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态课堂必须是诗意的课堂

2009-01-08 09:48徐艳霞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诗意笔者课文

徐艳霞

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用数据证实自己的时代。唯有数据,才能理直气壮地成为“成绩”,是实的;而语言,似乎只是一种粉饰和点缀,是虚的。工业化的喧嚣,让人的思想沉溺于功利与浮躁之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语文课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人们急功近利地追逐表面的繁华,“工业品”批量生产,“艺术品”凤毛麟角,个性与灵魂日益缺失。对此,我们呼吁:语文课堂必须是诗意与灵魂的课堂。语文课是精神花园里的一缕清风,一抹霞光,诗意与灵魂是人们无法背离的精神之绿,自然之泉。

教师要有厚实的思想,学生才会有清澈的灵魂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意,必然要求语文老师有诗意的情怀。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手里只有教参,眼里只有考卷,心里只有分数,那将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那样,语文必然会在一个低水平段上徘徊和重复,那些被榨干了水分的“答案”,将一遍又一遍地被复制,被记忆。不管那些观点是多么精准,经过了专家们怎样的推敲,可如果它变成了所有人的思想,变成了众口一词的言论,那么它的存在和死亡还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的学生只需要重复前人的观点,那么历史岂不是将会永远停滞不前?

语文课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老师借给孩子们的那双“慧眼”,承载的永远是老师眼里的风景,甚至还不是老师眼里的风景,而是已经程式化了的教参风景。要想让课堂生长出郁郁葱葱的思想、生发出缤纷绚丽的诗行,老师必须要有博览诗书的爱好、诗意高雅的情怀。只有教师的思想厚实了,学生的精神才能变得轻灵起来。

一次外出听课,听到执教老师讲《与朱元思书》一课。一开始,老师运用电脑播放的课文诵读,朗读者音韵铿锵,深沉蕴藉的诵读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这篇课文字字珠玉,笔笔禅心,听者不禁神游物外,境入空明。接下来,老师就开始指导大家诵读了。他罗列了五条诵读应该注意的技巧,却没有解释读这篇课文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其实是泛泛的指导,没有考虑本篇课文独到的个性与韵味。在赏析时,他罗列了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也都是泛泛之言,程式化的分析,完全没有深入挖掘作者隐入山水之外的诗意与情怀、思想与心境。笔者对此深感失望。

归来后,笔者忍不住重读这篇课文,含英咀华间,心旷神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着一“净”字,顿觉眼明心空。为什么呢?山水固然是“净”,难道作者的心不“净”吗?若无一颗澄净的心,怎么会观赏到澄净的景呢?“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意”二字,大可咀嚼。“任意”,决不是急急奔赴目标,而是随缘任运,随心所欲。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什么样的经历与过往,才会让他获得这样的超脱与感悟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天下独绝”,这种说法仅见于吴均一人,经得起推敲吗?有人说过“富阳桐庐山水甲天下”吗?可为什么这里的风景在吴均的眼里如此美丽,而去过这里的其他人却没有这样的感悟?

仅仅从课文的第一小节中就可以品字析文,生出这么多的追问,而这些追问的背后,隐含的却是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国的文人情结,儒与释,禅与道,入与出,既纷繁纠结,又不动声色。而这些,均在课本之外、教参之外、课堂之外。诚然,我们不能要求初三的学生有那么深的思想和那么厚的底蕴,可是,我们的老师呢?笔者当时很想知道,那位老师爱这篇文章吗?如果爱,他会情不自禁地流露自己的真情,可是他没有,他只是很“公事公办”地解剖课文,这让笔者闷闷如有所失。当然,笔者的想法还没有放到课堂上去实践,也许实践后取得的效果还不如那位老师的效果好。或者如柳宗元所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高雅也许注定是要寂寞的吧。可是正因为学生对文本提不出任何有深度的问题,我们才更要问责自身,是不是因为我们平时带给他们诗意的思考太少了,才没有让他们养成挖掘文本的习惯呢?又或者,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如果是这样,何不让他们把眼中的富春江呈现给我们看呢?这也算是他们对山水的独到解读和个性创作啊!所以,笔者在这里探讨一下对《与朱元思书》的理解,抛砖引玉,让大家从文本中发现更多的奇珍,把我们的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学习境界。

课堂是一块土壤,只有朴素的黑才能酝酿出流淌的绿和飘逸的红

生态的课堂,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时刻以分数来论质量,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秋后的收成”。所以,笔者在这里发自内心地呐喊:诗意的课堂,是不能以施加过多肥料来追求更快的效率的,课堂是一块土壤,只有朴素的黑才能酝酿出流淌的绿和飘逸的红啊!

“诗意”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词,它是脱离于效率与利益之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当然,这也是我们教育者的一种追求与向往。语文课堂,不能以背诵取代思索,不能以理性扼杀感性,不能用知识替换情感。语文里有血肉丰满的人性,浩瀚渺远的历史,厚重丰富的文化。语文教给学生的是知识,更是智慧。工业品可以一夜之间遍布大街小巷,艺术品却需要精雕细琢,耐心打磨与酝酿。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我们要让这无限的可能成为无数种美丽的现实,而不是“统一一百”。

所以,笔者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引领学生去看看桃花如何笑红了春风,桂花如何染醉了秋雨,荷叶如何托举了一个民族的情操,梅花如何更新了名士的情怀。而我们自身更需要向风花雪月问人间冷暖,向经史子集读过去未来。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学生,必会成长为精神世界里大写的人,以真善美的思想与境界行走在苍茫大地上!

让诗意成为一种生活,每一节课尽量寻找诗意的元素

诗意的生活,是很多人的理想与追求。如果让生活充满了诗意,那我们就真的是在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了。当然,这种诗意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决心和艰苦营造的智慧。若无决心,我们自己首先把课堂折腾得硝烟弥漫,那么诗意就会遥不可及。不要让纷纷扰扰的琐事干扰自己对诗意的追求,而要让自己的心守住灵台的清明,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自由地挥洒诗意。

诗意的课堂,在于每一节课的用心设计,在于细节处的精心思考,在于主题上的诗意升华。

比如,在教学《春》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盼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探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醉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惜春。春天是抒写不尽的诗行,让我们吟咏不尽、赏玩不已。而朱自清的《春》,则又为春天写下了新的篇章……

比如,在教学《错过》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结束语:如果你错过了太阳,你千万不要再错过月亮。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就一定会打开一扇窗。让错过成为一种美丽,生命因为遗憾而完整。

当然,散文和诗歌本身就比较容易挖掘出诗意,说明文和议论文则难以向诗意靠拢。但是擅于阐发的老师还是可以从中找出诗意。比如一位老师执教《松树金龟子》一课时,她这样设计课堂:达尔文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科学性),文学界尊称法布尔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文学性),请找出文中体现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地方,体会本文“科学与诗完美结合”的特点;有人说法布尔是“一位以昆虫为琴弦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请找出文章体现人文性的地方。这样的教学设计别开生面,使文章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到充分挖掘,真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啊!

在课堂上,师生始终都要自觉地去追寻语言文字灵动组合的韵味。一句诗歌的适当插入,可以鲜活整个课堂。被诗歌浸润的学生心灵,处处涌动着美与真情的动人音符。作为老师,我们播种清泉,收获月光;播种雨露,收获芬芳;播种才思,收获诗行,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存状态啊!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诗意笔者课文
诗意地栖居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冬日浪漫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被耽搁的诗意
春日诗意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