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嘎 孙育龙
摘要:对现有的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的网络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现有的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中大部分的网站运行情况良好;教学资源网络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体来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情况好于省市级,存在问题是,绝大多数网站内容的呈现方式缺乏对学习者的引导作用,不能够满足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要;教学活动反馈途径的网络化情况有待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在网上实现师生交流的网站不多,二是所有的精品课程都不能够在网上完成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总体来说,目前体育类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尚未达到网络教学所需水平,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网络化还处于辅助教学的阶段。
关键词:体育类精品课程;网络化;网络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6-0017-04
1前言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1]2007年教育部1号文件提出:“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2]从以上教育部两个文件可以看出,精品课程不仅应该是示范课程,而且还应该是可以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
比较近几年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对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环境建设和共享开放程度要求在不断提高,对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评价将由知识静态呈现向动态利用、课程资源共享的方向转变。这就表明了今后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导向,即要加强课程的网络化建设,精品课程必须有运行机制良好的网络环境。因此,本研究拟对现有的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的网络化现状进行分析,试图为体育类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我国2003—2009年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公布的数据,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体育类精品课程38门。根据中国大学网(http://wwwcunetcomcn/)提供的我国高校名单,通过网络登录各高校的网站,调查各校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截止2009年9月,共查到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194门。根据2009年评审指标的内容和2007年1号文件的要求,从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网络教学环境两个方面来对以上232门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水平进行分析。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包括: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内容的网络化;网络教学环境包括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和课程网站的运行。通过网络登录以上232门精品课程的课程网站,调查分析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络化情况和网络教学环境的情况。“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这种信息交流的情况进行得如何,要靠反馈来表现。”[3]据此,对各门课程的教学信息反馈途径的网络化情况也进行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课程网站的运行
2009年评审指标对“网络教学环境”的要求是:“学校网络硬件环境良好,课程网站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并能有效共享。”通过登录课程网站发现,目前在现有的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中大部分课程网站运行情况良好(见表1)。有少量的课程(86%)网站无法进入,无法进入的原因有的是网站已经关闭,有的是由于学校的网站正在进行统一更新。网站不能够正常运行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和示范功能,应该引起课程主持人和有关管理方面的注意。
在能够登录的课程网站中一些课程的网站较难找到,需要通过多级链接才能够进入。另外,已经拥有国家级或者省市级精品课程的学校共计126所,其中有341%(44所)的高校的精品课程不能够直接在学校网站的首页上找到,必须通过“网络教学”、“教务处”等网页间接找到。这就给学习者带来了查找的困难,如果学习者对于该校网站不熟悉,那就很可能会无法共享该校精品课程提供的学习资源,从而降低了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
3.2教学资源的网络化
表2是能够进入的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网络化的情况(以下均以能够进入的课程网站为分析对象)。从表2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各级精品课程应该具备的课程网站内容(教案、教学大纲、专业习题、教学文件和参考资料)的呈现情况是较好的。同时该表也显示出,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情况要高于省市级。这可能是省市级评审标准执行方面与国家级有出入,也可能是省市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程度虽然低于国家级,但是从发展建设的角度来看,这些课程是有发展潜力的,从而获得了精品课程的称号。
但是应该注意到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市级精品课程,都有一些课程的网站或多或少缺少一些教学资源。主要表现在“教材”、“参考文献”和“作业习题”等内容的呈现上,尤其是“教材”的网络化,大多数课程的网站都没有这个部分的内容。而在省市级精品课程中,一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教案”也没有呈现在网站上。显然,这些课程是难以实现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
按照学科特点和课程类型,一般可以将体育类精品课程分为体育专业类课程和大学体育课程(以下简称“公体”课程),而体育专业类课程还可以再分为专业的术科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按以上分类进一步分析教学资源网络化情况,则可以发现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除“教材”的展示外,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内容网络化明显好于公体(表3)。而在省市级精品课程中,这三类课程之间的差异不大。在调查中发现,国家级公体类精品课程都是以课程群的形式申报的,即是将本校大学体育课中按所有运动项目开设的选项课打包成一门课程而申报,而体育专业课程都是以单门课程申报的。而省市级的公体类精品课程既有以课程群申报的,也有以单门选项课申报的。相比之下,以课程群申报精品课程,课程网站的内容当然要多于以单门选项课申报的课程,尤其是在教学资源的展示方面。这也许是国家级公体类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程度低于专业课程的缘故。
从2003年起,国家级评审指标的二级指标对“教材及相关资料”就提出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4]。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一直是精品课程主张的教学改革方向。一些有关其他学科精品课程的研究也指出了这个趋势。[5,6]通过调查也看到各级体育类精品课程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建设。但是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市级精品课程,为学习者提供的教学资源还不能让学习者真正实现研究性和自主学习。因为在各级精品课程的课程网站上,能够看到的只是教学资源和文件的简单堆砌,没有体现出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网络课程是一个由学生任意浏览的、“被动的”知识载体,它充分利用了超文本、超媒体软件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种教学资源的超链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体系的结构框架。但它并不是数字化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要体现教学设计思想,课程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在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下,实体的教师与学生并没有直接交互,学生是在“网络教师”的引导下,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和技能。所以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对于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应该具有引导作用,即所谓的“导航”作用。对课程内容良好的导航,能够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为学生掌握课程学习内容给出正确的引导,相当于优秀教师的主导作用。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市级精品课程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从2008年开始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对“教材及相关资料”的要求增加了:“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丰富”。[7]从前面的结果分析已经可以看出,这些资料已经得到大部分课程建设者的重视。在这里重点探讨教学课件的制作技术和网络化情况。从表4可以看出,现有精品课程的教案呈现形式主要是PPT格式的课件,少部分用的是网页形式。由于制作过程简单,对使用者计算机应用技术要求不高,PPT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体育课程也不例外。
通过课件的运行发现,现有精品课程的教案课件一般都是将各种项目的教学多媒体课件(或者是教案)直接搬上网,并且这些多媒体课件多数是从教师授课角度制作的,仍受着以教师为中心观念的束缚,没能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学过程仍然是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进行的,致使这些课件难以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与发现的认知工具。从当前教学网络化的研究内容来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系统是网络教学课件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在其他学科已经开始实践。可能是体育教学的特殊性限制了教学课件智能化的进程。
表5和表6是视频资料在课程网站中呈现的情况。视频技术在教学中主要是用于教学演示,尤其是在术科的运动技能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替代教师完成运动技能的演示,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还是省市级精品课程,课程网站中有视频资料展示的都不是很多。相比之下,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中视频资料多于省市级(X2=637,P<001)。由于公体课程一般都是术科课程,因此可以将术科课程与公体课程合并分析。结果(表7)表明这两类课程使用视频资料的多于理论课程(X2=801,P<001)。这个现象与两类课程的内容特点有关,术科课程以运动技能为主,而运动技能的展示最好的形式就是视频呈现,通过视频技术可以将复杂的运动技术清楚地、多角度地呈现给学习者,而学习者也可以反复地、有重点地观看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课程网站的建设都采用了“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平台”技术,尤其是近几年进入精品课程行列的课程。这种平台是按照网络教学的标准进行设计的,用其建设课程网站能够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另外,使用这种平台建设的精品课程在网站的基本结构上可以保持一致或者相似,而结构上的相似便于学习者迅速熟悉网站的内容,从而提高了课程的共享性。因此使用这种平台建设课程网站应该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事实上,一些早期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课程也在用这种技术改造完善课程网站,例如北京体育大学的几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3.3教学活动反馈途径的网络化
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课程评价是教学活动信息反馈的主要形式。网络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一定是面对面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活动过程中各种信息的及时反馈是保证网络教学顺利而有效地进行的重要条件。[BT3]
3.3.1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的网络化
教师与学生的及时交流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形式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始终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而在网络教学形式下,教与学双方是通过网络完成教学活动,这时双方的交流需要通过网络技术完成。通过调查发现,在现有的国家级和省市级精品课程的课程网站上师生交流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聊天室,这种方式较为直接,但需要教师在线,采用这种方式的最多(见表8);二是用E-mail,但是这种方式时效性显然不如前者;三是网上留言,效果与E-mail类似,但是少了邮箱的限制。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术科的教学中,师生的及时交流尤为重要。教师的及时“点拨”,尤其是“手把手的点拨”对学生正确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有的教与学互动形式都无法实现这种“点拨”。这也是目前体育类课程网络化的难点。
从表8可以看出,国家级精品课程对师生交流的关注程度高于省市级(X2=123,P<001)。但是无论是哪个级别,能够在网上实现师生交流的网站都不多,只有343%的课程网站具备此项功能。显然,如果要让精品课程实现网络教学,这个教学环节还需要课程主持人给与足够的重视。
3.3.2教学结果评价的网络化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体育教学,尤其是术科的教学,能够让学习者及时获得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是很容易实现的,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就不这么简单了。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教师不能通过观察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也不能得知学习者对授课及教材是否适用的评价,只能实现依赖于网络化交流的形式实现。调查表明,目前所有的国家级和省市级精品课程都没有通过网络让学习者了解自己掌握学习内容程度的功能。这可能是因为现有的精品课程都是在课堂教学模式下进行的,课程网站的作用只是辅助教学。另外,也可能是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网络化课程评价手段。目前,其他学科已经在尝试使用基于网络的让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的软件,并且取得了成效。这些软件的编制指导思想完全可以为体育教学所利用,而且对于理论教学,这些软件稍加改造即可使用。而对于运动技能的教学,目前尚未有合适的基于网络的教学结果评价手段。这也正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课题。
4结论
4.1我国现有的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中大部分的网站运行情况良好,但是一些课程网站查找比较麻烦,这可能会降低精品课程的使用效率。另外应该指出的是,即使只有少量的网站不能够正常运行也应当引起注意,因为这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和示范功能。
4.2体育类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络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体来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情况好于省市级,体育专业课程好于公体课程。存在问题是,“教材”、“参考文献”和“作业习题”等内容网络化程度较低,绝大多数网站内容的呈现方式缺乏对学习者的引导作用,不能够满足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要。
4.3体育类精品课程教学活动反馈途径的网络化情况有待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在网上实现师生交流的网站不多,只有三分之一的课程网站具备此项功能;二是所有的精品课程都不能够在网上完成对教学结果的评价。
4.4总体来说,目前体育类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尚未达到网络教学所需水平,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网络化还处于辅助教学的阶段。而从近年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发展变化来看,教学环境的网络化将成为今后精品课程的重要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