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忠 邹卫国 张 平
摘要:21世纪的教育,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重新认识体育教学领域相关概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课程;教学;观念更新;高校体育教师;终身学习时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6-0084-03
上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2002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新《纲要》)的通知,这是“摆脱应试教育羁绊,迈向素质教育坦途”的时代要求。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和新《纲要》的实施向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诸多期待。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进一步贯彻落实新《纲要》精神、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就成为当今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第一,要更新体育教师头脑中传统的体育课程观念,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领域原有的诸多概念重新思考,重新界定;第二,要培养终身学习时代要求于教师的素质能力。新《纲要》的实施与终身学习时代的来临都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多样的素质能力,确保具备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进而积极地谋求各人特长领域的形成与个性的发展;第三,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信息陈腐化的速度加快,人们获得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汲取信息的方法日益多样化。这样,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愈益重要的不是造就单纯的“体育信息肥胖儿”,而是精简教学的知识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同时培养终身体育学习的动机与态度。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的角色,以及“学习动机培育者”的角色。后者的角色尤其是克服应试教育病态的重要条件。
1终身学习时代体育教师的观念更新
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某种认识,也是人们从一定的立足点得出的一种正式的、稳定的认识。实践证明,体育教师的观念更新与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必然联系。
1.1学校体育教学的观念更新
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原有的体育与教学领域的诸多概念已经不合时宜,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新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特别是对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的概念及其内涵要分清,要区别对待,在学校体育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体育(PhysicalEducation)≠竞技(Sport),换言之,体育教育与竞技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体育教育是对全体学生进行身心健康的教育;竞技体育是对少数运动员为竞技夺标而进行的身体和技术训练,二者实施的对象、内容、方法、作用和目的都有本质的区别。新《纲要》确定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但在贯彻新《纲要》和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还要克服另外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在强调“情意目标”和“体验目标”达成的同时有意或无意间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体育学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学生学会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育学科的学力形成应该是“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体育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运动技能教学是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体育教学目标绝不能依靠“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来实现,既不能牺牲运动技能教学的“质”(实效)来实现,也不能牺牲运动技能教学的“量”(时间)来实现,而只能依靠“强化运动技能教学”来实现。[1]
1.2体育“课程”的观念更新
我国教育界受前苏联教育学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采取“中央集权课程行政”的模式,缺乏“课程”的概念。课程一般被视为教学内容,导致“课程即学科”的片面理解。新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限定于现成的科目、学术的经验或是教学的计划与目标,它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表征”或是一种“文本”,通过这种文本可以解读和构建出多元意义。课程是开放的研究假设,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教条与命令。传统的教学观缺乏“课程”的地位,局限于“学科教学”范畴内的改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学科教学”所强调的是其作为传递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手段和教师的控制过程。它只关心达成体育教学目的之手段选择,而忽略了教育目的本身的追究,割裂了教育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这样,体育教学的“全人格发展”功能式微,情意目标、体验目标处于体育教师关注的边缘。新《纲要》明确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应而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根据新《纲要》的这一精神,必须更新“课程”的观念,改变现状,开创各具特色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
1.3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观念更新
在新的课程观中,“课程即研究假设”,其内容与方法是可以质疑的。在大学,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通常是一些竞技运动项目,民族体育健身项目很少,而且,多数还是重复中小学的内容。传授的重点是各项运动技术,对于如何卓有成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关注不够。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错——再练习”,旨在教好技术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实践证明,技术传习≠健康教育,这种教学效果不好。例如:“起跑”、“前滚翻”、“运球”等基本技术,从小学、中学教到大学,还是学不好、练不好。试问:这种教学有多大意义?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改行吗?新《纲要》指出: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实验。很明显,新《纲要》要求对学生的传授与练习方法不再是注重教学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运动健身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新《纲要》还要求学生学会体育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制个人锻炼计划、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要积极开展自主性、合作性、体验性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真实的学习主体。
2终身学习时代体育教师的素质培养
教师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概念,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内外品质的总和。换言之,是教师职业对教师个人所提出的内外素质的要求。体育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改革的创新精神。终身学习时代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多样的素质能力。
2.1培养高尚的政治与道德品质
高尚的政治思想品质是一个合格教师的灵魂,是提高教师其他素质的精神动力,影响着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及能力素质的提高与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党的体育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体育为增强人民体质服务的宗旨,进而才能自觉地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转变观念;才能在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的体质健康克尽厥职。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道德品质深刻影响着教风、学风、校风乃至社会风气。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常年与严寒结伴和酷暑同行,做好体育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教师是人类社会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者,其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体现在体育教学的每环节中,教师应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尊重学生,要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陶冶学生的情操,用自己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力量。
2.2培养生存于变革时代的专业素质
体育教师的专业索质是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是教师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体育教师不但要精通体育的基础知识、专项知识和技术,了解所教内容最前沿的理论和发展动态,还应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以及与教育、体育相关的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体育教师还应掌握体育统计学、体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此,体育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全新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体育学科知识、必要的心理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基本技术”的传统知识与技能结构,而应形成多层面的复合结构。
在终身学习时代,还应培养体育教师职务所要求的多样素质能力。理解学生,理解教育以及体育教育之本质(学生观、教育观);对于体育教师职业的执着、自豪和一体感(热情、使命感、责任感、兴趣、爱好等);学科教学、学生辅导的知识、技能、态度(例如,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与体育教师的角色、发挥学生个性的能力,构筑学校同社区及家庭之间和谐关系的能力)。[2]
2.3健全与更新学科知识结构
现代体育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依赖也越来越明显,体育的理论知识与人体保健、安全、营养和卫生知识是体育教育必须传授的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从体育卫生、体育心理、体育保健和体育养生等方面教学内容加强学习,增加知识面。
广博的知识水平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的理论基础。一个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不仅应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多学科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才能在新的理性认识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并把新的教育观念贯彻到高校体育教学的工作中。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是创新能力、创造速度、创造效益的竞争。学校体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不例外,教学改革的创新是高校体育教育进步的灵魂、发展的动力。求发展就必须创新,而创新能力和教育思想新理念又决定于教师科学文化知识的高低、优劣。可见,提高教师体育及多学科文化知识是更新观念、具备改革创新能力的基础。
2.4培养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对于新事物要善于及时正确地判断,预见其生命力和发展趋势,以便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对于学校体育末来的发展需要和走向,应经常进行预测研究,以利于把握末来,驾驭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学校体育实践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广阔的联想是产生新思维的途径,渊博的知识是产生新思维的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产生新思维的必备条件。
运用现代化手段获得知识信息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是新的时代特别要求于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力。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化工具功能日趋完善,应用更加普遍,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代化手段给体育教学带来效应的同时也向驾驭其工具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课改的迅速发展,需要我们去获取和研究日益剧增的知识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加工选择、分类比较、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为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服务。现代体育运动在高速发展,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出现,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实力,才有可能学习和接受新东西,并将它们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终身学习时代的体育教育、教学新观念
3.1“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观念
“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文章中都有所体现,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恩格斯、毛泽东等。尤其重要的是毛泽东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深刻阐述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1950-1951年毛泽东在先后两次给当时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指出了:“各校应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方针。这说明了教育不能不为健康而进行,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新《纲要》明确指出了: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改革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从“传习体育”(传授练习运动技术的体育课)中解放思想。要改变过去只传授运动技术,忽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纠正运动成绩好就是身体好的片面认识。
3.2体育素质教育观念
“应试教育”改革多年来,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就会提到“素质教育”的问题,高校体育面对学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如何调整以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这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面临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文化素质、体育心理素质和体育身体素质三个维度的内容。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注重运动技术和运动成绩的考核,轻视体育健身知识与方法的培养。体育素质教育内容在“传习式体育”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实践证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育不符合终身体育和体育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忽视了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需求、个性心理及身体健康的发展;阻碍了大学生体育兴趣、特长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学校体育由“应试体育”向“素质体育”转变是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3]
3.3终身体育教育观念
在日本,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思想,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美国,1990年布什总统亲自批准实施了《健康公民2000》的第二个全民健康10年规划。在中国,1995年由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步骤与措施,并要求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进而在一定的时期内形成全民终身体育健身的热潮,以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为使“全民健身”能持续的发展,保证学生能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就要传授、推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运动项目与方式。比如,在高校体育教学计划中,还把跳高、跨栏、三级跳远、标枪等中小学已教学过的竞技项目作为大学生的考试内容是不可取的,而且这些运动竞技内容与社会上的运动健身内容(如:游泳、健身操、健美、交谊舞、秧歌、羽毛球、篮球、旱冰等)关系不大,学校与社会衔接不上,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即学生体育锻炼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走人体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学校体育教育终身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体育教育思潮;而可持续发展观,是高校体育改革追求人体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长远的意义。
4结语
体育思想的贫困,必定导致体育实践的盲目。研究学校体育改革、不但要有发展的眼光更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关键。目前在践行新《纲要》的过程中出现的“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活动主义与与体验主义取向”等思潮值得我们警惕。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体育科学知识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高校体育教学的观念统一到增强全体学生体质、进行健康教育的思想中来,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培养适合终身学习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