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位排列:唐宋词的情感表达

2009-01-08 09:48邓嗣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首词音节汉语

邓嗣明

同其他的语言相比较,汉语的独特审美功能,在于其为一种联想丰富的声音符号系统,汉语语音极有助于“通感”艺术的施展,所谓“听声类形”(马融《长笛赋》语),就是声音唤起了形象的联想。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冯延巳《上行杯》“柳外秋千出画墙”等诸名句,听“闹”字想到百花争艳的喧嚣场面,听“弄”字想到花随风动的生动景象,听“出”字则想到秋千荡得很高很高的情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崚山曾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语乃富于想象的艺术型语言,其语音之审美特征,为文学音韵美之创造,展现了广阔的天地。

汉语语音以音节为基本单位。汉字基本上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音节与音节之间,界限十分清晰,可辨度大,非常有利于表现节奏。而节奏与旋律,却是音乐这门艺术传递信息的媒介。唐宋词节奏的鲜明,正是汉语节奏感的体现。汉语语言富有审美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大量存在。李清照《声声慢·秋情》词的开头一连七个叠音词的运用,奇妙无比。罗大经尝叹曰:“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刻意出奇如此”(罗大经《玉林鹤露》),正来自语音审美化的原理。

汉语大多数音节以韵母结尾,这样就便于延长,便于押韵,押韵能赋予语言音乐美,句子因韵而跌宕回环,同音相应,给人协调悦耳的美感。请欣赏王安石的《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后所作。杨湜云:“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景定建康》引《古今词话》)。

词之上片写长江秋景,视野开阔,景象壮伟,可见作者之胸襟。“画图难足”句总括上片,对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长江秋景极尽称赏之意。下片怀古寄慨,追叙六朝帝王穷奢极欲而导致亡国的历史往事,揭示出六朝相继短命而终亡的根本原因。词中感慨良多,并沟通历史与现实,由怀古一笔折至伤今。结尾句“至今商女”用杜牧诗句,表达伤今之旨,感慨时人尚未从六朝覆亡中吸取教训。统观全词,上片雄健,下片冷峭,表现出一种悲壮豪迈之气概。

全词隔句押仄韵,如“目”“肃”“簇”“矗”“足”“逐”“续”“辱”“绿”“曲”等,这些韵位疏密的安排,恰好表达了词人沉郁凄壮的思想感情,使全词体现出一种清幽峭拔之美。

的确,词之韵律美,其美就在韵位的疏密安排之中。龙榆生云:

韵位的疏密,与所表达的情感的起伏变化、轻重缓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大抵隔句押韵,韵位排得均匀的,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比较舒缓,宜于雍容愉乐场面的描写;句句押韵或不断转韵的,它所表达的情感比较急促,宜于紧张迫切场面的描写。

(龙榆生《词曲概论》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由此可见,词体用韵,乃以词人的情感表达为依据,韵随情转,由于情的纷纭复杂,韵律亦呈现多种气氛。

比如,隔句押平韵,韵位排得均匀,以表达比较舒缓的情绪,宜于雍容愉乐场面的描写,如贺铸《减字浣溪沙》: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撚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此。

在词美学里,有些篇幅短小的作品,如清丽的水墨小幅,如音乐中的悠扬牧歌,它那清幽淡远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仿佛春晚小溪的潺湲水声,久久回荡在耳畔,给人一种缕缕不绝的美感享受。贺铸这首《浣溪沙》就是此类作品。词中的“霞”“鸦”“花”“纱”诸韵位排列均匀,在舒缓流动的韵律中,清幽淡远的牧歌式情致从词中徐徐沁出。

龙先生还指出,唐宋词中,如果韵位不是平仄交互使用,就会构成拗怒的音节。这种“拗怒”,会奇异地显现出一种激昂奔放的豪壮美。

请欣赏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恢复祖国河山的胜利幻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幻想终于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词中交织着主人公忠君爱国思想和个人功名观念的复杂成分,及其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这种悲壮美来自句子错落不平的节奏变化。词的上、下阕,句子结构完全相同,两个六言句和两个七言句构成了对称形式。但六言偶句的平仄安排是和谐的,七言偶句的平仄安排却是拗怒的。前者构成舒缓的情调,后者构成激越的情调。这就与它所表达的激壮慷慨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紧密结合起来,作者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再看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如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词作。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当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关于这首词有一个故事,蔡绦尝云:

歌者袁绹,乃天宝之李龟年也。宣和间,供奉九重。尝为吾言:“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江页涌。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峰。命绹歌其《水调歌头》,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谓:‘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蔡绦《铁围山丛谈》)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清程洪、先著亦言:“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词洁》)。本词通篇风调确为坡仙姿质。明卓人月把本词比为“画家大斧皴,书家擘窠体”,揆诸实际,本篇除具苏词一般共有的豪迈清雄之外,还有其飘逸空灵韶秀之美。

这首词,上片的四个五言句和下片的两个五言句,拗怒都在句中;上、下片的四个六言句,拗怒兼及句脚。这是就对称句而言。在单独一个句子中,都在偶数上连用仄声,也都具有拗怒的感觉,能够把语调振作起来,显得特别有力。在这一个调子中,有了这么多音节拗怒的句子,可能要感到不够和谐;但从整体的句脚字来看,却都是一仄一平交替使用,使拗怒中有和谐,显现出一种清幽悲壮之美。

[作者通联:湖北沙市教研室]

猜你喜欢
首词音节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神回复
拼拼 读读 写写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宋高宗的眼力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我记得,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