门及时地组织举办了三届“学生社团月”活动,充分展示了经贸学子的聪明才智以及惊人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团结、和谐、创新、发展成了学院校园文化活动所恪守的共同信念。

2008年10月,学院应用外语系的两名学生应邀出访丹麦;2008年11月,丹麦弗雷德里克斯伐克第二批留学生到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文化教育交流;2008年12月,应黄景贵院长之盛情邀请,10名来自韩国的大学生及其指导老师在学院举办了中韩文化交流冬令营。这些来自异邦的大学生不仅带来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而且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几许特别的亮色,也激发了广大同学们热爱学习、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热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一所培养外向经贸职业人才的高校,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与感受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也是一种文化的融合与和谐、互补。

今天的学院校园,给予学子们如此之多的欢乐与兴奋、感慨。它是学习深造的知识殿堂,更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

九、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开展,这是每一位负责高校思政工作的同志一直都在探讨研究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喜欢追随潮流,但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对他们的教育与引导不仅仅表现在让他们遵纪守法上,还有如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原则。而创新教育管理的途径、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本院的思政工作就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的。一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定了辅导员管理制度,增强其工作的责任心和创新性;二是加强思政课的教学,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这些常规性的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而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在全院范围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活动。我们根据当代大学生乐于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对人对事的观点与认识、宣泄各种情绪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宣传处、学生工作处、团委根据学院党委的指示,拟定了活动方案,安排辅导员定人定时进入网络值班,对本院在校生经常发表言论的“百度贴吧”“经贸社区”及“大学生网BBS”进行监察,从中发现同学的各个时期最为关心、反响较大的热点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现状与学习生活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这一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效果。辅导员工作有针对性,也就有了时效性;深入了解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校园稳定有了保障;学生受到了教育,对主旋律、主流文化的认同大大加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事实证明,学生思想的波动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许多时候往往是通过网络传播引发的。抓住这个关节点,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方面是一个创举,值得关注和进一步实践与加强。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生的意义,对各种社会思想潮流和现象作出判断分析和选择,因此,我们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不仅拓展了他们的事业,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使他们在比赛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十、修建教师公寓与学生澡房,积极改善民生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工作目标之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加以关注,因而,2008年也被人们称之为“民生年”。

本院的民生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改善教工的生活条件、如何解决后勤服务社会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上。学院领导班子的两个决策值得称道。一是免费为教职工提供早、午餐;二是决定兴建教师公寓。这两个决策都是基于新校区距离海口老校区较远,教工们往返于两地,起早摸黑,工作精力、时间、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考虑。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了工作的力度,采取了更为有效的方法,让广大师生充分享有学院改革和发展的利益,同时也促进了学院凝聚力的形成,为实现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公寓于2006年开始兴建,其时教工认购踊跃,但其间由于审批手续一直未能办好,建设资金也遇到了问题,因此,被搁置了近两年。2008年经过现任领导班子的积极推动,该建设工程“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开工并加快建设速度。张志坚书记、黄景贵院长亲自为此事四处奔波,向上级领导陈述了教职工们的生活困难,终于获得了建设许可,将该项工程列入了海口市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计划。在此基础上,学院确定了“学院提供房源、教工全额付款、争取承建单位支持垫资、滚动发展”的思路和建设方案,这一实事求是的科学谋划得到教工们和承建单位的支持,最终撬动了这块原本认为难以松动的“拦路石”。2008年10月,有三栋教工公寓支付使用,2009年元月另外三栋教工公寓也将交付使用,同时还恢复了专家楼的建设。2009年大部分教工入驻新校区,广大教职工可以在新校区开始安居乐业,这实乃利民利校的“民生工程”,在学院发展史上留下了值得大书的一件杰作。

由于学生宿舍没有配置热水设施,每当冬天来临,许多学生都为洗澡问题而苦恼不已。学院领导在与后勤服务公司多方协调未果的情况下,决定自己设法为学生修建洗澡房,以解广大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张志坚书记在院务会议上说,为了学生,我们应该主动出击,积极推进,否则,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句空话。桂林洋后勤服务公司为学院领导的心愿与决心所触动,同意在宿舍区规划出一块地,由学院修建洗澡房。学院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该工程得到了省财政厅的支持,已经被列入了2009年财政预算。目前该工程已经开始施工,明年春季即可交付使用,困扰学院领导和广大学生多时的“洗澡难”问题有望在2010年得到解决。

以民生为本,落到实处就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回首往事,我们还有许多类似的感动。

十一、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

就业工作事关学院的办学成败,学院一直以来坚持以指导为主,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创业教育、创新就业方式的方针,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较高的就业率,连续三年进入海南省毕业生高就业率的行列。

1.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本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一名副院长主管就业工作,经常召开就业工作会议,研究和指导就业工作。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下设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指导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日常管理,各主要系(部)也成立了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就业干事,负责就业工作。另外,院学生会自发成立了学生会社会实践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职场岗位调查等。这样,初步形成了学院统筹指导、各系分工协作、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组织上保证了就业工作的高效推进及工作任务的贯彻执行。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形成了院系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就业工作考评机制。

2.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队伍的业务水平

本院很重视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规定院系就业指导人员要参加职业指导培训及考试。学院现已拥有10名中级以上职业指导从业人员,其中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5人,职业指导师5人。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努力把将来就业的压力化解为在校期间学习的动力。

3.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桥梁,提供优质服务

一方面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校园供需见面会。每次招聘会都有近200家企业进场招聘,给毕业生提供3000多个岗位,有近百名毕业生当场签约,招聘的岗位基本涵盖了毕业生所就读的专业。另外我们还努力为各种小型企业进校招聘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有效地开拓了就业市场,为本院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进一步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加强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的建设。通过多种渠道走访省内外人才市场、人才派遣机构、企业等用人单位,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就业面涵盖了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到目前为止,学院已在省内外建立了8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24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有效开拓了学生实习就业的渠道。

4.以人为本,积极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1)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周”与“毕业生服务月”系列活动。为了提高学生创业和就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我们每年定期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周”与“毕业生服务月”系列活动。邀请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创业指导专家进校举办“新视角认识创业”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创业型企业,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并向企业老板了解就业和创业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受益匪浅。

(2)组织学生参加系列职业教育讲座。一是组织学生参加今年海南大特区讲坛举行的教育就业板块的系列讲座;二是邀请专家来校举办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提高就业维权意识,有利于他们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3)组织跟踪毕业生顶岗实习的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活动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本院校企合作工作。

(4)认真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服务工作。利用就业指导课的讲授、专题报告、毕业生服务月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形势,使毕业生掌握就业政策与形势,掌握求职应聘技巧,正确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另外,还认真做好就业信息资料的收集和筛选工作,及时下发并指导毕业生填写相关求职应聘材料。

(5)实施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制度,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本院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推行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制度,聘请校外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校友或用人单位的中高层管理者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担任本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导师,采取“导师带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促使高校与社会力量紧密结合,直接为学生们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辅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职业眼光,并藉此建立丰富的人脉资源,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正确的观念和更多的渠道。这是本院在创新学生职业指导模式上的一种有效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已聘任了40名校外职业发展导师。校外职业发展导师通过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种形式的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和参观企业等活动,让校外职业发展导师为本院学生进行职业困惑方面的解答和职业技能、求职技巧的训练等。已有几千人次的学生从这些教育系列活动中受益。使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开始近距离地接触社会,学会做人、做事,加深其对未来职业发展、自我社会定位的深层认识,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而学校通过这种合作平台,也能更及时地针对社会职业发展的要求,调整专业,按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争取做到“无缝对接”,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使我们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有效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率。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供稿)

猜你喜欢
办学实训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院掠影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