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毒品犯罪现状及对策思考

2009-01-06 10:14
法制与社会 2009年33期
关键词:毒品犯罪西藏

王 锋

摘要受国际毒潮泛滥和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毒品问题仍在蔓延发展,给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同样,西藏毒品犯罪也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的一大隐患。本文通过对西藏毒品犯罪现状的调查分析,就如何应对西藏毒品犯罪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西藏 毒品犯罪 国际毒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225-02

西藏自治区毗邻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有着4000多公里的陆路边境线,紧邻国际上著名的大麻脂产区印度与尼泊尔,处于“金三角”与“金新月”夹角地带。近年来,由于全国各地始终保持打击毒品走私的高压态势,境内外贩毒集团为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就充分利用西藏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试图开辟缅甸—印度(尼泊尔)—西藏—国外过境毒品走私运输通道。此外随着西藏亚东口岸的恢复开放和青藏铁路的通车,影响我区治安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这些都使西藏的缉毒形势变的更加严峻,禁毒任务更加艰巨。笔者通过对西藏毒品犯罪现状的分析,进而思考西藏毒品犯罪的应对措施。

一、西藏毒品犯罪概况

由于西藏毗邻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处在“金三角”和“金新月”两个毒品发源地中间。加之西藏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边境线长、通道多等情况,境内外贩毒集团就充分利用西藏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逐步开辟以西藏为中转站的贩毒通道。因而近几年西藏毒品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并且毒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近年来,从印度、尼泊尔方向流入的精制毒品逐渐增多,查获的毒品不光有海洛因、大麻、鸦片等,也包括冰毒、摇头丸、K粉、麻古等新型毒品,吸毒人员数量逐年快速增长。可以看出,西藏毒品犯罪问题日趋突出,已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的一大隐患。

二、西藏毒品犯罪的特点

(一)走私毒品犯罪案件呈快速上升趋势,个案毒品数量上升

由于西藏所独有的自然地理特征,在我国其他省市对毒品犯罪进行严厉打击的情况下,一些贩毒分子将走私毒品的视角转入西藏,因此西藏日益成为毒品类犯罪的一条重要通道,特别是2003年以来,西藏走私毒品犯罪案件呈快速上升趋势。西藏2008年6月26日前审结的走私毒品案件与2007年同期相比,数量增加了一倍,可见走私毒品案件上升速度之快。由于吸毒人员数量呈迅速上升趋势,毒品非法交易市场扩大,毒品交易差价越来越小,毒贩在投机心理驱使下认为只有增加毒品销量才能实现巨额利润。因此个案毒品的数量呈上升趋势。笔者从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了解,从已审结的毒品案件看,不仅毒品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而且个案中走私贩卖毒品的人员和毒品数量一次比一次大。例如审结的一起运输毒品案件,毒品(大麻)数量达到65公斤,另一起走私毒品数量(海洛因)约2公斤。

(二)毒品流向由单纯过境向集散转变

境外毒品的流向,由过去的绝大多数是经西藏流向其他地方的单纯过境,逐渐演变成如今相当的数量在西藏地区及周边地区辐射。这一流向的转变,成为西藏地区毒品犯罪问题逐渐突出的直接原因之一。

以拉萨为例,作为西藏通往青海、甘肃地区的陆地重要通道,毒品在本市中转过程中,也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吸毒人群。近年来拉萨市吸毒人员不断增多,1996年全市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仅1200人,到2009年就已到达4000余人。与此同时,毒品因其成瘾性,容易使人产生心理依赖,很多吸毒人员为了获取毒品,可以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吸毒人员经常与抢劫、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紧密相连,严重影响了拉萨的社会治安秩序。

(三)毒品走私途径有新的变化

过去毒品主要是从尼泊尔走私入境,进入西藏自治区。由于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有很长的边境线,加之很长的边境线都是山脉和无人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恰恰为毒贩走私毒品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毒贩正是利用这样的地理条件,徒步越过这些山脉及无人区,通过肩挑手扛的方式把毒品带入我国境内。近几年来,部分贩毒分子通过航空携带、邮寄、体内藏毒等方式将大量毒品携带进入我国境内。例如:2006年11月11日,拉萨海关缉私局在拉萨航空口岸旅检现场查获1 名泰国籍旅客人体藏匿、人身夹藏毒品海洛因900克。

(四)毒品的种类多样化

笔者从拉萨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了解到,以往涉案毒品主要是海洛因、大麻类和甲基苯丙胺类,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新型毒品成为毒品消费市场的新宠,因此,西藏也出现了K粉(氯胺酮)、亚甲基苯丙胺、替苯丙胺、甲基安非他明、冰毒 、麻古等化学合成毒品,且这些新型毒品在查获的案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国内目前出现的毒品种类西藏基本上都存在。

(五)毒品犯罪手段多样化,毒品犯罪主体有新的特点

由于西藏地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迅速发展,为毒品的贩运提供了便捷条件。毒贩为降低风险逃避打击,对毒品的藏匿方法更是绞尽脑汁,主要包括:利用车辆藏毒、利用人体藏毒、利用衣、物藏毒、利用箱包夹层藏毒、利用信件、邮政特快专递邮寄毒品等。拉萨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破获了多起邮寄毒品案件,毒贩将毒品夹杂在雪莲花内进行邮寄,这种邮寄毒品的形式在西藏比较常见。

在西藏以往审理的毒品案件中,鲜有女性参与毒品犯罪。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前些年审理的毒品案件中,几乎没有女性参与毒品犯罪,而近几年来更多的女性在贩卖毒品巨大利润的诱惑下铤而走险,通过各种手段携带毒品进入西藏。2007年10月17日下午,菲律宾籍女子菲尔南德斯·玛鲁宁·玛丽亚诺从尼泊尔加德满都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408航班,在停经拉萨贡嘎机场接受检查时,被拉萨边防检查站检查员从其所穿凉鞋内查获用塑料袋包装的12包大小不同的毒品,总重量为740.5克。

三、对西藏毒品犯罪应对措施的思考

鉴于西藏地区毒品犯罪案件的巨增和日益严峻的禁毒形势,笔者认为,为有效遏制毒品犯罪,制定对策应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地区具体特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强专业队伍,提高攻坚水平

一要充实缉毒专业队伍。挑选一批优秀的侦查员充实缉毒队伍,切实提高缉毒队伍的战斗力,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训练有素,业务精通的专业执法队伍。二要加强培训,着力提高缉毒民警业务素质。要通过举办缉毒培训班,对从事缉毒工作的民警进行专门的培训,使缉毒民警掌握与工作要求相适应的必备知识和专业技能。三要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科技含量。各单位对缉毒设备、仪器要舍得投入,为侦查工作服务。四要强化专案侦查、经营意识,不断提高破案打击水平。缉毒专业队以摧团伙、捣窝点、抓毒贩、缴毒品、断通道为主攻方向,树立“精品意识”和“经营意识”。

(二)夯实基础工作,构建缉毒情报新格局

一要拓宽情报视野,畅通情报渠道。注意通过公开的、秘密的各种渠道最大限度的收集各种情报信息,要充分利用禁毒信息系统,构建好缉毒情报平台,将各种毒品犯罪的情报信息全面、及时的汇总上来,反馈下去,用活用好情报资源。二要大力加强秘密力量的建设。主要注重在多层次秘密力量的建设上下功夫;在情报特情、专案特情、阵地控制特情的布局结构上下功夫;在大力提高特情质量和培养尖子特情上下功夫。三要不断强化“情报先行”的观念。各级缉毒队加强与各级情报部门的配合,对各类涉毒信息的综合分析,对收集来的情报信息注意积累、综合、分析、统计、研究,从中找出规律、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打击毒品犯罪服务。

(三)加大打击毒品犯罪的力度

一方面公安机关应立足于“堵源截流”,适用各种侦查手段,通过相关部门间的情报交流和异地公安机关的配合,多破案,多缴毒,着重于个案中毒品来源的侦查工作,力求做到“办结一案,切断一毒源”。由于西藏贸易口岸较多,因而应加强对口岸货物的检查力度,切断毒品流入的通道,同时加强与毒品犯罪相关联的其他犯罪的侦查工作,使该类犯罪得以及时、有效地惩处。另一方面,检察院依法及时批准逮捕、起诉毒品犯罪分子;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毒品犯罪分子,其中该判重刑的判重刑,决不姑息。

(四)发挥司法宣传的导向作用,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引导人民群众远离毒品

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毒品祸国殃民的历史和现状,宣传党和政府禁毒的政策和法律,把禁毒宣传工作深入到每个乡村和每个家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打造强大的禁毒舆论攻势,使广大群众普遍形成恐毒、避毒心理,提高抗毒、防毒能力,增强恨毒、除毒觉悟,自觉远离毒品,积极检举揭发毒品犯罪。在各个学校,利用图片,一些典型案例、上法制课等进行相关的毒品知识宣讲,让青少年从小就知道毒品是什么,了解其危害,使“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永不沾毒”思想深入人心。此外,相关职能部门还应注重增加全民文化生活及娱乐、休闲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五)应当充分发挥宗教组织及民族习俗在禁毒斗争中的作用

民族风俗习惯在解决民族问题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6年度十大法治人物”的由景颇族妇女组成的瑞丽市卡南村女子护村队队员们,她们积极禁毒,制定村规,捍卫自己的家园。她们的勇气和执着令人难以忘怀,她们的奉献让中国人的法制生活更添精彩。因而,民族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应当对由宗教或宗族所倡导的禁毒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支持,这样或许可以借助宗教意识形态来整合许多由毒品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西藏毒品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这既是受国际毒情泛滥和国内各种涉毒因素的影响所致,也与我们宣传不够、法律法规滞后和打击不力等多种因素有关。在禁毒人民战争中,我们务必高度重视毒品犯罪问题,充分发挥禁毒委成员单位和全社会的作用,认真研究对策,坚决遏制住毒品犯罪蔓延发展的势头,为建设全面繁荣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倪泽仁,张建明.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及危害.乡镇论坛.1991(8).

[2]吴良蓉,李亚宏.德宏州毒品及其禁毒情况调查.社会.1991(6).

[3]赵留记,王玥.我国新型毒品滥用流行原因与对策研究评述.中国药物依赖性.2007(5).

[4]林欣.我国西南边境地区涉枪涉毒犯罪的成因、特点及其侦防体系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毕业论文.

猜你喜欢
毒品犯罪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我们一起去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毒品刑事犯罪现状与对策研究
菲律宾打击毒品犯罪运动分析及对我国启示
西藏:存在与虚无
西藏非遗